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清明,总有逝者入梦来(李雨生)

清明,总有逝者入梦来
[https清明,总有逝者入梦来://www.pexels.com/zh-cn/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清明,总有逝者入梦来》中国当代作家寇玉苹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清明,总有逝者入梦来

从清明的前几天开始,父亲的身影就常出现在我的梦中。父亲母亲已经离开我数十年,但每逢清明,父亲总会给我托梦。而母亲几乎很少出现。晨起,我和夫人说,“老爸又来找我了。”夫人说:“老爸就会欺负你。”我说不是,是因为父亲善良且有些懦弱,不像母亲那般刚毅。有时,父亲托梦精准得很。那年清明前,梦见父亲对我说,“房子漏雨,要塌了。”醒来惊出一身汗。那时,我们还没买墓地,父母都葬在荒郊野外。等到清明上坟时发现,父母的坟茔果然不知被什么动物盗出了一个大洞。我为常常梦见父母而看过医生,医生说我神经衰弱。夫人说我心事太重。我说都不对,就是我在想他们,他们也在想我。

昨日夜里,我的大姐忽然入梦。

似乎还是我原住的平房,门虚掩,大姐站在门外。我问,“我姐夫呢?”大姐说:“你姐夫叫人送我过来的。”再看门外,一辆灰色的摩托车绝尘而去,却不见有人驾驶。顿时从梦中惊醒。

我的大姐叫王玉兰。与我并不是亲姐弟。况且,我也没有兄弟姐妹,实属“千顷地里一根独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母亲看我一人孤独,就给我认了一个干姐。这个干姐尽管自己有亲兄弟6个,还有3个儿子,但对我却格外疼爱有加。在我下乡时,她哭得就像个泪人。尽管我当时只有十五六岁,她却早早地为我准备了结婚用的提花枕巾、丝绸被面、还有台灯、带喜字的痰盂。这些东西在当时的七十年代都非常稀缺的物件。我和大姐也一直情同亲姐弟。她去世的那天,由于姐夫家是回民,我们不方便去吊唁,因此没有去送她最后一程,这件事一直是我的心痛。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清明的时候,为什么总能梦见已经逝去的亲人?是我在想他们,是他们在想我?还是我们都在彼此思念着。我想,天人相隔,也许只有清明的日子。才是真正属于逝者的日子。在这个时节,生者才能放下世间的繁杂,倾听来自另一个世界亲人们的声音。而逝者也只有在这样的日子里,才能穿过冥冥,透过茫茫,走进生者的世界。我曾在一首诗里说过:“清明,是生者朝圣逝者的日子,更是与逝者心灵对话的日子”。亲人在天堂,我们在人间。天堂和人间只隔着一层薄雾,雾散了,梦醒了,天堂里的亲人却不见了,留给我的只有久久的思念和无尽的泪水。

仔细想来,我们中国的民间节日,有多少是与祭奠先祖,追思亲人有关。

除夕,全世界的华人在这一天都要祭祖,追思故去的亲人,烧香焚纸,三叩九拜,以示对先人的崇敬。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距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当初,是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宁可被烧死也不肯出来做官的介子推而定。晋文公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渐渐合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祭奠祖先,祭奠先烈的最为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这一天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中元节,俗称“鬼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 又称“亡人节”。在“中元节”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表示对先人的怀念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生者都要为故去的先人送寒衣,以保逝者在寒冷的冬季不会受冻受苦。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与“中元节”相同,都是为了祭祀祖先而设定的节日。

上述这些节日,它们的设立和存在,都彰显着一个博大精深的主题,那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孝道。

与西方的狂欢节、万圣节、圣诞节、复活节不同,西方的文化里渗透的是神,他们的节日都是在给神过节。而我们则不同,我们的节日都离不开先辈、先贤、先烈。神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人则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在清明的日子里我们总能想起先人,是因为我们不忘祖宗,不忘过去,不忘来路,不忘初心。我们追思,我们祭奠,都是为了感恩他们,感恩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五千年来不被割裂,不被消亡,始终脉脉相连,代代相传,并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根本所在。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根深叶茂,靠的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滋养,这就是我们的树人之根,立国之本。

2020年的清明节,除了祭奠先烈,祭奠先人以外,还多了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全国默哀三分钟,为了祭奠那些在抗击“冠状病毒”而英勇献身的医护人员和罹难的同胞们。在没有硝烟炮火的战斗中,他们同样冲锋在前,为挽救中国,挽救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是可贵的,是可敬的,是永远值得纪念的。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半降,所有的汽笛鸣笛,人们垂下头默哀,为的就是向烈士们致敬。

天地似乎有情,偏偏融在清明。在清明的这一天里,似乎所有的怀念都装进了心里,让心变得沉甸甸的。不过,让心沉甸甸的也好,它可以使我们不再浮躁,不再烦恼,不再为名利而纠结。想想那些逝去的先辈,先贤,先烈们,我们除了努力工作外,还能干些什么?

哦,永远的亲人,永远的逝者,永远的清明![1]

作者简介

李雨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静海区作家协会理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