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昆
湘昆 |
中文名稱;湖南崑曲 簡稱;湘昆 流行範圍;湖南省湘南的桂陽、常寧等地 別稱;桂陽崑曲 曲牌;400多支 特色;俗伶俗譜 |
湘昆是湖南崑曲的簡稱,是湖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與中國南方的蘇崑、北方的北昆同源。 因流行於湖省湘南的桂陽、嘉禾、新田、寧遠、藍山、臨武、宜章、郴縣、永興、常寧等地,並以桂陽為其發展和活動中心,故又稱"桂陽崑曲"。早在明代萬曆年間,中國戲曲的主要聲腔之一,崑山腔便傳入湖南,對湖南傳統戲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至今,湖南的湘劇、祁劇、巴陵戲、辰河戲、荊河戲、武陵戲等地方大戲劇種中,還保留了不少崑腔劇目和曲牌。
目錄
簡介
崑曲這一古老的劇種自明萬曆年間傳入湖南,距今已400多年,在經過與本土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之後,形成了湘味濃郁、風格獨特的崑曲劇種——湘昆。湘昆經過60年的發展,目前發掘整理、創作演出大戲60多部,折子戲100多折,蜚聲海內外。
關於湘昆如何在桂陽形成的具體過程,還難於稽考。有傳說曰,在明末清初之時,清兵南下,血洗揚州,殃及姑蘇,蘇州的崑曲藝人為避戰亂,來到湖南的桂陽傳藝,因此崑曲流入了桂陽。也有人說,是在清咸豐年間,桂陽一批在外地做官的人,喜歡崑曲,從蘇州請來崑曲藝人教授崑曲,使桂陽的崑曲得到更快的發展。還有人說,乾隆年間,一位名叫李崑山的蘇州人,在廣東當兵,開小差回家,路經湘南,教了一個彈腔戲班幾齣崑曲戲,引起了當地觀眾的興趣,故而流傳開來。從零星的史料分析,桂陽最早的崑曲戲班--集秀班,乾隆年間曾到廣東演出。1798年,在離桂陽城30餘里的隔水村,建了一座戲台,上演了許多湘崑劇目。從光緒到民國年間,這裡的湘昆戲班多達10餘個,湧現了周流才、謝金玉、劉翠美等一批深受觀眾歡迎的著名演員。在湘昆流行的地方,還出現了一些湘昆票友組織,為湘昆的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清末民初,崑曲在各地普遍衰落,而在湘南的桂陽一帶,湘昆仍然受到觀眾的歡迎。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政府對湘昆藝術的發展十分重視。在梅蘭芳、田漢等同志的提倡下,湘昆得到恢復和發展,形成了一個獨立完整的地方戲曲劇種。1956年,政府組織老藝人挖掘湘昆藝術遺產。1957年,省文化局舉辦湘江崑曲訓練班,培養了建國後第一批湘昆藝術人才。1960年,成立了郴州專區湘崑劇團,使一個瀕臨消亡的劇種得以復活。田漢同志以"山窩裡飛出金鳳凰"之句,盛讚湘昆的成就。爾後幾經演變,劇團定名為湖南崑劇團,1960年以來,先後整理演出了《釵釧記》、《白兔記》、《牡丹亭》、《殺狗記》、《風箏誤》、《浣紗記》、《玉簪記》等一批傳統劇目。其中,《武松殺嫂》、《荊釵記》以及新編故事劇《蘇仙嶺傳奇》在全省會演中獲獎。根據表現當代生活的需要,他們創作了《騰龍江上》、《蓮塘曲》、《烽火征途》等現代戲,在湘昆藝術的革新創造方面,作了一些大膽的探索和嘗試。經過較高層次的培養和訓練,一批年輕的演員、樂手在演出實踐中茁壯成長,湘昆藝術後繼有人。其中的佼佼者,青年演員張富光,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1]
特點
跟與其同源的蘇崑、北昆比較,湘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上演劇目方面, 適應鄉村演出和農民觀賞習慣的需要,主要是一些情節完整的大本戲。現存有《八義記》、《麒麟閣》、《七子圖》等40多出大戲,和《醉打》、《思凡》、《花盪》、《拾金》、《出塞》、《嫁妹》等一批小戲。
在音樂方面,湘昆屬曲牌聯套體,南曲北曲,各有特色,保留了400多支曲牌,演唱上受祁劇和地方語言音調的影響較大,顯得樸實自然。湘昆的吐字行腔,以郴州官話為基礎,與中州韻相結合,聲腔不如蘇崑細膩柔麗,也不及北昆豪放壯闊, 但聲調高亢,吐字有力,再加上緊縮節奏,加滾加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俗伶俗譜"。湘昆的唱腔中,還吸收了不少湘南的民歌小調和俚俗的叫賣之聲,體現出相當濃郁的地方風格。在伴奏上,湘昆參用了一些祁劇的鑼鼓和節奏。唱腔伴奏以雌雄笛為主。小生、小旦的唱腔,用管體圈套、聲音沉鬱的雄笛伴奏。
在表演藝術方面,湘昆既保持了崑曲優美細膩的傳統風格,又體現了豪放粗獷的地方特色。在歷史發展中,湘昆與祁劇、衡陽湘劇等地方戲曲劇種以及其他民間藝術形式聯繫緊密,從中吸取養分,結合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特點和民情風俗,創造了許多特別的表演程式。這些藝術創造,既形成了湘昆的藝術特色,又成為其保留的藝術遺產。[2]
歷史發展
明萬曆初年(1573年),崑曲戲班從安徽、江西進入湖南,設主要據點於長沙、武陵(今常德),再沿湘江經衡陽至郴州。據《萬曆郴州志》作者郴州知事於萬曆三年(1576年)所寫的《萬華岩記》中的描述:"……時值冬日,積雪連日……朱公向岩布席……三筋之,遂之蒼頭作吳歈(演唱崑曲),眾更縱飲以和"證實,崑曲早在1576年前便傳入郴州。
清初,崑曲在郴州區內盛行。嘉慶年間,郴州集秀昆班遠赴穗演出,廣州《梨園會館上會碑記》刻文加以記敘。從咸豐年間到同治年間,郴州區內崑曲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身段表情,說白念唱,服裝道具等均相當講究,漸成體系。當時郴州名旦何亞蓮的崑曲表演,被楊恩壽在其同治元年(1862年)所作的《坦園日記》中,高度讚譽道:"聲容涼楚,唯盡其妙"。 從18世紀後期,中國劇壇出現了受崑曲重大影響而形成的京劇、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的"花部"與崑山腔的"雅部"之爭,導致了崑曲在國內衰退的局面。清乾隆時期,市民階層崛起,士大夫開始務實,崑曲不受市民青睞,並失去士大夫階層這一陣地。從晚清至民國初期,崑曲藝術在國內更趨衰敗,昆班絕跡。而在湖南郴州區內卻奇蹟發生,崑曲活動呈上升之勢,昆班林立,崑曲新的人才輩出。湖南崑曲大本營南移郴州,郴州成了引人矚目的崑曲藝術在湘新的根據地。從同治十三年起至民國十六年止(1874年-1927年),郴州區內的桂陽縣相繼成立的昆班就有"昆文秀班"、"新昆文秀班"、"勝昆文秀班"、"吉昆文秀班"、"昆美園"、"昆世園"、"昆舞台"等。1927年,郴州境內所有昆班被迫解散。這些昆班解散後,昆班藝人改搭祁劇、湘劇班社,繼而進行崑曲藝術活動。
崑曲進入湖南後,長期受地方語言、民間音樂及其它戲曲(主要是湘劇、祁劇)、民俗風情的影響,為迎合觀眾需求,經藝人長期實踐,將在湘的崑曲逐漸改良成既保持傳統崑曲藝術精華,又別具楚湘文化鄉土氣息,富有湖南地方特色,程式獨特、完整、規範的崑曲派系。改良後的湖南崑曲藝術(簡稱湘昆),力求改變劇本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將劇本大膽刪節、緊縮、壓實。白口更趨生動、活潑,音樂配器加進富有特色的懷鼓,聲腔字格、句格、旋法對四聲的要求放寬,對過於哀怨、悲涼、惆悵、纏綿的風格加以節制、緊縮,慎重處置。音調融湖南地方特色音樂和崑腔於一爐,加以提煉。音樂節奏的三眼一板,二眼一板,處理加速,使音樂布局更多變化,突出市民需求的特點。表演上丑角改用湖南郴州官話,生活氣息濃厚。道具的採納和使用改用湖南常用和慣用的熟悉物件加以地方戲劇化處理。湖南崑劇的音樂、表演藝術在繼承前代崑曲藝術成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被專家吳新雷高度評價為:"變蘇崑而為湘昆,這種突破性發展,在中國戲劇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蹟。"戲劇家阿甲更是情有所鍾道:"芝蘭之香,惟有湘味"。
崑曲走向衰落後,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十年中,全國範圍內已沒一個職業崑劇團。1955年,國內唯一的專業崑曲 新型表演團體浙江崑劇團成立,1956年該團所整理演出的傳統崑劇《十五貫》,以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藝術性轟動全國,產生了"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崑劇)的奇蹟,成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榜樣。周恩來譽稱崑劇為"藝術百花園中的蘭花",崑曲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各地崑劇團紛紛成立。從此崑曲藝術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古老的崑曲重新煥發出自身的青春和活力。
同年,郴州區內的嘉禾縣在縣文教科的組織下挖掘、整理演出的崑曲《三闖負荊》 ,受到湖南省各界人士關注。12月,藝術大師梅蘭芳在長沙認真聽取了發掘崑曲專題匯報,表示讚賞、支持。1957年8月,郴州崑曲名藝人匡昇平、劉國卿主演的《武松殺嫂》在省會長沙匯演中獲得成功。同年,湖南省文化局委託昆文秀班演員較集中的嘉禾創辦崑曲學員訓練班,培養造就了一批省內外有影響的新型崑曲接班人。
1966年3月16日,中南區唯一的崑曲專業表演團體湖南省崑劇團組建(劇團前身為1960年1月27日在嘉禾崑曲訓練班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國營郴州專區湘崑劇團)。湖南省的崑曲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劇團在建團後,開創了"善於繼承、勇於革新、精於塑造人物,不斷吸取崑劇其它流派藝術精華,充實自身"的辦團風格。在建團早期,湧現出了唐湘音、雷子文、宋信忠、文菊林、郭靜蓉、孫金雲等崑曲界有影響的新型崑曲藝術家。劇團首次晉京,著名戲劇家、原全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譽稱:"山窩裡飛出金鳳凰。"
文革期間,崑劇團一度解散。十年內亂結束,崑劇團率先在全國恢復。如肖克將軍的詩所描述的:"崑曲蘭花艷,湘昆別一枝,幾陣嚴霜後,亭亭發英姿"。崑劇團舊貌換新顏,縱橫四方,多次晉京、赴港台參加重大演出活動。所演劇目準確地詮釋了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崑劇作品內涵,突顯了樸實高雅、豪放細膩的獨特藝術風格。不少演出的傳統和新編大戲如:《荊釵記》、 《蘇仙嶺傳奇》 、 《一天太守》 、 《霧失樓台》等,頻頻在省、國家匯演中獲得大獎;久經磨礪雕鏤的折子戲如《武松殺嫂》 、 《醉打山門》 、 《昭君出塞》 、 《送京娘》 、 《議劍》 、 《見娘》 、《搶棍》 、 《摘梅》 、 《猜寄》、《拾柴》 、 《尋夢》 、 《擋馬》 、 《痴夢》 、 《埋玉》等成為崑劇表演精品。一批後起之秀脫穎而出,國家戲劇"梅花獎"得主張富光、傅藝萍,湖南省戲劇"芙蓉獎"獲得者羅艷、崔美芳、周福祥、伍少娟、唐飛、張小明,首屆全國崑曲青年演員匯演優秀蘭花表演獎獲得者雷玲,第三屆湖南省青年演員戲曲大獎賽金獎獲得者王艷紅等成為了當今中國崑劇舞台上難得的優秀表演藝術家。幾經拼搏,湖南省崑劇團在搶救湘昆遺產,繼承崑曲事業上,聲譽卓著,躋身"中國著名藝術表演團體"之列。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湘昆發掘第一人」李瀝青:一切為了搶救遺產、繼承傳統 , 戲劇網 2016-12-22
- ↑ 湘昆 , 豆瓣 20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