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街道
淡水街道,隸屬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位於位於惠陽區東南部,面積83平方公里。南臨大亞灣,東至惠東縣平山鎮37公里,南距澳頭港12公里,經澳頭港至香港中港碼頭47海里,西與深圳接壤,北至惠城區37公里。
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有戶籍人口159112人,常住人口約23萬人。
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下轄20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廣東省惠陽區南門西街29號。
淡水街道相傳在宋末是個小墟,叫「上墟」。明代為警衛海疆﹐在此設淡水衛,以保衛大亞灣沿海區域。清乾隆初年已形成較大的集鎮,改為淡水墟,並設有司署等行政管理機構。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成立人民區政權﹐是東江縱隊時期最早建立的一個新政權。
2006年4月28日,惠陽區淡水鎮舉行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掛牌儀式。
淡水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843.7毫米。
淡水街道,地處惠州淡澳經濟走廊核心地帶,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古稱「依河而生,因漁鹽而盛」,是東江流域最繁華的商貿集鎮之一。淡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崇尚文化,湧現出鄧承修、鄧仲元等名人。淡水的老建築風貌保存較好,歷史街巷商業特色突出,有10處文物保護單位、104處歷史建築,涵蓋廟宇、民宅、宗祠、會館、書院、茶樓等多種建築類型,文物古蹟遺存豐富,歷史文化價值較高。
2019年,淡水街道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4.65億元,增幅9.5%。 [1]
中文名: 淡水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惠州市惠陽區
地理位置: 惠陽區西南部
面 積: 83 km²
下轄地區: 20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南門西街29號
電話區號: 0752
郵政區碼: 516211
氣候條件: 亞熱帶沿海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5.91 萬(2019年)
車牌代碼: 粵L
地區生產總值: 174.65 億元(2019年)
目錄
歷史沿革
淡水街道相傳在宋末是個小墟,叫「上墟」。
明代為警衛海疆﹐在此設淡水衛,以保衛大亞灣沿海區域。
清乾隆初年已形成較大的集鎮,改為淡水墟,並設有司署等行政管理機構。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成立人民區政權﹐是東江縱隊時期最早建立的一個新政權。
1949年11月至1950年7月,改為淡水市,是當時惠陽人民政府駐地。
1958年,成立淡水人民公社。
1977年,改鎮。
2006年4月28日,惠陽區淡水鎮舉行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掛牌儀式。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下轄20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廣東省惠陽區南門西街29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淡水街道,位於惠陽區東南部,面積83平方公里。南臨大亞灣,東至惠東縣平山鎮37公里,南距澳頭港12公里,經澳頭港至香港中港碼頭47海里,西與深圳接壤,離惠陽區60公里,北至惠城區37公里。
地形地貌
淡水街道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屬丘陵地帶。淡水河橫貫全境。
氣候
淡水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843.7毫米。年均氣溫21.7℃,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零下1.9℃。全年無霜期達360~ 364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淡水街道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蘊藏有金、銀、鋁、鋅、錫、鐵、錳、硫鐵、磁鐵礦、白釩土以及其他稀有金屬礦;還有大量的石灰石,含鈣量達49%,含鎂量不超過2%。
人口
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有戶籍人口159112人,常住人口約23萬人。
經濟
2019年,淡水街道完成174.65億元,增幅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24.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幅21.2%;固定資產投資(含房地產投資)增幅9.1%;社會消費口零售額完成96.76億元,增幅8.9%;工商稅收14.99億元,增幅6.3%;1-11月出口總額36.23億元,增幅13.4%。總的來說淡水經濟運行保持平穩的發展態勢,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和外貿出口平穩增長。
交通
淡水城區各大小道路縱橫交錯,深汕高速及廈深鐵路、惠大高速等貫穿其中。
社會事業
招商引資
2018年,淡水街道的重點項目有5項,總投資額為23.59億元,民生項目2項。完成產業項目億元以上新簽約2宗,達產後預計營業收益均可達100億元以上。在談2宗。
社會保障
2018年,淡水街道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25戶,惠及377人,五保戶10人,城鎮三無人員13人;現有優撫對象424人;已辦理殘疾人證共有88人,已辦理貧困殘疾人生活補貼有363人。
文化事業
2018年,淡水街道綜合文化站和轄區村社區圖書室藏書5萬多冊。舉辦百姓歡樂舞台活動50多場。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淡水街道是歷史悠久的古老集鎮。相傳宋末年,這裡是個小墟,叫「上墟」,後改名鍋篤墟。明朝為警衛海疆,設淡水衛城,以保大亞灣沿海區域。到清朝乾隆初,這裡已形成較大的集鎮,改為淡水墟,並設有「司署」等行政管理機構。鴉片戰爭後,該地成為惠陽和香港貿易進出口之地,商業貿易發展較快,並形成「大魚街」、「豬行街」、「燈籠街」和「米街」等商品交易專業街道。
文物古蹟
淡水老城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北起東門街,南至崇雅學校,西起淡水橋頭市場,東至白雲五路,面積約41.2公頃。
淡水老城區至今仍保持着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建設格局與風貌特徵,以傳統商業街道和生活巷道為主。其中,50米以上的歷史街巷有68條,傳統商業功能延續至今。現存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廟、鄧仲元故居、淡水祖廟遺址、鄧承修故居———壺園),5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魁星樓、廣義會館、淡水城牆遺址、兩秀新居、珍合樓),2處不可移動文物(鄧氏宗祠、崇雅書院),以及104處歷史建築。
從淡水橋頭市場旁的淡水古城牆往裡走,就是淡水老街,有正義街、燈籠街、米街、水巷街、德勝街等,這些街道多以經營的商品命名,如米街是賣米的、燈籠街是賣燈籠的、水巷街是人們挑水途經的街。
客家文化
淡水鎮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客家人生活居住的地方,明末清初的時候,受清兵南下的影響,居住於梅州一帶的部分客家人向東、南、西遷移,有的客家人就到了惠陽這些地方,這時候遷移至惠陽、惠東一帶定居的客家人世世代代一直講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客家話。數百年來,客家話憑着自己優勢影響着鄰近方言,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又受鄰近方言,尤其是受粵語的影響,接受這些方言的某些因素,逐步形成與梅州話稍有差異的惠陽客家話。
視頻
惠陽區淡水街道廣場舞代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