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湘潭縣隸屬於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歷史悠久,人文鼎盛。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分陰山縣立湘潭縣,湘潭縣始。

湘潭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下游西岸,衡山北麓,長衡丘陵盆地北段,縣域總面積2134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湘潭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夏兩季長,春秋兩季短,暑熱期長,嚴寒期短,熱量充足,雨水集中,光、溫、水空間分布差異小,災害性天氣較多,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

湘潭縣山川秀麗,物華天寶。素有「天下壯縣」 「湘中明珠」「湘蓮之鄉」「楚南糧倉」等美譽,境內蘊含礦產資源33種,極具開採價值,煤、錳、海泡石等儲量位列全國縣市前列;是全國最大的湘蓮集散市場,國內最大的檳榔加工基地,糧食和生豬產量更是多年穩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1]

目錄

建制沿革

境內荊洲老虎坑、錦石鄉堆子山發現大溪文化時期聚落遺址(屬湘中四大大溪文化遺址),從這裡收集的彩繪陶器等文物,證明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縣內先民已由狩獵、採集活動,進入畜牧、水稻生產階段,形成定居。

商周時期,境內出土的文物較多,其中最珍貴最有代表性的是九華桂花村船形山出土的豕尊和青山橋鎮高屯村老屋出土的窖藏尊、鼎、觶、鍤、爵、鍾等青銅器。青銅器的種類、形制和紋飾工藝,說明境內先民已用青銅製作生產工具,懂得釀造技藝,尚祀神飲酒和娛樂活動。

戰國時期,縣域屬楚國。隸長沙郡。境內已使用鐵製工具,飲食具「飯稻羹魚」特點。秦滅楚,置臨湘縣,今縣地屬臨湘縣,隸長沙郡。

西漢,析臨湘置湘南縣(東漢為湘南侯國),治所在今花石鎮,今縣地分屬湘南縣和臨湘縣,隸長沙國。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分臨湘立湘西縣,治所在今石潭鎮古城村。今縣地分屬湘南、湘西縣,隸衡陽郡。晉,湘南、湘西隸屬關係未變。南朝齊建元二年(480年),湘南縣廢。今縣地分屬湘西、湘鄉、新康縣。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分陰山縣立湘潭縣,湘潭縣始立,縣地多在今衡東縣境,治所在衡東石灣附近,隸湘東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湘潭縣域擴大,將茶陵、攸水、陰山、建寧縣併入,今株洲縣鳳凰山以北部分地域亦屬湘潭縣。衡山縣域亦擴大,湘西、湘鄉縣、新康縣部分併入。今縣地屬衡山縣,隸潭州長沙郡。

唐天寶八年(749年),湘潭縣大部劃屬衡山縣,衡山縣北部劃屬湘潭縣,縣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鎮),隸潭州。至此,縣境初定,名地相符。

五代十國時期,縣域屬馬殷楚國,隸潭州長沙府。

宋代,湘潭縣隸荊湖南路潭州。元符元年(1098年),湘潭縣析出2鄉、長沙縣析出5鄉置善化縣。南宋,縣治移至今湘潭市觀湘門直街。

元貞元年(1295年),湘潭縣升為州,隸湖廣行省潭州路。

明初,湘潭復降為縣,隸長沙郡。

民國三年(1914年),湘潭縣隸湘江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撤道,隸湖南省。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隸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11日,宣布湘潭和平解放。縣域隸長沙專區(1952年,長沙專署改名湘潭專區,縣域隸湘潭專區)。1950年,縣城關區析出,建縣級湘潭市。

1951年,株洲鎮及太平橋等7鄉從縣境析出,建株洲市。

1959年,縣境析出五星、衛星、星星、上游四個公社及紅旗公社的一部分和雷打石鎮入株洲市。1968年,析出韶山區建省屬韶山特區。

1992年,規劃易俗河鎮為新縣城所在地,並啟動新縣城建設。1995年9月28日,縣治移址易俗河。

行政區劃

湘潭縣轄易俗河、譚家山、中路鋪、白石、茶恩寺、河口、射埠、花石、青山橋、石鼓、雲湖橋、烏石、石潭、楊嘉橋14個鎮,分水、錦石、排頭3個鄉,321個行政村,9156個村民小組,12個居委會,22個社區。[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湘潭縣位於長江中游平原與江南丘陵的交錯地帶,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下游西岸,北緯27°20′00″~27°50′44″,東經112°25′30″~113°03′45″。東與株洲市天元區和株洲縣相連,東南隔湘江與衡東縣相望;南與衡山縣接壤,西南與雙峰縣相鄰;西與湘鄉市接界,西北與韶山市毗連;北與寧鄉縣相接、與湘潭市雨湖區、岳塘區隔漣水、湘江相望。縣域總面積2134平方公里。

地形地勢

地貌輪廓為西北、西南、東南三面高,中部和東北部低。最高為西南的昌山,海拔755.1米,最低為湘江沿岸原九華的萬家塘,海拔33.2米,相對高差為721.9米,地勢比降為10%,造成平原、崗地、丘陵、山地四種地貌俱備,以平原、崗地為主。其中平原占湘潭縣總面積的39.54%。崗地占35.21%。丘陵占18.61%。山地占6.64%。

縣境屬湘中丘陵,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群山綿延,昌山為縣境最高峰,海拔755.1米,系南嶽七十二峰之一。西部烏石峰凌空聳峙,海拔437米,有「烏飛將近月,石亂欲撐天」之勢。東南部曉霞山脈綿延南北50公里,雲集天馬山、琵琶山、曉霞山、紫荊山四座高峰。北部仙女山,海拔311米,層巒疊翠,秀色一方。縣境中部沿涓水、北部沿漣水形成肥沃的河谷平原,東北由湘江、涓水、漣水匯注,形成湘潭盆地。

氣候環境

湘潭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夏兩季長,春秋兩季短,暑熱期長,嚴寒期短,熱量充足,雨水集中,光、溫、水空間分布差異小,災害性天氣較多,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年均溫16.7-18.3℃,1月均溫在5℃左右,7月均溫在30℃左右,極端最高氣溫41.2℃,極端最低氣溫-12.1℃。年平均降水日150天,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584-1885小時,無霜期273天。

湘潭縣年平均氣溫一般在16.7~18.3℃之間。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一般在5℃左右。1991年極端低溫為-12.1℃。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一般在30℃左右,極端高溫達41.2℃,冬夏溫差24~25℃。年最低溫度一般在-2℃~-8℃之間,年最高溫度一般在39~40℃之間。縣內年降水日,多年平均為150天左右,最多的年份曾達190天,最少的年份只125天,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300毫米左右,比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少5%左右。其中最多年降水量為1750.2毫米,最少年降水量只997.7毫米。

湘潭縣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584~1885小時。7月份日照最多,2月最少。年際之間,差異頗大,最多年日照達2127.7小時,最少年為1449.5小時。境內春季和夏季多東南風,盛夏多南風,秋冬季多西北風。風速大於17米/秒,瞬間風力達8級以上,每年均有出現,年均7~8次,最大的風速為20米/秒。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湘潭縣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主要有煤、錳、鉛磷、石膏、海泡石、矽砂、石灰石、鐵、金、高嶺土、白雲石和礦泉水等。

植物資源

縣域內屬中亞熱帶東部常綠闊葉林亞林帶,按植被區系劃分,屬華中偏東亞系。過去對天然植被利用不當,致使現皆為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次生植被的組成主要有殼斗科、樟科、山茶科等;人工植被的組成主要有用材林、油茶經濟林及沼澤性水上植物等群落。地貌形態多樣致使植被各具特色。縣境內野生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名目較多,主要有林木類、竹類、藥用植物類、花卉類等數百個品種。

動物資源

縣境內野生動物屬亞熱帶林灌叢草地農田動物群,常見的野生動物有鼠、野兔等6個種;禽類有麻雀、野雞等22個種;鱗類有鯉、鰱等40多個種;介類有龜、蟹等6個種;昆蟲類有蜘蛛、蟬等46個種;無脊椎類有蝸牛、蚯蚓等6個種;脊椎爬行類有眼鏡蛇、水蛇等14個種;兩棲類有泥蛙、澤蛙等5個種。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全縣戶籍人口97.48萬人,常住人口86.8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9.82萬人,農村人口47.03萬人,城鎮化率45.85%。全年出生人口11132人,出生率11.15‰,死亡人口6227人,死亡率6.24‰,人口自然增長率4.91‰。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8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3.6億元,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2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229.9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162.5億元,增長12.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1175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1.5:51.8:36.7,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0%、44.8%和50.2%。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287110萬元,增長0.2%。其中稅收收入209789萬元,增長21.0%,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73.1%,較上年提高12.6個百分點。

全縣承辦的28項省市重點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工作任務,其中新增城鎮就業、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提質改造農村公路、新增農村公路安保設施、農村危房改造、城鎮棚戶區改造、孕產婦免費產前篩查、農村適齡婦女和城市區低保婦女「兩癌」免費檢查等9項工作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第一產業

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7.5億元,增長3.4%。全縣糧食播種面積9.04萬公頃,糧食總產量62.6萬噸,下降8.3%;蔬菜播種面積1.92萬公頃,蔬菜產量60.1萬噸,增長9.4%;油料播種面積1.05萬公頃,油料產量1.11萬噸,增長38.9%。水產品產量4.18萬噸,增長5.2%;禽蛋產量1.85萬噸,增長3.5%;全年出欄生豬92.59萬頭,下降3.2%;出欄牛0.46萬頭,增長12.2%;出欄羊5.18萬頭,增長8.6%。

全年水利工程投入資金3.99億元,開工各類水利工程1.3萬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平方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33.3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39.3公頃。全縣年末農業機械總台數31.68萬台,總動力達144.67萬千瓦。水稻機耕率達98.8%,機收率達98.9%,機插率達36.6%,綜合機械化率達75.9%。

第二產業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93.3億元,增長12.3%,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168.7億元,增長7.8%,其中天易示範區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129.3億元,增長13.5%,占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6.7%。全縣規模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48.7億元,增長10.7%,實現利潤總額19.0億元,增長17.1%。

全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3.4億元,增長5.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73.4萬平方米,增長23.5%,其中新開工面積164.9萬平方米,增長25.1%;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83.0萬平方米,增長35.5%。

第三產業

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0億元,增長10.3%,其中限額以上法人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實現零售額15.1億元,增長14.6%。

2018年接待遊客957.9萬人次,增長17.9%,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6.8億元,增長71.2%;其中境外入境遊客1.85萬人次,實現境外入境旅遊收入2034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縣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所,在校學生5023人,教職工421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學生18348人,教職工1601人。初中學校60所,在校學生29472人,教職工2473人。普通小學142所,在校學生47599人,教職工246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58人,教職工12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421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為100%。落實義務教育保障資金9391.6萬元,發放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691.1萬元;發放中職國家助學金367.6萬元,資助中職學生3676人次;落實中職免學費資金1344.2萬元,資助中職學生12025人次。

科技事業

全縣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415.3億元,增長15.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22.3億元,增長16.9%。專利申請37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85件;專利授權27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8件。

文化事業

2018年末全縣有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1個。年末全縣有線電視用戶達17.9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為100%。全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7716場。

衛生事業

2018年末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773個,其中醫院13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計綜合監督執法局1個,鄉鎮衛生院17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200個,村衛生室540個。衛生技術人員3874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624人,註冊護士1542人。年末醫院、鄉鎮衛生院共有床位3577張。

體育事業

2018年末全縣共有體育場地1551個,其中體育館1座,運動場514個,游泳池11個,各種訓練房105個。全年開展全民健身項目22項次,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15個。

人民生活

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33元,增長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43元,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5元,增長8.6%。全縣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646元,增長10.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956元,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538元,增長9.1%。

社會保障

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55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363人,新增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62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35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8%。年末全縣城鎮低保對象2098人、農村低保對象15947人、特困供養對象7314人。全年累計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628.9萬元,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4638.5萬元,發放特困供養資金7916.1萬元。年末,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14596人,參加企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45157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503325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6802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62947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7005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53978人。

資源環境

2018年末全縣耕地保有量65300公頃,基本農田面積55020公頃。全年批准建設用地121.6公頃,其中占用耕地都得到補充,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267公頃,其中荒地造林面積300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333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45.6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8.26%。

全年空氣質量達到優良以上標準323天,優良以上空氣質量達標率為88.5%,較上年提升5.8個百分點。湘江湘潭縣段水質穩定在三類以上。

歷史文化

民風民俗

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徵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中國木偶戲成於何時?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漢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後漢書·五行志》)的記載,三國(公元220--265年)時馬鈞的"水轉百戲"顯然是對漢代人戲的模仿;北齊(公元550--577年)時水動的"機關木人"製作,技藝高超,尤其出現了"傀儡子"演"郭禿"故事的木偶藝術,暗示了中國木偶戲的形成年代。後世歷朝多有木偶戲演"郭禿"故事的記載,陝西合陽線戲至今猶在的"來報子"(癩包子)角色,也有"郭禿"的影子。依史而斷,"至遲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齊時代,中國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

在湘潭縣的西南邊陲石鼓鎮,有一座巍峨峻峭的大山——昌山,海拔755.1米,是湘潭縣的最高峰。民間素有南嶽、昌山為「姊妹山」的美談,當地民風淳樸,傳統文化盛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鼓·青山嗩吶」在這裡得到傳承。然而,據當地的老人介紹,石鼓還有一種非常有特色的民間技藝——「木偶戲」,幾十年前曾紅極一時,現如今已經基本上沒有人能演了。

石鼓嗩吶

石鼓民間嗩吶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着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特色,素有「嗩吶之鄉」的美譽。其嗩吶傳人更是一代勝過一代,石鼓鎮安樂村陳慶豐是石鼓嗩吶的精英人物,1956年,陳慶豐與朱梅江、王雨池、左元和、袁碧琪共五人創譜《哭懵懂》,並將此曲譜在湘潭縣農村群眾藝術觀摩會演時首演成功,獲一等獎。同年年底,他們以湘潭地區代表隊身份,參加湖南省農村群眾藝術觀摩會演,《哭懵懂》節目再次獲獎。隨後,省會演領導小組將陳慶豐、朱梅江、左元和三人列入湖南省代表團成員,1957年他們帶着《哭懵懂》曲目上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哭懵懂》被評為優秀節目,並代表全國進駐中南海懷仁堂作了匯報演出,當時周恩來、朱德、宋慶齡、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觀看。這樣,在中南海上空,第一次迴蕩着石鼓驕子演奏的、造詣高深的嗩吶之聲,為石鼓乃至湘潭文化事業發展史寫下輝煌一頁。

石鼓的嗩吶文化經久不衰,一直流傳下來,70年代以後,又有優秀傳人左金宇、莫柏槐分別兩次晉京演出,並受到過宋任窮、屈武等領導人的接見。近年來,石鼓嗩吶技藝又取得長足發展,演奏隊經常在省、市、縣組織的嗩吶大賽中獲獎,在2003年2月湘潭市首屆嗩吶藝術大賽中,《暢音子》、《哭懵懂》又榮獲一等獎;在2006年7月份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暨全國首屆民間吹歌展演活動中,湘潭縣文化體育旅遊局副局長、中國南派嗩吶第三代傑出傳人莫柏槐,帶領石鼓民間嗩吶藝人代表隊,作為我省唯一代表參加演出,以集體合奏《哭懵懂》和個人獨奏《雙點鼓》技驚四座,贏得了現場與會領導、全國各地參賽代表隊以及7萬餘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並得到了組委會領導和專家評審組的高度評價,獲得全國民間藝術表演「優秀表演獎(最高獎)」榮譽。這是繼左元和朱梅江50年前進入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以及去年莫柏槐同志獲全國鄉土藝術表演成就獎之後,湘潭縣石鼓鎮民間嗩吶藝術再次獲得國家級大獎。另外,本次活動石鼓鎮中青年演奏員左天露因用鼻孔出色演奏嗩吶曲目而獲得民間吹歌個人表演三等獎。

2006年5月,以石鼓嗩吶為核心的青山橋民間嗩吶藝術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為挖掘和保護石鼓鎮本地唯一的一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嗩吶藝術提供了強有力保障。自此,石鼓嗩吶藝術的發展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又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油紙傘

湘潭縣石鼓鎮的油紙傘製作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近幾年,伴隨旅遊業的興起以及各地遊客對傳統工藝的青睞,石鼓鎮積極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將傳統油紙傘升華打造成製作精良的旅遊工藝傘,並建立相關產業,打造文化強鎮,傳統的油紙傘正演繹着一場華麗的蛻變……

位於石鼓鎮的竹緣工藝傘廠,是我縣最出名的旅遊工藝傘作坊,也是目前全省生產工藝傘品種最多的企業。日前,記者來到了這裡。

正值歲末,老闆趙文濤正在忙着對即將外貿出口到國外的一批傘進行清點。「現在像我手裡這把傘是銷路比較好的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能夠看到它的身影,我在早幾天,還接了一個三千個的訂單。」這一把把顏色鮮艷、外形靚麗的傘,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作——旅遊工藝傘。

土特名產

頂峰臘肉:頂峰臘肉熏制的都是頂峰山上的土豬,不餵一粒顆粒飼料,肉鮮美,無公害綠色食品。熏制出來的臘肉色澤鮮明,肌肉呈鮮紅或暗紅色,脂肪透明或呈乳白色,肉身乾爽、結實、富有彈性,色香味美,實屬優質臘肉。

湘蓮:我國蓮子以湖南省湘潭縣產的湘蓮,福建建寧縣產的建蓮,浙江武義縣宣平產的宣蓮最為著名,被稱為中國的3大蓮子。其中又以湘蓮為最有特色,歷來作為進貢朝廷的珍品,故又稱「貢蓮」,被譽為「中國第一蓮子」。後來人們逐漸擴大3大蓮子的範圍,泛指湖南蓮子為「湘蓮」。湘蓮何時開始栽培,何時名登榜首,無從查考。3000多年前戰國楚大夫屈原,被流放在湖南沅湘之間時,寫下的詩詞中有大量關於蓮的描寫,如《招魂》:「芙蓉始發,雜芰荷些。」《湘君》:「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由此可知,當時湘蓮已引人注目,而且蓮的影響已滲入到湖南民間習俗之中。屈大夫筆下描寫的「少司命」的裝束是:「荷衣兮蕙帶,倏而來兮復而逝。」他自己也要「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模仿「少司命」的穿着。

藥糖:藥糖產於湘潭縣中路鋪,它是一種飴糖,又名「炒片子芝麻糖」,以優質大米、小麥、芝麻為主要原料,輔之以冰鹼、熟石膏、茶油,經19餘道工藝精製而成,具有「潤肺、滋陰、健胃、消食、化痰」等藥用效果,其外表淺黃髮亮,厚薄均勻,甜脆可口。1986年2月獲湖南名、優、特、新食品「芙蓉獎」。

碧泉貢米:碧泉貢米產於湖南省湘潭縣錦石鄉,因其被碧泉潭低溫溫泉所灌溉生長,由此得名。清泉貢米入口綿軟悠長,香糯唇齒留香,微甜。自唐代以來,歷朝歷代碧泉潭流域有貢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以來,用碧泉水澆灌稻田,穀粒飽滿,形似「桂花蕊」,曾被奉為貢糧。據傳乾隆皇帝游江南時,指定碧泉潭羅家四畝產的米為貢米。碧泉貢米歷史悠久,其種植方法一直遵循着古老的工藝,秉持綠色環保的種植理念,回歸傳統農業的耕種方式,採取物理和生物的方法來培肥土壤,防治蟲害,不能使用除草劑以及任何化肥農藥。

羊鹿茶:羊鹿茶色澤嫩綠隱翠,香氣清遠,滋味濃厚耐泡,葉底細嫩綠亮。湘潭縣楊嘉橋鎮農技站承包的羊鹿茶場(廠)所研製羊鹿毛尖茶,繼1994年獲省優質茶榮譽稱號後,1995年羊鹿系列高級名茶再顯輝煌,共獲得一項國家金獎、兩項全省金獎、一項銀獎。其中,羊鹿毛尖在湖南省第13屆名茶評比會上被定為「湖南省名茶」。而且,被選送進京(全省共6個名茶)參加,95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評比,一舉奪得金獎(全省4個金獎),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湘潭市第一個獲得國家金獎的農產品。

雲湖橋臍橙:雲湖橋臍橙是初擬稿湖南農科院引進的美國臍橙品種,除了在果品中含維生素C最高以外,還含有鈣、磷、鉀、β-胡蘿蔔素、檸檬酸、橙皮甙及醛、醇、烯等。雲湖橋臍橙個大,色彩鮮艷,酸甜可口,外觀整齊漂亮,是純有機果品(只是有機肥和低毒的生物藥劑),在常溫下可收藏達三個多月之久,深受人們喜愛,也是走親訪友的饋贈佳品。

「烏石情」黑糯米:「烏石情」黑糯米煮飯,味極香,而且又糯,民間作為補品,有紫糯米或"藥谷"之稱。黑糯米含鈣量達到73.58,營養價值極高。紫米熬製的米粥清香油亮、軟糯適口,因其含有豐富的營養,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因此被人們稱為"補血米"、"長壽米"。黑糯米被譽為"黑珍珠",稻米類植物,是帶有紫紅色種皮的大米,因為米質有糯性,所以又稱為血糯米。黑糯米的營養價值很高,除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外,還含豐富的鈣、磷、鐵、維生素B1、B2等。黑糯米有補血養氣功效,長吃可健身,也可泡酒。用黑糯米煮的粥,色澤呈咖啡色,吃起來濃香可口。據有關科研部門在黑糯米產區調查,食用黑糯米,對慢性病患者、恢復期病人、孕婦、幼兒、身體虛弱者都有滋補作用。以黑糯米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飲料、食品,更有明顯的醫療效果。

檳榔:"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交朋結友打園台,避瘟開胃解油性。」這是一首流傳在湘潭街頭巷尾的民謠,生動地反映了檳榔與湘潭人民和湘潭食文化的不解之緣。檳榔,作為一種小吃食品,已在湘潭生根發展達三百餘年的歷史,據《湘潭市志》介紹:一六五零年(順治六年)正月,清兵在湘潭屠城九天,縣城人口數萬,所剩戶不上二、三十,人不滿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檳榔避疫之法收屍淨域,從此嚼檳榔習慣也就陸續延續下來。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內居民患臌脹病,縣令白景將藥用檳榔分患者嚼之,臌脹病消失,爾後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隨嚼之,久而成習。

風景名勝

五龍山大傑寺

五龍山大傑寺位於中路鋪鎮柱塘村五龍山上,始建於明代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系湘潭境內「四大」古剎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慘遭破壞,幾近毀滅。現寺為1995年重修,建築屬於重檐宮殿式,飛檐斗拱,琉璃瓦蓋、金碧輝煌。占地面積100多畝,建築面積約50000m2,寺坐北朝南,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聖殿四部分組成,自南而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兩側分別設有鐘鼓樓、念佛堂、玄帝殿、壽佛殿、龍山客堂。清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1892年),齊白石、王仲言等七位才子在此組建龍山詩社,公推齊白石擔任社長。

石鼓生態旅遊區

石鼓生態旅遊區位於石鼓鎮。景區內有昌山、銅梁山、銅梁水庫等自然山水,這是一片無污染的淨土,山巒起伏,森木繁茂蔥蘢,泉水清澈晶瑩,瀑布如白練飛空,水與山相互環繞,有「小三峽」的奇秀,有「灕江水」的澄澈,碧水藍天,青山倒影,相映成趣。頂峰度假村的純原生態農家飯菜可口誘人,嗩吶藝術聲名遠播,民俗風情十分濃郁。

昌山:位於石鼓鎮與雙峰縣井字鎮交界處。昌山巍峨峻峭,氣勢磅礴,方圓近60km,海拔755.1m,乃湘潭全境的屋脊,東南與南嶽遙相對峙,並與南嶽共稱「姊妹峰」。其主峰為錦鰲峰,又稱靈應峰,為「昌山之秀」,系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昌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山間雲霧蒸騰,奇峰聳立,靈應峰松杉披翠,山左山右,風景奇異,形成聞名遐邇的昌山九景。上有定海寺,系明末僧人竹浪所建。清光緒四川提都學使、書法家趙啟霖題聯:「仙女拜觀音,手捧香爐,頭頂三碗齋飯;太公釣錦鰲,身騎青龍,腳踏北斗七星」便含此意。

湘軍古道:湘軍古道全長約7.5公里,均為石板路面,依山盤旋而上。貫穿昌山南北,連接北麓石龍口福星亭,南麓雙峰縣井字街同福亭,隔山相望。為清末朝廷重臣(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1811--1872年)捐資修建,系曾國藩從外地回鄉的必經之路,故稱「曾國藩石板路」、「曾國藩棧道」、「曾國藩官道」。另有一條古道從東麓塘灣,經丫枝嶺,至西麓雙峰縣土地沖。相傳亦為曾國藩所修。

銅梁山:位於石鼓鎮,銅梁山風景秀美,險峰峭立,幽谷懸泉,雲霧盤繞。春天,百花吐艷,萬紫千紅;盛夏,氣溫只20多度,是理想的避暑佳境。銅梁山景點甚多,最為突出的是曹家坳瀑布和銅梁水庫。銅梁水庫內綠水蕩漾,碧波粼粼,烏龜山浮於水中。庫內有機帆船和小木船穿梭水面,乘載遊人或從事捕撈。周圍青山環繞,風平浪靜時,青山倒影,水天一色。

曹家坳瀑布:曹家坳村口有溪水從巨型青石溝壑傾瀉而下,形成高100餘米、寬5米餘的瀑布。瀑布飛瀉時,水霧噴發,甚是壯觀。尤其是大雨過後,周圍山窩有9條小瀑布同時飛瀉,形成瀑布群,景象更是迷人。

頂峰村:因位於銅梁山之頂,故名頂峰村。這裡山水風光秀麗,民風淳樸。既能體驗天然戶外大氧吧,領略頂峰無限風光,又能品嘗純原生態的農家飯菜。現建有度假村休閒服務區,能為旅遊愛好者提供餐飲、住宿、娛樂等優質的服務。

油菜示範基地:石鼓油菜花系金香油9號、湘雜油631兩個品種,採取機械化全程服務的方式,連片種植。當地良好的氣候條件和肥沃的土壤基礎,適宜綠色無公害農作物生長。每年陽春三月,油菜花開時節,花香四溢,流金溢彩。

梅林農業公園

湘潭梅林農業公園位於湘潭縣易俗河鎮,轄梅林橋、高橋、谷洪3個村。2013年7月開始投資建設,2015年建成對外開放。公園以生態田園為主題,以紫荊河、梅林山莊、虎形山為亮點,建設了紫荊河騎行、田園風光走廊、虎形山登山健步、汽車越野、航空飛行營地、兒童樂園、花海樂園等項目,

打造了春看油菜、夏賞荷花、秋摘葡果、冬觀梅林為「四季景觀」。美女曬羞、石人石馬、虎笑潭、眺岳峰四大景點吸引了眾多遊客。公園作為省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片、市城鄉統籌發展示範片、市兩型綜合示範片,2016年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點)。

花石湘蓮文化基地

花石度假樂園旅遊區位於花石鎮,距湘潭市區50公里,景區內有花石水庫、十八羅漢山、日華琵琶、觀政橋、漢城橋等景點。花石水庫風景如畫,兩岸青翠欲滴,水面碧波蕩漾,乘舟徜徉其中,水路時寬時窄,不時有小島隱現,形態各異。十八羅漢山惟妙惟肖,觀政橋、漢城橋古貌依舊。既可觀光,尤宜休閒度假。

花石荷花園:花石鎮有着悠久的種蓮歷史,是全國最大的湘蓮集散、貿易中心。花石荷花園是在花石萬畝湘蓮連片高產示範種植基地的核心區,是湘潭最負盛名的荷文化展示基地。位於花石鎮馬壠村,東倚十八羅漢山,西鄰湘蓮大市場,南接花石水庫,北近戰國墓群,總面積近3000畝。每逢盛夏,園內花紅葉碧,荷香遠溢,鷗鷺翔集,古蹟神奇,一派「接山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

花石水庫:位於湘江一級支流涓水的羅漢河上,地處花石鎮羅漢村中庸觀,距花石鎮1km左右。該水庫始建於1959年8月,是湘潭縣最大的一個中型水庫,擔負着防洪灌溉的大任,兼有發電、養魚等多種綜合利用功能。水庫水面面積4.86km²,水庫四周青山蔥蘢,與南嶽遙相呼應,水質良好,庫中有一小島,島上有農戶居住。從大壩處搖舟前往,水路時寬時窄,既有中流擊水之酣暢,又有曲徑通幽之微妙。水庫中有珊瑚島(其形如珊瑚,故名)、泰坦尼克島(其山體似巨艦出海,形如即將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故名)、子母洲(是湖中伸出水面的一大一小兩個高地,形如母子相隨,故名)。

十八羅漢山:位於花石鎮羅漢村,站在花衡公路朝南遠眺,一排山巒錯落有致,形似羅漢,故名。羅漢山享有盛名,現在僅見十七座,傳說古代有十八個和尚到南嶽朝香,約定必須在天明前趕到南嶽,不巧走到花石時,天就亮了,因而都化變成山,其中一位因迷戀湘江月色,最後變成今天湘潭市的壺山勝跡,山上建有望衡亭。羅漢山山體為紅色砂岩,「羅漢」惟妙惟肖,姿態各異。

日華琵琶:位於花石鎮南龍口鄉內的琵琶山,其主峰又名日蓋峰,系南嶽七十二峰之一。傳說有仙女在此居住。因一聯「日照九州,華光萬里」而該稱該峰為日華峰。峰海拔327m,周10km許,層巒疊嶂,雲霧蒸騰,景象奇特。曾有仙女祠、開福寺、雷祖殿、天龍庵、寶龍庵等古建築。

觀政橋:位於花石鎮超上村,為一古代石橋。現有建築為1944年由當地民眾集資重修。橋長30m,寬10m,兩側石柱上有獅、象、兔、麒麟、猴、觀音座、須彌座等石雕,造型生動,形態逼真。

漢城橋:位於花石鎮羅漢村,為一古代紅石拱橋。因橋北附近為西漢湘南縣治所在而得名。現存建築為清雍正三年(1725)所建,橋長12m,寬5m,高7m。原來橋面兩端為石級,中間為台面,台面兩邊為石欄杆,結構緊密、古樸雄健,是古代通往南嶽衡山的要道。

洛口古鎮

洛口古鎮位於湘潭縣縣城所在地易俗河鎮,長株潭三市「金三角」地帶,易俗河自古為三湘名鎮,唐天寶八年至南宋年間,湘潭縣治設於此鎮,昔日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部分建築物保留了濃郁的原始風貌。景區內有許多名勝古蹟和革命紀念地。名勝古蹟有老街、金霞山、龍興寺、羅水竹灣、上馬石、楊泗廟、硯井等,以及被稱為「易俗河六景」的古飛羊鋪、鐵牛戲沙、蕭祠臥龍、古剎鐘聲、紫竹生輝、牛頭飲水。革命紀念地有中共早期領導人羅亦農故居和革命烈士楊昭植故居。

易俗河老街:位於縣城易俗河鎮東側。古稱洛口,原為古時米市的中心地帶,總共有「三街、六巷、十二碼頭」,現留存一部分青石路面及部分碼頭。另有一座肖家祠堂尚保存完好。

金霞山:位於縣城易俗河鎮東側湘江南岸,海拔151.2m,系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朝陽映翠,嵐氣金光,絢麗多彩。民間傳說:附近有一男一女,男名金哥,善醫術,女名霞姑,識草藥,兩人相互配合,長期在金霞山一帶治病救人,造福一方。鄉人為紀念他們,便以金哥的金字、霞姑的霞字為山名。山體為石灰岩,以產石灰石著稱。山上昔有霞棲庵、龍興庵,今有龍興寺。金霞山樹木蔥蘢,青翠欲滴,現有133.4公頃的森林公園。登上金霞山巔,可俯瞰湘潭縣城全景。金霞山植被豐茂,風光旖旎,山頂建有龍興寺,寺內香煙繚繞,木魚鐘磬之聲不絕於耳,是一個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區。

龍興寺:龍興寺(原名安禪院)位於湘江河畔的金霞山上,風景秀麗,環境幽雅。是經湖南省政府批准對外開放的千年古剎,始建於東晉咸康公元335年,歷代高僧輩出,享有「湘南名剎」之盛名。近年來,寺院新修了法堂藏、經閣、千佛塔、放生池、普同塔和化身窯,生活與接待用房百餘間。

羅亦農故居:羅亦農故居現位於湘潭縣易俗河鎮青獅村雷公塘,僅剩遺址。

硯井:位於易俗河鎮飛羊鋪。井口邊長103cm,深5m,井底有香爐。水呈清墨色,雨旱不溢不枯。井四周有柵欄,井欄南牆原有石碑,碑文首句為「宋太使路常洗硯池也」。此碑已不存。另有一碑,長120cm,高45cm,正楷陰鐫「咸淳庚午韋仁甫重修」9字(咸淳庚午為南宋咸淳六年,即公元1270年)。1986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硯井為一奇井,井水粗看呈墨色,舀出細看則清澈無比,一年四季,不溢不枯。此井雖小,卻古今載譽,遠近聞名。

隱山湖湘文化源生態旅遊區

隱山湖湘文化源生態旅遊區位於湖南省湘潭縣排頭鄉,距離湘潭市區40多公里,毗鄰彭德懷故里紅色旅遊區。作為湖湘文化的發祥地,這裡不僅山水旖旎,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甚多,而且鍾靈毓秀,乃人文薈萃之區。景區內有碧泉書院、三賢祠、胡安國胡宏父子合葬墓地、左宗棠故居、周小舟故居等人文歷史資源,自然風光優美,有美輪美奐的「四美湖」,神秘莫測的龍王洞,天然溫泉以及歷代為州官府吏,文人墨客瀏覽的聖地「四池」(蓮花池,洗筆池,化硯池,雷池),「八橋八景」(即隱水橋,流葉橋,通箭橋,珂里橋,栗林橋,獅龍橋,神仙橋,龍王橋)等,遊客既可尋幽訪古,又可休閒度假,採蓮賞荷,登山探險。

隱山:位於排頭鄉黃荊坪,海拔437m,距湘潭市區40km。又名龍山,龍王山,歷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自宋元以來至民國初年,隱山成了州府官吏、遷客騷人薈萃之地。因北宋大文學家,大理學家周敦頤隱居講學而聞名天下,並因南宋名儒胡安國,胡宏父子在此講學授徒,創立湖湘學派,而被稱為「湖湘文化之源頭」。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江南至此,曾親筆御書「天下隱山」。

濂溪書堂:位於排頭鄉黃荊坪小街南側,隱山東南麓。現建築改建於民國六年(1915),祠宇宏大,建築面積22050m2。相傳為周敦頤授徒講學之所。前有護牆,荷花池。祠前牌樓上有瀟湘八景圖,即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洞庭秋月、漁村夕照、遠浦歸帆、山市晴嵐、平沙落雁、江天暮雪。技藝精湛,現祠堂牌坊、戲樓、廂房及柱礎尚存。

四美湖:又稱上石壩水庫,位於烏石鎮雲峰村,東臨烏石峰,西倚雲盤寨,南有「天下隱山」為伴,北有韶山灌區為鄰,風景秀麗。水庫始建於1973年,1975年5月建成,是一中型水庫,總庫容1332萬m³,庫內水面1600餘畝。上石壩水庫數十里山川相映成趣,蒼松傲立,修竹亭亭,水面澄碧,鷗鳥飛集,空氣清新,湖中還有一島,外加三個半島,島上竹木參天,景色宜人。

碧泉書院:位於錦石鄉碧泉村,距離碧泉潭500m,為胡安國初建,清代光緒24年重修,民國29年再次重修。前門有楹聯:「武夷道脈,湘楚名家。」昔碑文甚多,有光緒二十年重修碧泉書院捐資碑,碑文有「皆有所衿式,受命於先師」,「將以斯道覺民也,樂得英才而教之」。現碧泉書院已毀,遺址尚存。宋代著名理學家張栻《過胡文定公碧泉書堂》詩云:「入門認溪碧,循流識深源。念我昔來此,及今忘寒暄。人事幾變更,寒花故猶存。堂堂武夷翁,道義世所尊。永被霖雨手,琴書賁丘園。當時徑行地,尚想笑語溫,愛此亭下水,若炯玻璃盆。晴香濃花涌,靜見潛鱗翻。朝昏遞日月,俯仰鑒乾坤。因之發深感,倚欄更忘言」。

胡安國墓:宋代著名思想家、湖湘學派創始人胡安國墓位於排頭鄉的隱山腳下。該墓為胡安國夫婦及其子胡宏合葬墓,墓前原有石獅、石馬、石羊,現已毀。該墓坐落於一山凹內,猶如仙鵝抱蛋。墓碑聯語有「秉春秋大筆,葬天下隱山」。「閩江生出到湖南,學問淵源不等閒。秉筆大書千載史,春秋留給後人看。放學三湘戀地形,碧泉駐跡講詩文。潭州開派分枝秀,留得聲名到此今。」高度概括了胡安國的生平和歷史地位。

元帥樹:位於排頭鄉黃荊坪流葉橋邊,為「中華名樹」。古樹為明代栽植,距今490年,高22m,胸徑1.2m,1958年12月17日彭德懷回湘潭調查,路經黃荊坪,見幾個民兵捆着一位老人往公社走,彭德懷忙喝止住,並問明捆人原委。原來老人是因保護流葉橋邊的一棵古樹被扣上反對「大躍進」的帽子並遭捆綁。彭德懷命民兵放了老人,制止了砍樹行為。1998年10月24日國家林業局等單位舉辦的「中華100棵名樹」公選養護活動,將此樹確立為「中華名樹」,命名「元帥樹」。

連理銀杏:位於排頭鄉黃荊坪龍王寺遺址前,系同根兩乾的古銀杏,在樹高1.5m處分雙枝上長,粗細相近,左枝胸圍2.8m,右枝胸圍3.5m。右枝上2m處,又分雙枝上長粗細均勻,3枝高約28m許,覆蓋面達120m2。枝繁葉茂,碧綠如染,且每年結果。樹下有曹傳禪師塔。

古柏垂吊:位於黃荊坪鄉龍王寺遺址前,已有900多年的歷史,高30m,干粗4.5m。雄奇挺拔,遠近聞名,已列入湖南古樹名錄。傳說此樹為周敦頤親手所植。

周小舟故居:位於烏石景區黃荊坪,為一幢大型雙天井複合式傳統建築。正堂大門上方懸掛「周小舟故居」匾額。故居結構複雜,保存較為完好。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點)」、「湖南省紅色旅遊示範點」。周小舟是建國後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

左宗棠故居:又稱桂在堂,位於烏石景區黃荊坪,距離隱山東麓3km處。左宗棠少年時入贅周家——桂在堂,並在此學習生活長達12年,桂在堂是詩書禮樂之家,湖湘文化底蘊深厚,因而造就了左宗棠等一大批人才。桂在堂現已遺棄,其白粉牆上尚留存四幅描述左宗棠建造馬尾船廠的牆畫。皇帝欽賜之青石碑刻:「皇清榮祿大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周公千岩府君之神道」。字跡清晰,保存完好。

碧泉潭:位於錦石鄉碧泉村。傳說該潭「頭在江西鐵樹觀,尾在湖南碧泉潭,搖一搖,擺一擺,洗掉湖南做中海。」碧泉潭有三奇,即:泉貌奇,潭面酷似開水蕩漾,團團波紋逐圈擴散,在陽光照映下,被染成七色,瑰麗無比;水質奇,碧泉水終年保持在20℃左右,盛夏酷暑來到泉邊,頓覺涼氣襲人,清爽適身,隆冬則熱氣蒸騰,宜於洗臉濯足;潭中魚類的習性奇,每當黎明之前,泉中會湧來大量螃蟹,太陽一出便逃遁無蹤。

齊白石文化旅遊區

齊白石文化旅遊區主要位於湘潭縣白石鎮、中路鋪鎮,其中白石鎮是傑出的人民藝術家、世界文化名人、國際和平獎獲得者齊白石(1864—1957)的家鄉。景區處於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蓮花峰下,距縣城35公里,與衡陽相距60公里,是長沙—南嶽人文黃金旅遊線的重要景區。景區內有星斗塘老屋、梅公祠、寄萍塘三處齊白石故居,有紫荊湖、響水塘瀑布等名水,有蓮花峰、九龍山等奇峰。這裡山水風光異彩紛呈,齊白石詩云:「江滔滔、山巍巍」,「桃源在」、「香徑斜」。有星斗塘、齊白石祖墓、尹氏宗祠、五龍山大傑寺、天妃宮等與齊白石一生有着淵源的古蹟文物,還有千年古橋、千年古樹、神秘蓮花池、傳奇靈慧泉等文化景觀。年接待遊客達20餘萬人次,2016年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點)。

齊白石故居:又名齊家老屋、星塘老屋、星斗白屋,位於白石鄉杏子塢星斗塘。距湘潭市50km,距彭德懷故居68km,距花石湖20km,距南嶽衡山40km,通過107國道與南嶽相連。故居坐西朝東,背依紫荊峰,右有星斗塘,左有稻田,門前為芬芳馥郁的荷花池。故居建於清咸豐年間,為一土牆茅舍,是湘中普通農家院落。1864年1月1日,世界文化名人、中國現代國畫藝術大師齊白石誕生於該茅舍南正房,並在此生活了36年。故居房屋面積350m2,由堂屋、兩間正房和南北廂房構成。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白石對故居有深厚的感情,對養育他成人成才的這片沃土有着深深的眷戀,他曾留下這樣的詩句:「一丘香芋暮秋涼,當得貧家谷一倉。到老莫嫌風味薄,自煨牛糞火爐香」。

齊白石故居(梅公祠):位於白石鄉蓮花峰下,距星塘老屋2.5km。1900—1907年,齊白石佃居於此,齊白石稱「白梅書屋」,後築書屋「借山吟館」。齊白石在此讀書、作畫、寫字、吟詩,其畫作常題「借山吟館」。該祠及借山吟館已拆除,有待恢復。

齊白石故居(寄萍堂):位於茶恩寺鎮茹家沖,距星塘老屋4km。1907年齊白石從梅公祠遷居至此,在此生活了十多年。門前曾有王闓運題寫的「寄萍堂」橫匾,內設書室「八硯樓」,陳設作畫刻印几案及遠遊得來的八塊硯石。室前果木芬芳,有船形山、寄萍塘。船形山系齊白石早年遠眺構思之處,寄萍塘蓮花滿池,荷香撲鼻,齊白石常在塘前賞荷畫荷。室後杉梓成林,有泓泉水,大如磨盤,齊白石曾砍竹為梘,引泉入廚,亦取此水磨墨作畫。齊白石在此十餘載,專攻書畫、篆刻與詩詞,其畫常以寄萍堂、寄萍老人、萍堂主者題款。

五龍山:五龍山位於中路鋪鎮五龍山上,海拔164m,據《湘潭五龍山大傑寺碑記》載:「鍾衡岳之靈,毓湘水之秀」,「五峰排闥,其形蜿蜒,故謂之五龍」。此山古木參天,雲霞輝映,有江南名剎——大傑寺坐落其間,為明代高僧慧安所建,至今500年。

大傑寺:位於中路鋪鎮五龍山上,傳為明代高僧慧安所建,至今500餘年。大傑寺供奉玄武大帝、釋迦牟尼和觀音菩薩,明清兩代以及民國時期多次重修,現寺為1995年重修,建築面積1000m2,金檐宮殿形式,琉璃瓦蓋,金碧輝煌。起門聯雲「堂上高朋,曾有明室二藩、龍山七子;門前風物,且看湘江流水、南嶽浮雲。」清光緒年間,齊白石等人在此組建龍山詩社。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點)」。

尹氏宗祠:位於白石鎮,又名妙公祠,座西北朝東南,1905—1906年修建,清末古典式建築。占地2000m2,是保留齊白石雕刻瑰寶的僅存建築,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整個建築的設計、雕刻手藝、木工全部由齊白石大師負責,充分展示了白石大師雕刻技藝的獨到精深。尹氏宗祠的大門門聯為「金天帝胄,洛水儒宗」,反映了該家族昔日的輝煌。門右有「收族」,門左有「敬宗」,牆頭有浮雕水泊梁山、王義章擺渡、梅花等浮雕,宗祠由庭院、善養堂、祖宗堂、戲台等構成。祖宗堂壁上題有「誠、勤、慎、清」四個遒勁大字,廳中陳設齊白石雕刻製作的精美香案,祠堂還陳設了齊白石早年雕刻製作的床鋪、洗臉架等文物,上面有慈母教子、夫妻同樂、童子戲耍、桃園結義、松鶴延年、慈母餵狗、仕女圖等富有濃郁地方生活情趣的浮雕。該祠解放前為當地尹氏族人祭祀先人和講學的場所,曾先後設立「養正校」、「誠正學校」,著名愛國人士馬璧教授曾在此教書。

黎氏八駿故居:黎氏故居位於湘潭縣中路鋪境內曉霞山西麓菱角村長塘,為清代晚期七品官員黎葆堂所建,其子晚清秀才黎松安續建。故居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年黎培鑾(松安)在此生兒育女,並創辦杉溪學校,所生八男三女在此啟蒙,兒女一個個外出成才,後來成為馳名中外的「黎氏八俊」。故居是當時檔次較高農居建築,背靠曉霞山,坐東朝西,原有房屋共47間,占地面積12畝。房屋為青磚青瓦木質結構。

湘潭長塘黎氏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耀眼的家族之一,這裡曾走出八個少年,分別是黎錦熙、黎錦暉、黎錦曜、黎錦紓、黎錦炯、黎錦明、黎錦光、黎錦揚。當年他們深受「嚴謹治學、教育開明」的家教家風影響,勤奮好學,奮發有為,分別在語言、音樂、文學、教育、礦冶、橋樑等領域各領風騷,為我國文化教育與實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成就,是在中國由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最艱難的轉型時期取得的,既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又面對世界新文化的挑戰勇敢地站立潮頭,成功地開創了中華文化升華的新天地。

紫荊山:紫荊山位於白石鎮,海拔383m,有莽莽萬畝竹林,峰披竹浪,景色秀美。山頂可遠望醴陵、攸縣、株洲、衡山、衡東、寧鄉、湘鄉等地,也可近觀天馬山、花石湖、湘江。山頂有5座山峰圍環屹立,中間有一天然盆地,人稱「五馬歸槽」。盆地中建有千年古寺帝興庵,建築面積500m2,磚木青瓦結構,粉飾精緻。古庵西牆外,有南北二井,水清冽,四方百姓皆呼為「神泉」。泉旁有趙恆惕墓。

曉霞山:曉霞山介於中路鋪鎮和白石鎮之間,海拔452m。在曉霞山觀日出,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霞光萬道,分外妖嬈,故名。曉霞山植被豐茂,一座座翠綠的山嶺簇擁着曉霞主峰,故名曉霞翠嶺。該山呈南北走向,東面多陡峻之壁,西面多平緩之坡,山中溝壑縱橫水險幽深,山麓是一碧如洗的印子山水庫。此山又是佛道勝地,相傳昔日佛寺、道觀共有48處。

中林寺(上庵子):位於曉霞山上,昔有聯語「中通仙境,林無俗情」,「舉目望西天,誠心誠意,歸菩提無樹;低頭思東土,棄情棄欲,渡苦海有舟。」現四周林木蔥鬱,殘碑古木猶存。

蓮花寨:位於白石鄉,山頂峰巒如五瓣荷花,中間為蓮花池,昔有野蓮綻放。傳說是王母的侍女沐浴的地方,侍女熱愛凡間生活,從天廷盜仙蓮植於此,從此湘蓮廣為種植,故有仙女出浴、王母賜蓮之景。蓮花寨山下有貢蓮田,盛產「寸三蓮」。站在蓮花寨上可見「群山碧濤」、「湘江玉帶」、「白石明鏡」等秀麗奇特的景觀。

紫荊湖:位於白石鄉,又名超英水庫,水面600餘畝,湖岸為青山包圍,山上茂林修竹,連綿十餘里,有「竹海碧水」之美譽,水面平靜,水質清澈,湖中翠島點綴,港汊幽深而曲折,湖邊尚有筆架峰、一字峰、蚌殼山、響水潭、楊泗將軍廟等勝景。尤以響水潭瀑布為妙,絕壁飛珠,素練長懸,落差30餘米,下注深潭,響聲如雷。

寺門前義渡:寺門前義渡位於白石鎮馬家堰潭口村,距107國道8.5公里。義渡為湘潭衡東兩縣之交通渡口。宣統二年,寺門前碼頭義渡加捐維修,當地鄉紳馬立安捐資6千文,碼頭捐資石碑上有記載,馬立安對村民們很慷慨,常接濟貧困鄰居。現已修建書善亭,並將功德碑移到亭內保護。

彭德懷故里旅遊區

彭德懷故里紅色旅遊景區位於湖南省湘潭縣烏石鎮,距湘潭市區40公里,離省會長沙90公里,與韶山毛澤東故居、寧鄉花明樓劉少奇故居構成湘中偉人故里「紅三角」黃金旅遊線。

景區占地面積150畝,主要景點有牌樓、虎頭門、銅像廣場、紀念館、故居、德懷墓、烈士墓、、烏石峰、烏石寨遺址、楠木沖水庫、九船採蓮、觀景台等,先後榮獲「98全國文物系統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點)」、「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等多項殊榮。

彭德懷故居:位於烏石鎮烏石村,距湘潭市40km,距韶山毛澤東故居35km,距花明樓劉少奇故居50km,與之構成湘中偉人黃金旅遊線。故居座西北朝東南,主體面寬三間,進深兩間,磚木結構,粉牆青瓦,是一棟具有江南風味的普通農舍。當時名「三華堂」,彭德懷親手撰寫門聯「為善最樂,見惡必除」。故居總面積460m²,正堂門首嵌有漢白玉陰刻貼金「彭德懷同志故居」匾額,為鄧小平1982年題寫。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德懷紀念館:位於烏石鎮,距湘潭市40km。彭德懷紀念館位於故居斜對面臥虎山下,1996年9月16日奠基,歷時3年建成,由江澤民題寫館名。紀念館富有濃厚地方色彩的馬頭牆門廊、青灰瓦屋頂以及灰白牆鑲着的仿宋窗欞,既有古老的楚湘神韻,又有較強的時代感。紀念館正廳(又名序廳)有彭總巨型半身銅像一座,高浮雕3組,氣勢恢宏;壁畫2幅,反映彭老總與群眾血肉相連的崇高思想。陳列廳內有照片306張,實物155件,電文、書籍、文稿147件,雕塑2座,油畫6幅。還有彭德懷在朝鮮的五個指揮所中呆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山洞—空寺洞的場景復原陳列。

彭德懷元帥銅像廣場:位於烏石鎮烏石村,彭德懷銅像重3.8t,銅像高5m,基座高3.1m,合共8.1m,基座上「彭德懷同志」五個金字,由江澤民親筆提寫。銅像座落在故居對面的臥虎山上,坐西北朝東南,背依雄偉的烏石峰,前望開闊的田園,表現了「彭大將軍橫刀立馬」的磅礴氣勢。銅像的設計者為著名雕塑家程允賢。

德懷亭:位於烏石鎮烏石峰下,系八角雙層飛檐式琉璃瓦傳統建築,高10.25m,占地面積49.5m2。金黃色琉璃瓦蓋面,鳳尾爪角八面翹起,琉璃屋頂上安有黃銅避雷針。檐坊有人物、花、鳥、蟲、魚等彩繪58副。頂板雕塑「鯉魚跳龍門」,工藝精湛。兩旁圓柱刻聯:「百戰方酬平寇志,萬言已盡濟民心」,鎦金行書,閃閃發光。該亭整體古樸典雅,宏偉壯觀。

彭德懷紀念園仿古牌樓:系彭德懷紀念園大門,上書「彭德懷紀念園」六個鎦金大字,由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園門為中國傳統牌坊式建築,主體為花崗岩構造,上蓋金色琉璃瓦,古樸典雅,莊嚴肅穆。

烏石寨:位於湘潭縣烏石鎮,烏石寨山峰陡峭,進可攻,退可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元末明初紅禁軍領袖陳友諒之參政易華在烏石屯兵,並在峰頂及四周建立48寨,抵抗明軍,拒不降服。烏石寨是易華的大本營,烏石寨之下的黃泥坪、五家坪、蘇家坪、趙家坪是其練兵場。該部攻城掠地,奪取湘潭、湘鄉及附近30餘縣,威震一方。後人為紀念易華,建鎮德寺,供奉塑像祭祀易華。

烏石峰:位於烏石鎮烏石村,為南嶽七十二峰之一,南接衡山,北接嶽麓,高聳入雲,鍾靈毓秀。山上有虎口、虎嘯谷、楠木沖水庫、幽林虎徑、烏石廟、德懷陵、德懷亭等景觀。

德懷陵:位於烏石鎮烏石峰山麓,為彭德懷骨灰安放地,墓碑為巨型花崗岩長城造型,墓體為黑色花崗岩菱形造型。德懷陵以烏石峰為屏障,蒼松翠柏環繞,氣勢雄偉,莊重肅穆。

彭金華、彭榮華烈士合葬墓:位於烏石鎮德懷故居後山,為彭德懷弟弟彭金華、彭榮華烈士合葬墓。墓碑為王震所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