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海西州新芦木

海西州新芦木茎干颇长(茎干保存最长者达 350 mm) ,宽2~5 mm,一般在 2.5~3.5 mm 之间。节间长 35~140 mm(多数为 100~140 mm) ,具明显的纵沟(脊) ,在最宽的茎上,每厘米有纵沟(脊)约 24 条,纵脊上有时具明显的平行细纵纹,有时可见到此纵纹由细颗粒排列而成。节部与节间等宽或略膨大,节上具圆形一椭圆形的枝痕,直径约1 mm;叶迹明显,叶迹间距 1~2 mm,每两叶迹间具纵脊 3~5 条,一般 3~4 条。叶约 50 枚轮生于节部,线形,基部分离,长至少 16 cm(估计可达 20 cm) ,基部宽约1 mm,向上逐渐加宽到 2~3 mm,最宽者4 mm,在相当距离内宽度不变,至顶部时缓缓狭尖,叶常脱落并成组地保存在一起,多者 10 枚以上。叶脉明显或不明显,有时叶膜上显出明显的平行细纵纹。从节部保存的枝痕来看,侧枝的排列似不规则[1]

[]

芦木是一种古植物,属木贼纲,出现于石炭二叠纪,已绝灭。芦木与鳞木封印木共同组成北半球热带沼泽森林。

古植物。属木贼纲。乔木状,高可达30米。茎有节,节间具纵脊和纵沟,上下节的纵脊交互排列。叶线形或披针形,具单脉,轮生于节上。茎中间有一很大的髓部。生存于早石炭世至晚二叠世。发现的化石多数是髓部的印模,通称“髓部石核”或“髓模”。

芦木(Calamites)是楔叶植物化石的一属。木本,高可达20-30米,常保存为茎髓部的内模或内核化石。茎分节,节和节间分明,节间具纵脊和纵沟,脊宽而平,相邻节间的脊和沟常为交互排列。有时在节的下面具节下管痕。中石炭世至二叠纪,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常见于中、下石炭统和二叠系。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