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平樂·淒淒切切

《清平樂·淒淒切切》

作品名稱: 《清平樂·淒淒切切》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清平樂·淒淒切切》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詞寫物是人非之感,緊扣各種聲響展開。開篇用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詞意,描繪秋意正濃,詞人孤寂清冷,悽慘憂戚,陪伴他的惟有夢中的砧聲,與夜半醒來後聽聞的蟋蟀聲。下片先用唐代關盼盼之典,暗指佳人逝去已久,當年愛侶抒寫心曲的弦吹之聲,早已沒入漫漫長夜。再用柳永《雨霖鈴》詞意,引出清秋節冷落蕭索之感,良辰美景,儘是虛設;千般淒楚,無人傾訴。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納蘭性德再次參加進士考試,並獲得了二甲第七名的成績,康熙皇帝授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從此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作為皇帝的御前侍衛,他經常隨康熙遊歷四方,南巡北狩,唱和詩詞,但也嘗盡了在帝王眼前效犬 ,馬之勞的辛苦與卑微的滋味,相對於朝野,納蘭更傾心於自然山水, 可以說,他的侍從生涯並不快樂,而這種壓抑是不能說出口的,只能表達在自己的詞作中。詞人作品此首詞正是創作於作者任職御前侍衛的第二年。同時,這首詞也是作者在重陽佳節為感愛妻之逝而作,為悼亡詞。

目錄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冷冷清清又到深秋時節,菊花開遍;夜深入夢之際搗衣聲仍沒有停歇的意思,雜亂鳴叫的蟋蟀聲徹夜不停。

人生如燕轉眼人去樓空,無心彈奏樂器丟在一旁。又是這般曉風殘月的情景,只是到如今不禁觸動心緒,又添了許多新愁。

文學賞析

納蘭寫的這首詞是一首觸景傷情之作:在這慘澹的深秋之時,一切都變得淒淒切切,無限悲涼。那夢裡的砧杵搗衣聲還沒停下來,又傳來蟋蟀嘈雜的悲鳴聲。你曾居住的樓空空蕩蕩,弦索拋殘,曉風殘月,無不是慘澹淒絕,如今一起涌人眼帘,觸動無限清愁。

開篇便寫到淒淒切切,道出內心悲涼,接着寫道時節正逢黃花節,黃花節是指的重陽節,而所謂的黃花,便是菊花。這是納蘭又一首重陽佳作,借着重陽時節,抒寫內心的情緒。在詞中,納蘭永遠是悲傷的。這首詞當然也不例外。納蘭用慘澹來形容黃花節,以示自己哀怨的心情。或許,在深秋時節,萬物蕭條,看到任何事物都會覺得無限悲涼。

而接下來這句,則讓人聯想到,納蘭是在想念什麼故人。「夢裡砧聲渾未歇,那更亂蛩悲咽。」這裡需要解釋幾個地方,「砧聲」是指洗衣服的聲音,古人洗衣服,總是將衣服搗一搗,加快衣服清潔的速度。搗衣時,會發出陣陣聲響。「蛩」則是指的蟋蟀。詞人在夢中聽到搗衣的聲音,聲聲慢慢,似有似無,悠遠似乎又就在耳旁。搗衣的聲音還沒有停下,耳畔就又傳來了蟋蟀的叫聲,夜半時分,聽起來讓人內心都揪了起來。重陽深夜,午夜夢回,卻是如此悽惶的情景。

納蘭夢中夢到搗衣的人是誰,想來應該是個女子。但這名女子究竟是誰,會在納蘭的夢中以如此淒涼的形象出現?按照常理推算起來,這名女子應該是離納蘭而去,讓納蘭無法再見到的女子。於是有人猜測,這是重陽佳節,納蘭思念故去的盧氏所寫的悼亡詞,也有人認為這是納蘭為沈宛而作的。但不管怎麼樣,這首詞的確是寫盡了淒涼之意。上片夢醒時分,頓覺離人不再,備感傷心。

下闕, 「塵生燕子空樓,拋殘弦索床頭」,本於宋周邦彥《解連環》詞: 「燕子樓空,塵鎖一床弦索」,點出悼亡之情,讓內心潮水汩汩流出。燕子樓,在江蘇徐州,唐時張建封的愛妓關盼盼曾居於此,張死後,盼盼仍居燕子樓十餘年不嫁。這裡借指亡妻的居室。因為妻子已經亡故,所以言「燕子空樓」。因為亡故已久,所以日「塵生」,而床頭的琴弦也早巳束之高閣,任其蒙塵拋殘。

末二句, 「一樣曉風殘月,而今觸緒添愁」。 「一樣曉風殘月」,此句顯然是化用柳永《雨霖鈴》里的詞句: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的「曉風殘月」,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且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皆凝於其中。然而詞人在「曉風殘月」前添了「一樣」二字,就變「古語為吾語」了.送別之意盡去,而悼亡之音彌濃,頗有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物是人非之情。

最後一句, 「而今觸緒添愁」,點明玉人已殞,睹物思人,觸緒添愁的主旨,而詞人本就相思無緒的心懷,此時也就愈益傷情徹骨,無法排遣了。

這首懷念故人的詞寫在重陽夜,閣樓上,曉風殘月,故人不再。獨自倚靠欄杆,想着往日種種,納蘭寫詞,從來都是淡如清水,卻能夠讓這水波蕩漾而起時,帶給後人無限的遐想和心疼。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清詞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