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陽市車村位於海陽市城區東北部,全村轄區總面積1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0公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942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8.8%、50.1%、41.1%,人均純收入3500元。[1]

中文名: 車村

所屬地區: 山東海陽市

地理位置: 車村位于海陽市城區東北部

面 積: 11.6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1960人

耕地面積: 110公頃

目錄

村莊概況

明萬曆六年(1578年)建村。先居者外出,暴病於途,遇車姓相救,故命村名車恩村,後演變成車村。另一說為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村東邊靠東河處有相距30米遠、南北相對的兩個大灣,水較深且表面層呈顯油狀,居民稱作大油灣。村北有一條公路,西達萊陽,東至東海,每年到東海販魚蝦的小販絡繹不絕。推小車的車夫,車子缺油,都用大油灣之水代油潤滑車輛,有時積壓若干輛車子,久而久之,此地成了推車的路人就餐休息的地方。一些賣燒餅、粽子等吃食之物的小商販,先後在此定居發展成村,遂命名車村。在這裡定居的遠至雲南河南山西,近有萊陽、東村。先有趙、鞠、孫、胡等姓,後有王、張、劉、姜、顧、辛、於、高、董、宋、陳、楊等姓,相繼遷來安居。車村位于海陽市城區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0′,北緯36°47′。東與它山泊村連接,西與李家莊隔河相望,南與哲陽村相鄰,北與道南村接壤,隸屬方圓街道辦事處。全村轄區總面積1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0公頃,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蘋果、桃、梨、板栗、核桃、大棗等。2002年,全村823戶,1960人,有趙、孫、李、王、修、鞠、胡、張、臧、劉、姜、顧、辛、於、高、董、宋、陳、楊等姓,其中人口較多的是趙、孫、劉等姓。195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12萬元。196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75.6萬元。1973年,成立了副業隊、果業隊、水利基建隊及老頭隊,農村經濟總收入200.8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520萬元。

歷史沿革

1942年本村解放。 1947年2月本村24名青壯年參加人民解放軍。至1949年,在解放戰爭期間,有11人犧牲。

1954年成立了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0年李家莊與本村分為兩個行政村。 1976年投資10多萬元,用上照明電。

1995年投資40多萬元,吃上自來水,安裝上閉路電視。 2002年投資20餘萬元,安裝上有線電視。

2003年投資300餘萬元,在村東建起工業園,招商開發。

第一產業新中國成立當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18.65萬公斤。1956年,糧食畝產250公斤,總產達37萬公斤。1981年,糧食畝產500公斤,總產達75萬公斤。2000年,耕地面積減少10%,糧食總產仍達85萬公斤。2002年,建起養雞場、養豬場、養牛場等;糧食畝產424公斤,總產33.7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17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48萬元,林業收入6萬元,畜牧業收入4萬元,漁業收入12萬元,其它收入10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後,村先後建紅爐、麵粉廠、提籃廠、磚瓦廠等,常年從業人員200多人,總產值26萬元。1995年成立建築公司,收入達40多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總收入972萬元,其中工業收入500萬元,建築業收入472萬元。

第三產業1995年辦起了供銷社代銷店。後又辦起了油坊、理髮店、食品店、飯店及電焊組、修配組、家具店等,常年收入90多萬元,稅金11萬多元。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78人,收入800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110萬元,服務業收入38萬元,商飲業收入652萬元。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里只有高小學生6人,教師3人。1941年,成立了車村小學。1968年,成立了初級中學,有公辦教師1名,民辦教師12名,學生290人。到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3人,其中研究生2人;村民中有各類技術人員7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解放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人均糧食200公斤。1976年,人均糧食300公斤。1983年,人均糧食400公斤,全村收入131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種運輸車40多輛、摩托車170輛、電話560部、彩電760台、電冰箱178台、洗衣機4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道路不整齊,東斜西歪,高低不平,村民住的多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平方米。1980年,村建起新房區,街道整齊,道路寬敞、平整,住宅全部為瓦房。村統一規劃建住宅樓10餘棟。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56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的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安裝了閉路電視,用上了自來水,成立了幼兒園、合作醫療站。村集體每年對體弱有病者及老年人給予生活補助,每人人民幣200元左右。同時鼓勵青少年讀書,對考入大專的學生獎勵人民幣200元,考入中專的獎勵150元;對特困戶及發生天災人禍的,根據不同情況給予補助500-10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李學在北城陽村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成立了黨支部,李學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支援前線。1947年,領導貧下中農進行土改複查運動。1949年村黨員身份公開。1950年起,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劉延凱、趙洪秋、修文作、孫德、趙勤宗、孫守貴、劉仁德、孫守坤、劉國玉、劉仁忠。2002年,全村有黨員64人,村黨支部被中共海陽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李學任村長。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為大隊革委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明、趙文清、李維進、李學、劉延凱、孫湖、趙悅忠、劉國玉、劉仁忠。

視頻

煙臺海陽這個村的牌坊很大氣,村裡有於、車兩大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