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縣
海西縣是歷史行政區劃。西漢置海西縣,屬東海郡。東漢屬廣陵郡。西晉廢。東魏武定七年(549) 復置,屬海西郡,郡治為淮浦縣漣口。北齊又廢。
海西縣主要包括今灌雲縣與灌南縣西部(東部未形成陸地)、原浣瀆鎮(今屬響水)。"北起罘山,南至大新集"。北連朐縣(今海州、東海)南臨淮浦縣(今漣水縣),西與厚丘縣(今沭陽縣)接壤。
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縣。1912年4月,東灌分治,設置灌雲縣。
1958年3月1日,灌雲縣的曙紅、海亭、李集、張店、三口、新安、陳集、蘇光、樹德九個鄉鎮與漣水縣五鄉合併建立灌南縣。[1]
目錄
基本信息
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分為三十六郡,並且首設"朐縣",西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101年),劉徹曾下詔封李廣利為"海西侯",置海西候國。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廣利降匈奴廢侯,遂改置海西縣。
漢武帝征和三年(即公元前90年)置建海西縣,主要包括今灌雲縣、灌南縣大部分,縣治大新集,"北起罘山,南至大新集"。北連朐縣(今海州、東海)南臨淮浦縣(今漣水縣),西與厚丘縣(今沭陽縣)接壤。西晉被廢,重新併入朐縣。
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即公元549年),首設海州於龍苴城,轄6郡19個縣,復置海西縣,縣治新安。屬海西郡,郡治為淮浦縣漣口。北齊又廢。
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縣。1912年4月,東灌分治,析東海縣東境之地11鎮,設置灌雲縣。縣治設板浦。
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從灌雲縣和漣水縣劃出部分區域設置灌南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