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即事 孟浩然
清明即事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開門見山,點出在帝都,清明是重要節日,但詩人卻感到自己愁思難擋;頷聯描繪路上的車聲和翠綠的柳色,呈現出清明時節的繁華與生機;頸聯描畫出花落草生、鶯飛蝶戲的自然景象;尾聯寫詩人在空曠的屋子裡,獨自一人回憶往事,只好以品茗代醉酒來消解內心的苦悶。
目錄
原文
譯文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此時此刻漂泊在外的遊子心中一片愁楚。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着,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蔥翠。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獨坐空堂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賞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刻的心中卻貯着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清明節,唐人有遊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說點染,是因為是作者並未進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採用動靜結合,聲色倶出的特寫手法,猶如一個配着聲音的特寫鏡頭,生動自然。遠處,甬路上傳來了一陣吱吱嘎嘎的行車聲,這聲音有些駁雜,看來不是一輛車,它們到哪裡去呢?「柳色東城翠」,哦,原來是到東城去折柳踏青。一個"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煙,濛濛新綠的初春圖景。接着,「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喜」,詩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轉向了綠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馬車上,順着青色的甬路來到綠意萌生的柳林,來到萬勿復甦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輕盈地飄落,而毛絨絨、綠酥穌的小草卻齊刷刷地探出了頭,給這世界點綴一片新綠。群鶯自由自在地翱翔,美麗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嬉戲,一切生命都在盡享大自然的溫柔和麗,這該是何等暢快、舒心。
然而詩人並未「漸入佳境」,筆鋒一轉,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憶,酌茗代醉",一動一靜,兩個鏡頭浦,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獨坐曠室,痴痴地追憶什麼,繼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飲而盡,嘆口氣又呆呆坐出神。這裡的孤寂、愁思,這裡的淒冷、沉默,同欣欣向榮的大自然、歡愉的郊遊人群形成了一種多麼鮮明的對比。詩人追憶什麼,是童年無拘無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隱居的苦讀生活,還是欲登仕途的漂泊歲月?詩人在愁什麼,愁仕途的艱辛難挨,還是愁人世的滄桑易變?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箇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 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於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在一起,寓情於景,寓情於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複雜的內心世界。
創作背景
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遊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這首詩。
簡析
《清明即事》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開門見山,點出在帝都,清明是重要節日,但詩人卻感到自己愁思難擋;頷聯描繪路上的車聲和翠綠的柳色,呈現出清明時節的繁華與生機;頸聯描畫出花落草生、鶯飛蝶戲的自然景象;尾聯寫詩人在空曠的屋子裡,獨自一人回憶往事,只好以品茗代醉酒來消解內心的苦悶。全詩以清明時節的景象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詩人的情感,襯托出其內心的愁思和孤寂,顯露了他因自身遭逢而對清明時節的獨特感受。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生於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