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異錄

來自網絡的圖片

《清異錄》最早完成於五代末至北宋初,是古代中國文言瑣事小說。作為重要筆記,保存了中國文化史和社會史方面的很多重要史料,書中一半以上的條目分別被《辭源》和《漢語大詞典》採錄,其價值可見一斑。

目錄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稱; 清異錄
  • 作   者; 陶谷 創作年代
  • 北宋; 文學體裁筆記
  • 地   區; 中國

簡介

《清異錄》二卷,北宋,陶谷著,是一部筆記,它借鑑類書的形式,分為天文、地理、君道、官志、人事、女行、君子、麼麽、釋族、仙宗、草、木、花、果、蔬、藥、禽、獸、蟲、魚、肢體、作用、居室、衣服、粧飾、陳設、器具、文用、武器、酒漿、茗荈、饌羞、薰燎、喪葬、鬼、神、妖,共三十七門,每門若干條,共661條(菉竹堂本俞氏序雲648條,而據其各門下所記條數相加乃得658條,核對各門所記條數,又多有與實際不符者。今參照涵芬樓本,各門多者去之,少者補之,定為661條)。此書多記唐、五代時人稱呼當時人、事、物的新奇名稱,每一名稱列為一條,而於其下記此名稱之來歷。這些名稱大多新穎奇特,許多還含有戲謔的意味。本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典故、詞語方面。此書所記的新奇名稱因後代詞人墨客的引用而成為典故,有些成為了漢語詞彙的一部分。如人事門「手民」條曰:「木匠總號運斤之藝,又曰『手民』、『手貨』。」今天稱雕版工人為「手民」即由此而來。據統計,《辭源》據《清異錄》立目引文,或僅引作書證的,約占《清異錄》全書條目的三分之一。

《漢語大詞典》所引則高達二分之一。其次是本書保留了社會史、文化史方面的大量材料,其中尤以飲食、烹飪方面的材料為豐富,約占全書條目的三分之一。比如茗荈門的內容,在明代就已引起人們的重視,被單獨抽出收入專科叢書《茶書前集》 。1985年,李益民等將本書果、蔬、禽、獸、魚、酒漿、茗荈、饌羞等八門點校注釋,作為《中國烹飪古籍叢刊》之一出版。這都說明了本書在飲食、烹飪史方面的價值。本書在記載名物服飾、科技工藝、民俗民情等方面的價值可參閱前引張子才《北宋陶轂的〈清異錄〉》一文。

現存版本

本文主要在考察《清異錄》現存版本的基礎上,考證某些散佚版本的情況,從而梳理《清異錄》的版本源流。下文論述的11種版本(點校本不計)涵蓋了現存的主要版本。各本敘錄內容主要包括該本的著錄情況、基本面貌、 版本特點以及部分善本在藏書家中的流傳情況,個別版本有相關的考證。 1.《說郛》(百卷抄本)1卷本

(1)明鈕氏世學樓抄本《說郛》本

《清異錄》在此本《說郛》卷61,不分卷。卷首「清異錄」下題小字「二卷宋陶谷撰號金鑾否人」。此本抄寫較工整,但脫文較多,其抄脫文字多於張宗祥校本。但此本也有張氏校本所不及的優點。如麼麽門「蟲使」、「腹兵」列為兩條,與今傳絕大多數本子相同,是正確的。而張氏校本誤將兩條合為一條。 (2)阮氏文選樓舊藏明抄本《說郛》本

《清異錄》在此本《說郛》卷61,不分卷。卷首「清異錄」下題小字「二卷宋陶谷號金鑾否人」。此本多有校改之處,頁眉有校語。未知何人所校。據校語特點可知,校者所據乃重編120卷本《說郛》本《清異錄》。此本今藏國家圖書館。 (3)涵芬樓舊藏明抄本《說郛》本

《清異錄》在此本《說郛》卷61,不分卷。卷首「清異錄」下題小字「二卷」。此本抄寫甚為潦草,錯字甚多,且多將前條之尾抄作後條之首,幾不可讀。此本即張宗祥校本所據六部明抄本之一。今藏國家圖書館。 2.《說郛》(涵芬樓排印百卷本)1卷本

《清異錄》在此本《說郛》卷61。192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出版。此本《說郛》系張宗祥先生據原北平圖書館藏隆慶、萬曆間殘抄本、傅氏雙鑒樓藏明抄本三種(弘農楊氏本、弘治十八年抄本、吳寬叢書堂抄本)、涵芬樓藏明殘抄本、瑞安孫氏玉海樓藏明殘抄本等六種明抄本校理而成。張氏此本校正了書中大量訛字,比通行的菉竹堂本系統的本子少了許多訛誤。但此本自陳設門以下較菉竹堂本缺文甚多。以缺文最嚴重的幾門為例:器具門缺文28處,計308字;文用門25處,281字;武器門9處,70字;茗荈門12處,135字,四門缺文總計達794字。缺文數量如此之大,當為《說郛》編者收錄《清異錄》時的有意刪削。 3.菉竹堂刊2卷本

(1)鐵琴銅劍樓舊藏明葉氏菉竹堂刊本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17著錄。此本2卷,2冊,半頁10行,行18字,白口,四周單邊。卷首有俞允文序、王鳳洲來翰及葉恭煥序。有「古里瞿氏記」、「鐵琴銅劍樓」、「范潛和印」等印記。卷前頁題「乾隆乙未季冬得。武□記」。卷2末題「隆慶六年壬申葉氏菉竹堂繡梓印行」。此本卷2第23頁脫去。今藏國家圖書館。

按,此本俞允文序云:「葉伯寅氏有元時孫道明抄寫宋陶谷《清異錄》六卷,凡十五門,二百三十事,遺缺過半。後復得抄本,不第卷次,凡三十七門,六百四十八事。比道明本為備,而文獨簡略,訛謬亦多。然道明本雖遺缺,殆為谷書。而簡略者,則《說郛》所載陶宗儀刪定本也。今參校勘正十有二三,而疑誤難正者並復存之。」由此可知,菉竹堂本《清異錄》所依據的主要是兩個本子,不分卷的《說郛》抄本和孫道明抄6卷殘本。《說郛》抄本37門,648條,條數大體完備,但每條內容有刪削,很簡略。這個《說郛》抄本與前面三種明抄本《說郛》本應該同出一源。孫氏抄殘本只有15門,230條,條數不到全書一半,但每條內容比較完備,這一點正是孫氏抄殘本勝過各個明抄《說郛》本的地方。菉竹堂本正是因為吸收了孫氏抄殘本的這個優點,才得以勝過各種明抄《說郛》本。 關於孫氏抄殘本的卷數問題,因為涉及《清異錄》是否存在6卷本的問題,因此有必要略加討論。孫氏抄殘本的卷數各家著錄頗有差異: 錢曾《述古堂書目》(《叢書集成初編》收《粵雅堂叢書》本)卷3小說家:「陶谷《清異錄》十卷,補遺一卷抄。」 汪氏舊藏抄本《錢遵王述古堂藏書目錄》無「補遺一卷」。

《也是園書目》卷5小說類:「陶谷《清異錄》四卷,補遺兩卷。」

丁瑜點校本《讀書敏求記》卷3雜家:「陶谷《清異錄》四卷,補遺二卷。至正二十五年,華亭孫道明借果育齋本手錄。二十六年又得清常靜齋藏本仇校,正訛易舛,不下三四百字,復補足喪葬、鬼、神、妖四類,及天類一則、魚類三則,始為全書矣。」 海山仙館本《讀書敏求記》同。 延古堂本、沈氏重刻本、管廷芬校本《讀書敏求記》均作「補遺一卷」。 王國維編《傳書堂書目》卷3:「《清異錄》四卷,明抄,四冊。」

王國維編《傳書堂藏書志》:「《清異錄》四卷,補一卷,宋陶谷撰,明鈔本,孫道明跋,至正二十五年,又二十六年。前四卷自『妝飾』至『薰燎』共九門,孫明叔所傳果育齋本,又從常清靜齋藏補『喪葬』、『鬼』、『神』、『妖』四類及天類一則、魚類三則,始為全書。然實乃此錄下卷也。天一閣藏書。」 按,綜合以上兩家藏書的5種書目(共10個版本)可知,《述古堂書目》著錄的「十卷」應是「四卷」之訛,而各本著錄主要差異在補遺的卷數:或無補遺、或作「補遺一卷」、或作「補遺二卷」。

因孫氏抄殘本已佚(或筆者未考見),故各家歧異頗不易斷。幸而有王國維的《傳書堂藏書志》 可資參考。據此目可知,傳書堂藏本孫氏抄殘本的卷次是妝飾、陳設、器具三門為卷1,文用、武器兩門為卷2,酒漿、茗荈兩門為卷3,饌羞、薰燎兩門為卷4,喪葬、鬼、神、妖四門為補遺1卷,所補天類1條、魚類3條附在最後。各類相加,恰為15門,共239條,與菉竹堂本俞允文《序》所云「凡十五門,二百三十事(條)」相合,據此可知傳書堂藏本孫氏抄殘本就是菉竹堂本所依據的孫氏抄殘本(或其抄本)。那麼菉竹堂本俞允文《序》所云「葉伯寅氏有元時孫道明抄寫宋陶谷《清異錄》六卷」,其「六卷」應該是正文4卷,補遺2卷,即《傳書堂藏書志》所載葬、鬼、神、妖四門為補遺1卷,天類1條、魚類3條為1卷。因為補遺部分內容較少(所補「喪葬」、「鬼」、「神」、「妖」等四門共僅13條,加上天類1條、魚類3條也不過17條),故有時著錄,有時不著錄。而著錄時,對於所補的天類一條、魚類三條,有時另記為一卷,有時不記。這樣各本著錄補遺卷數的差異也就可以理解了。

據此可知,菉竹堂本俞允文《序》所云「孫道明抄寫宋陶谷《清異錄》六卷」,是指正文4卷加補遺2卷而言,並不是說《清異錄》全書為6卷。有人卻誤讀此《序》,以為《清異錄》原書為六卷。如清汪諴《振綺堂書目》卷3雜記類書雲「《清異錄》二冊,二卷,原書六卷」,清顧櫰三《補五代史藝文志》小說類雲「《清異錄》六卷」即是。影響更大的是,1927年上海涵芬樓排印張宗祥校訂《說郛》本《清異錄》下題小字雲「六卷」。張氏校訂《說郛》依據的是明抄本。但今查涵芬樓舊藏明抄本《說郛》本、明鈕氏世學樓抄本《說郛》本、阮氏文選樓舊藏《說郛》本《清異錄》下題小字均曰「二卷」。而且《說郛》編者陶宗儀在其《南村輟耕錄》卷16「藥譜」一條雲「《清異錄》二卷,乃宋陶翰林谷所撰」。則不知張氏何所據而云然。這一點也引起了後來學者的疑惑。台灣學者昌彼得先生著《說郛考》,在考《清異錄》時先說「此(涵芬樓排印《說郛》本)作六卷,系傳寫之訛」,接着引用了菉竹堂本俞允文《序》後又說「是元時其書有分六卷者」 ,前後歧異,就是因為誤讀了俞允文《序》。

(2)陶氏涉園舊藏明葉氏菉竹堂刊本

此本4冊。無俞允文序、王鳳洲來翰及葉恭煥序。卷2最末兩頁脫去,配補。卷首有「胡銕槑(引者按,即『鐵梅』)家藏書」、「陽湖陶氏涉園所有書籍之記」、「四明張氏約園藏書之印」等印記。此本先為胡鐵梅所得,後流入陶湘涉園。陶氏涉園書散出時,為張壽鏞購得,張氏約園之書後由其子女捐北京圖書館。今藏國家圖書館。

(3)朱氏結一廬舊藏葉氏菉竹堂刊本

朱學勤《結一廬書目》舊版、邵懿辰、邵章《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卷14、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9、王重民《中國善本書目提要》雜家類雜考均著錄 。此本4冊。卷首有俞允文序、王鳳洲來翰,無葉恭煥序。此本末頁(卷2第74頁)脫去後半頁。卷內有「結一廬藏書印」、「復廬贅婣滬上所得」、「南陵徐乃昌校勘經籍記」、「積余秘笈識者寶之」、「乃昌校讀」等印記,則此書先歸朱學勤結一廬,後為徐乃昌積學齋所得。今藏國家圖書館。 4.明陶元柱脩群館刊2卷本

此本當據菉竹堂本重刻。杜信孚纂輯《明代版刻綜錄》著錄此本,雲「明萬曆陶元柱脩群館刊」 。此本分上下兩卷,半頁10行、行20字,四周單邊。無序跋。卷上首題「明松陵陶元柱校」、末題「元柱校於白門客舍」,卷下末題「元柱校於脩群館中」。卷內有「春草閒房」、「曾居無悔齋中」、「紅豆書屋」、「池北書庫收藏」、「無悔齋藏」、「惠棟之印」、「定宇」、「無悔齋校書記」等印記,則此書先歸金俊明春草閒房,後分別為王士禛池北書庫、惠棟紅豆書屋、趙元方無悔齋所收藏,趙氏書多捐北京圖書館。今藏國家圖書館。

5.《寶顏堂秘笈》4卷本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15、張之洞《書目答問》卷3、邵懿辰、邵章《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卷14、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第2冊卷11上均著錄。明末陳繼儒(1568-1649)輯叢書《寶顏堂秘笈》,收《清異錄》於此叢書《匯秘笈》部分中。此本當據菉竹堂本重刻,唯分為4卷,不同於菉竹堂本2卷。此本半頁9行、行19字,四周單邊。卷首有俞允文序、王鳳洲來翰,無葉恭煥序。《寶顏堂秘笈》有明繡水沈氏刻本、清初重修本、1922年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故此本今多有流傳。《叢書集成初編》曾影印此本《清異錄》,使此本流傳更廣。只是《叢書集成初編》所據底本不佳,獸名門、酒漿門有數頁殘缺。 6.《說郛》(120卷本)1卷本

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14、邵懿辰、邵章《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卷14、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第2冊卷11上均著錄。《清異錄》在此本卷120。此本4卷,半頁9行、行20字。此本於內容刪削甚多。原書條目661條,此本僅收400條,刪去261條。且其所收條目內容亦多有刪削。如女行門「黑心符」條,原文1100多字,此本僅30餘字。120卷本《說郛》有明末刻本、清初重修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刻本,故此本今亦多有流傳。 7.《唐宋叢書》1卷本

《奕慶藏書樓書目》卷5、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14、邵懿辰、邵章《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卷十四、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第2冊卷11上均著錄。此本分卷、行款、斷板情況全同120卷本《說郛》本,故二者所據當為同一板片。傅增湘云:「明人有書帕本,往往刷印此書(一百二十卷本《說郛》)數十種,即稱某叢書,余嘗見《唐宋叢書》即是也。」 昌彼得亦曾指出這一點。 此可見明人刻書之習。

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卷99、沈德壽《抱經樓藏書志》卷48、楊紹和《海源閣書目》小說家類瑣記之屬、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14、張之洞《書目答問》卷3、邵懿辰、邵章《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卷14、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第2冊卷11上、羅振常《善本書所見錄》卷3、鄭振鐸《西諦書目》小說家瑣記之屬均著錄。此本出於菉竹堂本 。此本與《表異錄》合刻,分上下2卷,半頁11行、行20字,左右雙邊。卷首有陳世修序,序末署「古鹽官陳世修勉之氏追涼潄六閣下漫識」。《表異錄序》末署「康熙戊子冬鹽官陳世修」。此本寫刻甚精。傳世本尚多,而且已經在古籍拍賣市場出現。

(1)傅增湘校跋潄六閣本

此本4冊,傅增湘據明抄《說郛》本校陳氏潄六閣本。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雲「《清異錄》不分卷,明弘治十三年 鈔《說郛》本,在卷六十一。余藏。余曾據以校康熙陳氏刊本」。 此本卷末有傅氏跋語:「明寫本《說郛》六十一卷收此書,取校此刻,殊多異字。自十月下旬校起,垂一月方畢。人事紛雜作,輟作不常,良用為愧。丁巳十一月廿六日增湘記。」按,傅氏所據之《說郛》即張宗祥校本《說郛》所用底本之一,故其校語多與張宗祥校本《說郛》本(即涵芬樓排印百卷本《說郛》本)相合。此本今藏國家圖書館。

(2)最宜草堂重印本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67著錄。此本據潄六閣本原版重印。《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為「清康熙間陳世修潄六閣刻乾隆間最宜草堂印本」 。今檢此本全同潄六閣本,唯避至「歷」字,所避乃挖改,故有不及改者。今傳世本尚多,也已經在古籍拍賣市場出現。 9.《四庫全書》2卷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43著錄:「《清異錄》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則其底本乃浙撫采進本。當時浙江巡撫為三寶,由他署名的《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己集說家類總類著錄:「《清異錄》六卷刊本。右陶谷輯,多摘采雋語異聞,凡分門三十有九。」按,此目雲「凡分門三十有九」,「九」當為「七」之誤。又此目作「六卷」,當為「二卷」之誤,證據有二:一,此目另收《表異錄》二十卷,雲「刊本,右明提學崑山王志堅輯,亦陶谷《清異錄》之類也,故海寧陳氏於谷書合刻之」,則此本即康熙陳氏刻本。陳刻本分上下2卷,凡37門。陳氏為浙江海寧人,其刻書為浙撫三寶收集獻於朝廷是很自然的。二,《四庫全書》本《清異錄》即據以上三本參校而成,而《四庫總目》雲「二卷」,且不雲有六卷本者。 此外,四庫采進本中尚有馬裕家藏本和武英殿本(見吳慰祖校訂《四庫采進書目》之《兩淮商人馬裕家呈送書目》、《武英殿第一次書目》),當為館臣之參校本。此二本皆2卷,未知其究為何本。從今四庫本的情況來看,二本當皆屬菉竹堂本系統。館臣對書中的忌諱字有刪改。如女行門「黑心符」條「夷狄犬彘」被篡改為「殘忍刻薄」。

10.光緒陳啟元庸閒齋刻2卷本

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第2冊卷11上著錄。此本據潄六閣本翻刻,分卷、行款全同潄六閣本。卷前題「光緒乙亥冬十月陳氏庸閒齋重刊」。卷首有陳世修序。

11.《惜陰軒叢書》2卷本

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14、張之洞《書目答問》卷3、邵懿辰、邵章《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卷14、李盛鐸《木犀軒藏書目錄》午冊、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第2冊卷11上均著錄。道光間李錫齡輯《惜陰軒叢書》,收《清異錄》,分上下2卷,2冊,半頁10行、行22字,四周單邊。卷首有俞允文序,無王鳳洲來翰及葉恭煥序。卷首題「三原李錫齡孟熙校勘」。此本亦據菉竹堂本重刻 。《惜陰軒叢書》有道光間宏道書院刻本、光緒間長沙重刻本,故今傳世本尚多。

12.現代點校本

(1)《宋元筆記小說大觀》標點本 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出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1冊收《清異錄》。此本據四庫本標點,據其前言,曾以《叢書集成初編》影印《寶顏堂秘笈》本參校,無校勘記,又未參校涵芬樓排印《說郛》本,故訛誤處尚多。如《女行門·黑心符》,四庫本將「夷狄犬彘」篡改為「殘忍刻薄」,標點本未能更正。《人事門·呷大夫》,四庫本「兩人」誤作「西人」,標點本仍作「西人」。《人事門·不動尊》,四庫本「宣武劉」下脫「訓」一字,「薄游」上脫「其子」二字,標點本仍脫此三字。《釋族門》中《寒灰道者》與《舍利頭》本為兩條,四庫本誤連為一條,且多訛誤,標點本一仍其舊,未予更正。以上四庫本之訛誤,涵芬樓排印本均不誤。

(2)《全宋筆記》點校本 2003年,大象出版社排印出版《全宋筆記》第一編之二收《清異錄》。此本以菉竹堂本為底本,校以四庫本、涵芬樓排印《說郛》本及120卷《說郛》本,於各頁頁眉出校勘記。此本校正了菉竹堂本的不少錯誤,較善,唯於吸收涵芬樓排印《說郛》本優點時稍嫌保守。如《君道門·大昏元年》,涵芬樓排印本作「王曦紹僭號,跳梁閩越」,菉竹堂本脫「跳」字;《君道門·孟蜀吊伐》,涵芬樓排印本作「昭遠仆廝材」,菉竹堂本「廝」訛作「廁」;《官志門·肉雷》,涵芬樓排印本作「或有問不承」,菉竹堂本「問」訛作「令」;《器具門·盧州大中正》,菉竹堂本「爐既深」下脫「火正燃,舉其熾者,若」八字,涵芬樓排印本有此八字;《器具門·漆方士》,此條末菉竹堂本脫「公薨,無效顰者。惜哉」七字,涵芬樓排印本有此七字。以上諸條菉竹堂本訛脫之處,排印本均未據涵芬樓排印本補正,似乎稍嫌保守。

作者簡介

陶谷(903-970)五代至北宋人。字秀實,邠州新平(今陝西彬縣)人。本姓唐,因避後晉高祖諱而改姓陶.陶谷父唐渙,領夷州刺史,唐季之亂,為邠帥楊崇本所害。當時陶谷尚幼,隨母柳氏嫁至楊崇本家。陶谷十餘歲時文章就寫得很不錯。後晉時起家校書郎、單州軍事判官。曾寫信給宰相李崧,李崧甚重其文。時和凝亦為相,同奏為著作佐郎、集賢校理。改監察御史,分司西京,遷虞部員外郎、知制誥。後晉天福九年(943),加倉部郎中。後周顯德三年(956),遷兵部侍郎,加承旨。顯德六年,加吏部侍郎。宋初,轉禮部尚書,依前翰林承旨。北宋乾德二年(964),判吏部銓兼知貢舉。再為南郊禮儀使。累加刑部、戶部二尚書。開寶三年(970),卒,年六十八,贈尚書右僕射。善於隸書。著有《清異錄》等。[1]

參考文獻

  1. 清異錄, 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