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
滆湖 |
中文名称;滆湖 外文名称;Ge Lake 建议游玩时长;建议1小时 所属国家;中国 地理位置;武进西南与宜兴东北间 所属城市;江苏省常州市 占地面积;25万亩 |
滆湖,俗称筛子湖(当地人发音类似沙子,筛子湖意思是很浅的湖,滆湖内并无沙子),亦称西滆湖和西滆沙子湖和西太湖,位于武进西南部与宜兴东北部间,为武进和宜兴共享,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滆湖面积约25万亩,平均水深不足1.5米。关于滆湖的形成时间及取名由来,一直是一个谜。搞清楚滆湖的形成时间及取名由来,对科学利用和充分发挥滆湖旅游资源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1]
滆湖是苏南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南接宜兴,北通长江,东濒太湖,西接长荡湖,如同一块碧玉,静静地镶嵌在苏南大地上。164平方公里碧波,藏古烁今,养育了无数的常州武进儿女;2.15亿方湖水,包孕吴越,浸润出无比的深邃悠远。
目录
序言介绍
滆湖,俗称沙子湖[2],滆湖位于太湖上游,纵跨武进区和宜兴两市(区),东临太湖,西接长荡湖,南连宜兴氿湖,北经扁担河、德胜河通长江。它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江苏五大湖泊之一。滆湖南北长25公里,东西平均宽6.6公里,现有水面积24.9万亩,常年平均水深约1.3米。滆湖湖面状如一长茄形,湖岸圆滑整齐。湖体呈浅碟型,湖底平坦。沿湖河港纵横,水网交错,池塘星罗棋布,自然环境优美。[3]
形成时间
嘉泽乡志
对于滆湖是因地震发生地陷而成湖的形成原因是没有人怀疑的,因为这不但有史籍记载证明,而且围湖建滆湖农场时的发现也已证实。但对于滆湖形成的具体时间却说法不一,现有二种说法,一说滆湖的形成时间为晋朝,如《嘉泽乡志》有云:“晋朝年间,(滆湖)是一古城,后经地震陷落而成湖泊。”二说滆湖的形成时间为唐代,如《南夏墅乡志》录《孙氏宗谱》有云:“(滆湖)相传为唐天宝年间所陷。”笔者认为,滆湖形成于晋、唐时代二说缺少史籍资料和考古资料的支持,均不可信。依据现有的史籍相关资料和考古资料,滆湖的形成时间应在东汉中晚期,这可通过下面的考证得到证实。
越绝书
记载吴越史志的《越绝书》,在记载昔吴越之地汉时的湖泊时,只记载有太湖、射贵湖、无锡湖、尸湖、小湖、耆湖、乘湖、犹湖、语昭湖、作湖、昆湖、湖王湖和丹湖,并没有记载有滆湖,这就说明在《越绝书》成书时滆湖还未形成,如果此时滆湖已存在的话,该书必会将其收录在内。另东汉许慎所著书中还未有“滆”字,这说明“滆”字为后起字。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是时为东汉中期,据此也可证在东汉早期时滆湖还没有形成。今滆湖在东汉早期时还未形成,从考古资料方面也可得到证实。1993年6月,在滆湖农场处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葬,墓葬内出土的一批五铢钱币“五铢”二字规整,“五”字形舒展,“铢”字朱旁上折方中见圆,具有东汉早期五铢钱的典型特征,据此可断定该墓葬主人的下葬确切时代应在东汉早期。滆湖农场原是滆湖的一部分,1971年因围湖造田才变成旱地,在该处发现东汉早期的墓葬,说明滆湖在东汉早期时还未形成。否则,滆湖内就不会出现东汉早期时的墓葬。综合以上考证可得出 ,滆湖的形成时间既不是晋代,也不是唐代,而是在东汉早期之后。从现有的史籍资料来看,最早言及到滆湖的人士是三国时东吴经学家、会稽(今浙江)人虞翻,如元至正《金陵新志》载:“虞翻曰:‘太湖有五湖,故谓之五湖,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五湖,并太湖之小支,具连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虞翻既已言到滆湖,说明虞翻时滆湖已肯定存在。虞翻生于公元164年,卒于公元233年,这也就是说,滆湖形成的最晚时间应在公元233年之前。依据东汉早期滆湖还未形成,公元233年虞翻卒之前滆湖已存在,三国初年为公元220年,可断定滆湖的形成时间应在东汉中晚期。
取名由来
祥符经
关于滆湖的取名由来,在常武地区的地方志中找不到相关的记载,宋《祥符经》中却有一段与此相关的记载,《祥符经》云:“(滆湖)多白鱼,南连沙子,昔有滆姓人携龙壳归,地遂陷。”宋《祥符经》这段记载,虽并没有明确地说滆湖取名与该处昔有滆姓人居此有关,但似乎也有这个意思在内。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说滆湖取名与该处昔有滆姓人居此有关是不能成立的,其不能成立的理由有二:一是古代没有滆族人,没有滆族人当然也就不会有滆姓人;二是在公元100年许慎《说文解字》成书时还没有“滆”字,“滆”字是后起字,是东汉中晚期滆湖形成后为取滆湖名所创。古代没有滆姓人和东汉早期前还没有“ 滆”字,说滆湖取名与该处昔有滆姓人居此有关当然也就不成立。依笔者之见,滆湖取名应与“淹城”之名有关,同时也有“因水阻隔”和“地陷成湖”之意,这可通过下面的考证得到证实。
从皿,酓声,乌合切。”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合(指乌合切之‘合’)当作含。”据此可知,“盦”(弇)、“奄”二字古读“合”与“含”之间音。依据“淹”、“奄”二字古音相同可通用,即可知“淹”字古代亦读“合”与“含”之间音。“淹”字的古代这一读音,实际上现今也还存在的,这可从“淹”字在今常武地区地方方言中读“安”(ān)音得到证实。“滆”字古读“核”音,“淹”字古读“合”与“含”之间音,可知“滆”、“淹”二字古音相近。淹城的时代早于滆湖的形成时代,知名度大,距滆湖近,湖以淹城之“淹”字偕音字“滆”字取名作对应合乎常理。
“滆”字,除去三点水旁后为“鬲”字,“鬲”字读音有二,一是读“利”(lì)音,另一读“革”(gé)音。读“革”音之“鬲”与“隔”字古音同可通用,亦有阻隔之意,如《汉书·薛宣传》中就有“阴阳否鬲”的记载。依据“鬲”、“隔”二字古可通用,有阻隔之意,其滆湖之“滆”字则应该有“因水阻隔”之意,即示意滆湖处原也是与周边相连的旱地,是因为水的阻隔才使得滆湖东西两侧和南北两侧的旱地不相连。
在常武地区的地方方言中读“旱”(hàn)音,与“滆”字古读“核” 音相近。古人用字没有今人这么严谨,只要字音相同或相近即可通用,滆湖之“滆”字古读音既然与常武地区地方方言“陷”字读音相近,则滆湖取名可能也会有“地陷成湖”之意,即表示滆湖的形成原因是因地震发生地陷而成湖的。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滆湖湿地公园:低碳魅力 , 阳湖网 2016-02-26
- ↑ 我的游记系列之滆湖公园 , 豆瓣 2017-10-06
- ↑ 常州滆湖 , 美篇 2018-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