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地熱發電廠
清水地熱發電廠(英語:Cingshuei Geothermal Power Plant),位於臺灣宜蘭縣大同鄉復興村與三星鄉員山村交界,蘭陽溪的支流清水溪右岸,於1981年開始運轉,為臺灣第一座利用地熱能發電的地熱發電廠。後因地熱井結垢阻塞,管線鏽蝕,於1993年11月關廠。
2002年起政府重新探勘,並評估修復地熱井。2016年宜蘭縣政府進行招商,由「宜元股份有限公司」得標,預計第一期1百萬瓦(1MWe)於2020年開始商轉。
目錄
舊電廠(1981~1993)
臺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具備開發地熱以做為發電利用的先天優勢條件,其中宜蘭是臺灣最具地熱開發潛能的地區。1976年中油公司在宜蘭縣三星鄉與大同鄉交界處的清水地區鑽井探勘,發現當地蘊涵有極具開發價值的豐富地熱,含有的地熱發電量則近約為每年六萬瓩。
1980年,行政院國科會與中油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合作,在宜蘭清水地熱籌建三百萬瓦(3MW)的試驗發電廠,開鑿8口地熱井,將廠區附近地層下所含的豐富地熱氣,導引至廠內作為發電能源,1981年正式運轉發電併聯台電系統,台灣成為當年全世界第十四個地熱發電國家[1],清水地熱發電廠也成為臺灣首座地熱發電廠。
清水地熱發電的裝置容量為3,000瓩,發電廠啟用初期,每小時的發電量超過2000千瓦,但在長期運轉後因為地熱井結垢阻塞,管線鏽蝕,地熱出水量與發電量持續下降,1993年,每小時的平均發電量只剩下180千瓦左右,剩不到全盛期的十分之一,已無效益可言,於是在1993年11月關廠停止發電,終止運轉,累計發電運轉時間及經驗累積12年。
參考文獻
- ↑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清水地熱發電招商》2.3億到位 用地交付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