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青花瓷器
清道光青花瓷器清代道光朝前後共29年。此時,國外陶瓷市場已經消失。鴉片戰爭後,國力衰微。道光皇帝素以儉樸著稱,限制瓷器燒造,控制費用,有時入不敷出,無法支付御窯廠的正常開支,所以產量非常低,精品更是難得一見。道光青花以鴉片戰爭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生產量較大,質量也較高;後期生產量較小,質量較差。[1]
目錄
簡介
清代道光朝(公元1821—1850年,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原名綿寧)年號)前後共29年。此時,國外陶瓷市場已經消失。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割地賠款,國力衰微。道光皇帝素以儉樸著稱,即位之初,首先裁減宮內脂粉費數百萬兩,對於瓷器也力求簡樸,限制燒造,控制費用,有時入不敷出,無法支付御窯廠的正常開支,所以產量非常低,精品更是難得一見。
道光青花以鴉片戰爭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生產量較大,質量也較高;後期生產量較小,質量較差。
光時期官窯生產以粉彩瓷為主,青花瓷為次。道光官窯有不少仿康熙、乾隆朝的作品,即使是仿明代的作品,也具有康熙、乾隆朝的風格。
民窯青花以日用瓷為主,陳設瓷為次;以國內市場為主,海外市場為輔。
款識
道光款與嘉慶款基本相同。官窯瓷年款多為篆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字外多無框,排列工整,字體有力,筆法圓潤,筆劃較粗,橫豎粗細一致,以青花和紅彩寫款。民窯器多用礬紅圖章款,書「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但字體不正,書寫隨意,字跡潦草,多有省略,有的只寫半邊字。此時無論道光時期盛行堂名款,數量明顯比嘉慶朝多。堂名款一般都是楷書,最著名的是「慎德堂制」、「退思堂制」款。「慎德堂」是道光皇帝本人的堂名號,款字用側鋒寫出,很規矩。「退思堂」款與之相類。使用楷書書寫的「[[]]慎德堂制」、「[[]]頤壽堂」款的道光瓷十分精美,以至於光緒和民國時期仿「慎德堂」款的器物特別多。另外還有「立本堂」、「嘉樂堂」、「嘉陽堂」、「慶宜堂」、「直善堂」、「樂靜堂」、「浩然堂」、「履信堂」、「聚慶堂」、「珠林堂」、「惜陽堂」等。民窯常見「惜蔭堂」、「聽雨齋」、「寧靜齋」、「百富樓」等。
道光青花的仿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但是,款識寫法與被仿品相差甚遠。
胎釉
道光青花瓷的胎土淘煉尚精,特別是前期的胎體,基本上保持了官窯瓷器的高檔本色。後期因戰亂等原因,出現胎土淘煉欠精,瓷質粗松,胎壁薄厚不均等現象。總體上說,道光官窯瓷器與嘉慶晚期的差不多,胎體偏厚,特別是琢器的底部和下壁部更為明顯。民窯青花的胎體精緻的少,粗糙的多;胎體薄、瓷化程度高的少,胎體厚、瓷化程度低的多。
官窯青花的釉有白中含青、青白與粉白三種,其中以白中含青釉為多。一般小件器物釉面肥厚,呈粉白色。大件器物白中含青,釉面呈微波起伏狀,有的是「蕎麥地」。釉層薄而透明,胎釉結合緊密,露胎處不見火石紅,有的器物上見波浪釉,有的能明顯看見釉表的氣泡。釉汁稀薄,施釉不均等現象也常見。足根有的圓而粗,多數呈尖狀,少量是「泥鰍背」。
官窯器足脊規整,一般碗盤是滾圓的泥鰍背足脊,較大型一點的器物,圈足經打磨成平底,兩邊經打磨光滑,成一個倒過來的無稜角的梯形。民窯器圈足多不規整,用手撫摸有扎手的稜角感。一些民窯粗瓷不墊瓷餅,直接墊粗砂燒制,因此有沾砂現象。
青料
道光青花使用國產青料描繪,前期青花呈色穩定,淡藍色是主要特徵,有的藍中偏灰,總體而言是淡雅宜人的。道光二十年以後,青花呈色不穩定,色調較鮮艷,青花呈色單調,不見青花分層次,大多數顯得飄浮。一部分作品藍中略帶灰黑色,青料濃處色調更深暗。民窯瓷器多見淡藍色青料白描青花,粗瓷青花料濃出見鐵鏽斑。道光後期已經不太採用雍正、乾隆時期常用的重筆點染法,因此在高檔青花瓷中不見人為的有規律的藏青色斑點。
此時的青花派生品種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彩、青花鬥彩、青花紅彩、青花黃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紅、冬青地青花,其中青花粉彩在當時大量出現。
造型
道光青花瓷造型大多沿襲乾隆朝舊制,創新極少。如天球瓶、玉壺春瓶、葫蘆扁瓶、直頸瓶、賞瓶、花觚、膽瓶等。造型日趨笨拙,線條生硬,稜角過於分明,缺乏細巧圓潤的美感。比例失調,民窯器尤甚,特別是道光後期,許多器型顯得更加蠢笨和粗俗。胎壁薄厚不均,修胎不精,製作粗糙,常見器型除盤、碗、杯以外,多見花盆、玉壺春瓶、賞瓶、綬帶葫蘆瓶、魚缸、鼻煙壺、鼎爐等。由於此時拉坯工匠有意把器物的底部和胎壁加厚,所以此時器物比嘉慶時期更重,塌底現象有所減少。
盤類有花口盤、攢盤、撇口盤、三足盤。
碗類有撇口碗、折腰式碗、葵瓣口碗、花口碗、高足碗、蓋碗、墩式碗。
壺類有執壺、無柄長流壺、鼻煙壺、盉壺、端把茶壺等。
尊類有蝠耳尊、獸耳尊、燈籠尊。
盒類有橢圓式盒、海棠式盒、八方倭角方盒。
瓶類較為豐富,有玉壺春瓶、梅瓶、蒜頭瓶、直頸瓶、扁方瓶、獸耳瓶、賞瓶、撇口瓶、錐把瓶等。
另外,道光青花還有將軍罐、花觚、溫鍋、洗、缸、長方盆奩、長方倭角茶托、水盛、燭台、折沿盆、渣斗豆等。這時期還燒造了一些大件器皿,比起嘉慶朝要多,胎體普遍厚重,有大缸、雲龍盆、大蓋罐、大盤、六方大花盆等。
冬瓜罐是道光時期出現的新器型,因形似冬瓜而得名,其基本形狀是罐口內斂,口經打磨下凹一圈,罐蓋內凸,圈沿打磨,小於罐口,罐蓋正好蓋入罐口,固定不滑落,俗稱「子母口」;罐肩豐滿,罐腹長圓,罐底假圈足;罐蓋圓平,上有寶珠鈕。咸豐以後,為了便於提拿,蓋鈕漸趨燭焰狀。
紋飾
道光時期紋飾逐漸摒棄了乾隆官窯繁花縟麗的宮廷風格,構圖趨於疏朗,缺少層次變化,比較平淡。雖然官窯產品還盡力保持工整細緻的特點,但用筆拘謹,構圖簡單,缺乏活力。
花卉紋飾主要採用單線平塗,勾勒線條均勻,但缺少力度。官窯器仿康熙山水工致而精美,民窯器仿康熙刀馬人紋飾多見。白描技法成為民窯青花的主要裝飾方法。這時期流行內青花外粉彩或釉上彩器物,這種青花紋飾一般採用白描花卉的技法。
花卉、龍鳳等紋飾圖案化趨勢嚴重,特別是白描纏枝蓮在許多器物上繪製,大小千篇一律,缺乏藝術情趣。琢器多繪一面,另一面則簡單地繪一隻蝴蝶或一棵蘭草點綴。圓器多繪正面,反面也多簡單繪三枝梅或三棵草。
紋飾線條纖細。人物呆滯,有形無神,後期更為突出。官窯紋飾以圖案畫為主,少創新之作。民窯器繪畫隨意,內容俗氣,畫面更是趨於草率和簡單化。鬥雞、鬥狗、鴿子、鸚鵡、蟈蟈、蟋蟀等作為主題紋飾大量出現。多見利用各種動植物組成「一路連科」、「五福捧壽」等吉祥祈福諧音畫。所繪纏枝花卉多用單線條勾畫,花葉多為三角形,淡描勾蓮紋飾比較常見,所繪線條纖細淺淡。瓶、罐等大器上多有「喜」字。
圖案常見題材有:纏枝蓮、鴛鴦荷蓮、菊花、石榴、佛手、纏枝桃、纏枝八寶、折枝花、牡丹勾蓮、三果、雲龍、團龍、雲鶴、雲鳳、夔鳳、松竹梅三友圖、蕉葉、雀梅、松鶴、八仙、寶相花、蟠螭、蝠壽、鳳牡丹、海水異獸、嬰戲、瓜蝶、松石人物、竹蝶、花鳥、山水風景、嬰戲、仕女、八仙、魚藻、博古、八寶、三羊開泰、蝠獅紋、清裝仕女、金石博古和《無雙譜》人物等。還有一些用文字作裝飾,如「萬壽無疆」、梵文「壽」字、戒煙歌等,尤以戒煙歌最具時代特徵。
乾隆時期開始出現在淡藍色釉或豆青釉上以濃青料寫「福」、「壽」等字或描以蝴蝶、草龍等簡單圖案,再施以透明釉的器物。道光時期對這種方法進行了創新,在豆青釉、哥釉等色釉上施少許白釉,在上面使用青花描畫人物、動物等,然後再施一道透明釉,產生的紋飾鮮明,青花分水見指捺紋,立體感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