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拼音:shē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在篆文中寫作"㴱"。"深"的本義一般認為是水從水面到水底的距離很大。《說文解字》認為此字本義為水名。即今湘水支流的瀟水。其上源至江華瑤族自治縣一段仍稱深水。此字常用為從表面到底或從外面到裡面距離大,與"淺"相對。無論是從上到下的深,還是從裡到外的深,都表明了一種程度,程度大就是深。[1]

[]

目錄

古籍釋義

摺疊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式針切(shēn)

深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從水罙聲。

〖注釋〗①深水: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瀟水。今瀟水上源至江華瑤族自治縣一段仍稱深水。②南平:《漢書·地理志》桂陽郡有南平縣,在今湖南藍山縣東。③營道:《漢書·地理志》營道縣屬零陵郡,即今湖南寧遠縣地。

摺疊說文解字注 深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

段注:桂陽郡南平,零陵郡營道,二志同。今湖南桂陽州藍山縣縣東五里有南平城。《水經》曰:深水出桂陽盧聚,西北過零陵營道縣、營浦縣、泉陵縣,至燕室,邪入於湘。酈雲:桂陽縣本隸桂陽郡,後割屬始興縣,有盧溪。盧聚山在南平縣之南,九疑山之東。玉裁謂盧聚山在南平之南。經舉其遠源,許舉其近源。洭出慮聚,南流入海。深出盧聚,西北流入湘,以入江。是分馳不同也。湘水篇經、注皆不言深水。蓋呂忱言深水導源盧溪,西入營水,亂流營波,同注湘津,故湘水篇言營不言深耳。今深營二水源委未聞。漢營道、營浦縣皆氏於水。以字林訂說文,則當作入營,不必有道字。泉陵縣即今湖南永州府零陵縣。今瀟水合諸水於此入湘,深水營水在其中也。

從水,奍聲。

段注:式針切。七部。按此無深淺一訓者,許意深淺字當作奍,詳奍下。

廣韻

式針切,平侵書 ‖罙聲侵3部(shēn)

深,遠也。又水名,出桂陽南平。式針切。二。

式禁切,去沁書 ‖罙聲侵3部(shèn)

深,不淺也。式禁切。又式今切。二。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深·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8

古文:㸧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式針切,音渂。水名。《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

又邃也。《增韻》:深者,淺之對。《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

又深微也。《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

又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

又衣名。《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

又州名。《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廣輿記》:今屬真定府。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

文字溯源

古代的"深"字,是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字兼會意字。甲骨文(新附①)左部為"水",作形符,表示這個字的本義跟水有關。右邊的"奍(或作罙)"字是聲符,讀shēn。這兩個字形組合在一起,指"水從水面到水底的距離很大"。因表示水深的距離,所以"深"字用水作形符。聲符"奍(罙)"也有表意作用。古代的"奍(罙)"字是個會意字,像手執火把進入洞穴中以探索其深淺之意。後"奍(罙)"字作了偏旁,探尋之義另加提手旁寫成"探",幽深之義另加三點水寫成"深","奍(罙)"既表示音讀,也表示探索水深的意思。由此可見"深"是由"奍(罙)"字衍生出來的,所以"深"字用"奍(罙)"字作聲符並會意。

春秋戰國以後,字形分兩路發展。一支像人手的筆畫與下部的兩點整合,像"木"字,漢隸"穴"上部一點逐漸消失,隸定作"深"。另一支原像人手的筆畫變成一個弧線,同時下部分叉,像"火"字。隸定後寫作"㴱"。現代漢字簡化時,規定"深"為正體,"㴱"作為異體淘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