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漁笛》是南宋愛國詩人林景熙的作品之一。

最能體現林景熙愛國精神的事件是"冬青之役"。該事件發生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總統江南釋教的楊璉真迦率眾挖掘會稽宋故六陵,將骸骨拋棄於草莽之中。林景熙聞訊義憤填膺,約唐珏、鄭朴翁等冒死潛入皇陵,用裝入竹簍中的枯骨換出六帝後之骸骨,裝成六函,裹以黃綾,託言佛經,葬於蘭亭附近。又去臨安故宮常朝殿前挖掘冬青樹六株,分植六帝墓前以作標識,並作《漁笛》和《夢中作》四首,暗以記其事。這次奮身義舉,歷史上稱為"冬青之役[1]"。  

漁笛

目錄

林景熙詩風

林景熙的詩歌創作大不同於其同鄉前輩—「四靈派[2]詩人。面對鼎革之際,山河破碎、民生艱危的局面,詩人並沒有嘯傲山林、寄情田園,而是時刻關注社會現實、關心民生疾苦。

宋朝末年,民族鬥爭劇烈,階級矛盾深化,人民災難重重。林景熙作為一個深感亡國之痛的愛國志士和文學家,其作品處處充滿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深深眷戀,對民族興衰存亡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對人民的疾苦寄於無限的同情。他的詩文風格幽婉,沉鬱悲涼。論詩主張「詩文歸一」、「根於性情」。他的詩歌大多以自然達意的聯想,托物比興的手法,精粹簡練的語言,委婉曲折的表達方式,來揭示自己心靈深處亡國隱痛的情思和起到了對侵略者猙獰面目進行淋漓盡致的暴露,對在民族危難關頭賣國求榮、投敵變節的民族敗類進行無情鞭撻和對在抗擊外來侵略勢力、捍衛國家獨立、維護民族尊嚴而捐軀的死難者無限敬仰的效果和願望。如他的五言律詩《枯樹》篇:「凋悴緣何事,青青憶舊叢。有枝撐夜月,無葉起秋風。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鳥空。倘留心不死,噓拂待春工。」40個字落落簡篇,用托物比興的手法,精粹簡練的語言,意深筆婉地揭露了在元朝統治階級的屠刀與鐵蹄之下,故國山河處處一片焦土,人民流離顛沛、無家可歸,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難以聊生的悲慘局面。又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偶伴孤雲宿嶺東,四山欲雪地爐紅。何人一紙防秋疏,卻與山窗障北風!」觸景生情,借景寫懷,沉鬱蒼涼,其哀國懷舊之情,感人至深。

視頻

漁笛 相關視頻

唐詩宋詞?你讀過宋詩嗎?
宋代文人生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