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黃山記(計宗道)
作品欣賞
游黃山記
明發登山,越石砧嶺,更渡一嶺,飯芳村黟山精舍,庭中杜鵑盛開,客有從石壁來薦溪魚者,為小飲花下。迸此里許,即見天都、蓮花峰,出霄漢上。又里許,見雲門峰,若天闕雙峙,雲從中行,乃繚繞峭壁,行未幾,至湯口。又里許,止祥符寺,則軒轅氏之宮在焉。寺前為湯池,晚投蓮花庵,徑從石竇中宛轉,類下天竺後三生石。傍臨香溪,觀白龍潭,潭水深碧不可測。伏亂石間為丹井,上即蓮花庵。庵前群峰簇列,僧印我為數峰名,若為通介然。由虎岩從最高石崖遞而下,有石如橫琴,亘十餘丈,余石八九,皆中虛,應泉擊石,淙淙作箜篌聲,是為鳴弦泉。從石上觀,則仙橋在望。蓋山高,蒼翠相接中,忽然見天,亦一奇也。
下嶺十里,左顧雲門,右顧翠微,俱秀出。從此歷巚度磧,崎嶮互值。十里,更涉一溪,至白雲庵飯。則仙人峰若招游者。躡而進,一石屏迥出,有松偃臥其上,甚奇。僧雲過此為三天門。一隘伏不稱,次稍開,最上則絕壁相夾立,僅容一身。風來肅肅如箭,過者有寒色。復溜沙磧而下,更橫身上,盤薄草石間,捫蘿扶筇,錯趾單人,行者戰股,時天且暮,風霧忽起,咫尺不辨,遙呼始集,是為海子,稱黃山最勝處矣。問五老峰,仙人掌,俱隱約霧中。循徑而北,鋤茅歷塊,可五六里,則石筍矼至矣。沿崖涉澗,行二十里,至松谷庵,但有嘆賞,無可言說。
次日大雨,即住庵中。曉起,則首夏朔日也。乘霽,由松谷上石筍,即峰萼神秀,歷歷舊觀。然松谷自下而上,自門戶而堂奧,自閶闔而仙仗,中之曲房復道,亦整亦散,亦幽亦奇,展玩間,此乍觀彌新。惜充符、元暉自石筍止,不及入松谷。景升出新谷不數武,車軸折,不能俱還石筍,亦緣也。
再上,登光明頂,望三海門,寥絕萬仞,參峙天表,肩垂天都,踵垂丹台,三十六峰森羅混茫中,楚江廬岳,渺渺在覽,大觀哉!真令人有遺世獨立之想。過此,則望所謂去梯者登焉。梯緣峻壁上,嶄然入雲,可千級。其中松姿甚奇,巉岩絕巚,愈短愈怪。以攀緣路斷,得與山骨敦歲寒之好,不則斧斤及之矣。梯盡,時夕陽紫氣,冉冉欲度。更下則蓮花溝,無級可循,行亂磧中,陡處足不任立,索索震流沙而下,殆不可測。乃募得山中壯夫數人,以白布為繘,束身下懸。僕夫以次及予,笑曰:「此山無瀑布,而有懸布,非此險不足償此奇也。」
是役也,往還十日,最快者,海子之雲與石筍、松谷上下之峰岫,生平睹未曾有。丞相源,從平天矼望之,不過兩山中一窩耳。謝在杭自丞相源游而止,不見海子;開之先生自海子止,不睹石筍下松谷之勝,乃知游亦未易窮也。
黃山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本名黟山,因傳為黃帝棲真之地,故改名黃山。有天都、蓮花等七十二峰,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並稱黃山四絕。山中勝景,有名可數者,多達二百五十多處。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山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清涼,黃山兼而有之,為我國最負盛名的遊覽勝地。這篇遊記就是通過作者遊覽黃山的記述,展現了它的多采多姿的奇美風光。
作者按照遊程順序和時間先後,記述了這次旅遊的過程。文章一開始,先介紹進入黃山腹地的行程,並點畫出天都峰、蓮花峰、雲門峰的遠望景象。天都、蓮花、雲門三峰,均是黃山的著名勝景,但作者並沒有登覽,所以記述很簡略,只是用「出霄漢上」、「若天闕雙峙,雲從中行」略加點畫出三峰直插雲天的高峻挺拔形勢和煙雲繚繞的秀姿神韻而已。 自蓮花庵開始對黃山景致進行具體描寫。先是寫站在庵前所望,用「群峰簇列」總攬形勢,再用「僧印我為數峰名」作補充,於是暗示出無限風光盡在其中,為後文的奇觀異景伏下一筆。接着作者記述了自蓮花庵至三天門的一路景色:怪石、奇松、流泉、秀峰。對這些景物雖然着墨不多,筆多簡略,但卻給人一種奇景疊出,應接不暇之感。同時也顯示了黃山景致的美不勝收。直到三天門,作者才施展大筆揮灑的手段作重點描繪,集中筆墨描寫三天門、海子、光明頂、蓮花溝的不同奇異景觀。這裡作者隨着進山愈深,景致愈佳的變化,筆墨也由淡而濃,由簡而詳,層層遞進,最後把主要筆墨潑灑在幾個主要描寫的風景點上。
作者簡介
計宗道,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