滇紫草屬
滇紫草屬 |
中文學名:滇紫草屬 拉丁學名:Onosma L. 界:植物界 |
滇紫草屬(學名:Onosma L.),是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管狀花目、紫草科的一個屬,為多年生草本,有旋疊狀的葉;莖由葉簇中抽出,上舉,稍粗壯,具葉;花藍色,明顯,排成圓錐花序;萼分裂,結果時不增大;花冠管漏斗狀圓柱形,比花萼短;雄蕊相等,着生於花冠管的中部,介於長橢圓狀、鈍形的鱗片間,花葯小,長圓形;小堅果4個,直立,小,腎形,以小的基部面與花托合生,有長形的窩孔,背面粗糙。
目錄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栽培技術
病蟲害防治
藥用價值
本屬研究
形態特徵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為半灌木,粗糙。葉為單葉,基生或同時莖生,全緣,具柄或無柄。鐮狀聚傘花序單生莖頂,或生莖頂及腋生枝條先端呈圓錐狀,通常在果期伸長,具苞片;花輻射對稱,具梗或近無梗。
花萼分裂至基部、中部或稍下,裂片5,等大,通常在開花後增大;花冠藍色、黃色,稀白色或紅色,筒狀鐘形或倒圓錐狀,稀壺狀,通常從基部向上逐漸擴張,稀從中部突然擴張,內面基部有腺體,腺體環狀或不規則淺裂,具毛或無毛,喉部無附屬物,裂片小,直立或下彎;花葯側面結合成筒或僅基部連合,先端不育,微缺,通常透明,花絲短或長,着生花冠筒下部、中部或上部;子房4裂,花柱內藏或稍伸出,柱頭頭狀;雌蕊基平。
小堅果4,直立,卵狀三角形,長寬略等,腹面通常具肋稜,背面稍外凸,着生面位於基部。
生長環境
滇紫草屬植物生長在干山坡、草地、樹林下或灌叢間。而經過人工馴化後的栽培品種喜涼爽、濕潤的氣候,怕高溫,忌雨澇和乾旱,需充足的陽光,在全光下生長。
分布範圍
滇紫草屬集中分布於伊朗,向西到敘利亞及土耳其,向北到蘇聯中亞、西伯利亞,向東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印度,緬甸及中國。中國有30種3變種,集中分布於西南部的雲南、西藏、四川,個別種類分布到甘肅南部及陝西,新疆也有少量分布。
栽培技術
種子處理[1]
紫草種子必須經過一個低溫階段才能完成種胚的後熟。若干籽春播,當年不出苗,採收的種子在嚴冬之前,將其用溫水(20℃)浸泡30min左右,撈出後按2~3倍於種子量的消毒濕砂混勻,保證種子充分吸水後,將其裝入編織袋置於室外地勢高燥的背風背陰處冷凍。最好在其上用雪覆蓋,四周用冰封嚴。經過一個嚴冬的凍處理即可。時時要注意防鼠害.待來年4月種子大部分萌芽,取出待播。
選地整地
以地勢乾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為宜.不宜種植在鹽鹼、澇窪、粘重的土壤地段.更不宜靠近公路、廠礦等易受環境污染處種植。按照紫草的生長習性及對環境的要求去選擇地段的同時,在茬口方面,以高粱和玉米茬為好,大豆茬肥力高也可種,所有的菜地都不宜種植。因為其地下害蟲多,易死苗。如果必須用菜地,種前需對土壤用750~1125kg/公頃生石灰進行消毒,同時也起到了中和土壤的作用。姜地、辣根地也不宜種紫草。
整地施肥
播種前將選好的地塊耕翻30cm,耙細整平,結合耕耙的同時施腐熟圈肥7500kg/公頃,做成寬1m或1.2m的畦,畦長視地況而定,走向以順坡為好,以利排水。 [3] 以秋季結凍前播種出苗率最高,缺點是冬、春季看管浪費人工。4月上旬,在做好地畦上順畦開成寬7.5cm、深3cm的溝,行距18cm,踩實後再將種子均勻地播在溝內,復土1.5~3.0cm,鎮壓。播種後25d左右出全苗。若出苗盛期逢天旱,要及時灌溉。播種量30~37.5kg/公頃。
苗期管理
當苗高達10cm左右時結合除草鬆土疏去過密苗,缺苗處在陰雨天或傍晚進行補苗,苗高15cm時結合淺耕,按株距9~12cm定苗。苗高20cm時和開花初期各淺耕1次;7月中下旬追尿素或硫酸銨225~300kg/公頃。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根腐病的發生,土壤乾旱要適時澆水。
採收加工
種子9月上旬開始成熟。在結籽部位將枝條剪下,隨采隨脫粒後將種子曬乾用清水漂洗,將雜質泥土、癟粒漂洗除去,再將種子曬乾收貯,收貯種子時忌與化肥農藥混存一起。根在10月中旬起收,9月上旬前後,當種子採收後,為使養分回歸根部,噴灑l次葉肥,以增加根重。10月當地上部出現枯萎時,即可挖根,去掉地上蘆、莖、泥土,曬乾(忌水洗),捆成小把,即為商品。
病蟲害防治
根腐病發生在高溫多濕季節,主要為害根部,要注意排水,發現病株要及時挖出,並用0.01~0.02g/l硫酸亞鐵灌注病穴。葉斑病發病時要用等量式波爾多液噴灑。苗期立枯病可用多菌靈200倍液防治。
蟲害發生蚜蟲可用樂果防治。地下害蟲如濟踏、螻蛄、地老虎等可用毒土毒餌誘殺。
藥用價值
滇紫草屬植物的根入藥,性寒、味甘、咸、用於清熱涼血,解毒透疹。外用治療燒燙傷、凍傷、下肢潰瘍、癰腫及濕疹;內服可防治麻疹痘毒,急、慢性肝炎,絨毛膜上皮癌及便秘等症。根由於富含色素,通常是暗紅色或紫紅色,外層系多層栓皮組成,故易剝落,根據報道,在不同地區不同種的根可代紫草入藥。
本屬研究
滇紫草屬植物與紫草屬(學名:Lithospermum L.)及軟紫草屬(學名:Arnebia Forsk. )有非常密切的親緣關係,同為紫草族植物,共同特徵:小堅果直立,着生面居果的基部,近子葉一端;雌蕊基平。這些特徵在整個紫草亞科的進化中是比較原始的特徵,但滇紫草屬在花的結構上又有與紫草屬及假紫草屬不具備的特化性狀-花冠基部腺體的存在與花葯的結合。它們的絕大多數種類花葯結合成筒狀,好像菊科植物的聚葯雄蕊,這一特徵是適應異花傳粉的高級形式,巧妙的廻避了自花受粉,以獲得更有生活力的後代,因此滇紫草屬花葯的結合,在整個演進過程中是進化的現象。
在它們不同的種群之間可分為兩大類型:花葯僅基部結合,側面分離是原始的類型;花葯側面結合成筒是進化的類型,又在花葯內藏或伸出程度的不同上,也展現了它們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從低等到高等的漸進步伐,因而在不同的種群之間保持了較為穩定的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