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澄
海澄 |
海澄鎮,古稱「月港」,福建歷史上四大商港之一[1],位於今龍海市海澄鎮西南九龍江下游江海匯合處[2]。從海澄鎮順九龍江而下至海門島的這段河道,其形如月而得名月港[3]。海澄鎮全鎮東西長 9.5 公里,南北寬 6.46 公里,境域面積 61.4 平方公里,全鎮轄設 23 個村(居)、 2 個農場,總人口 7.56 萬人。 先後被福建省評為「明星鄉鎮」、「百強鄉鎮」、「沿海規劃試點鎮」、「文明鄉鎮」,被漳州市評為「十大衛星鄉鎮」。 中文名 :海澄
地 位 :福建歷史上四大商港之一
原 名 :海澄鎮
位 置 :龍海市
目錄
概況
明代時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著名港口、閩南一大都會,素有「小蘇杭」之美譽。「市鎮繁華甲一方,港口千帆競相發」是其生動的歷史寫照。
明初漳州平原的糧食與經濟作物生產進入黃金時代,以紡織業為代表的手工業迅速發展,造船業和航運業相當發達。九龍江上游的南靖、平和等縣和九龍江北溪上游的漳平、華
安以及汀州府地生長的大量亞熱帶雨林,為九龍江下游修舶造船提供廉價的材料。早在宋代,月港與福州、興化、泉州並稱福建四大造船地,到了明初成為著名的「福船」製造
地。 大量農作物的商品化輸出和手工業原料的輸入,民間海上貿易傳統的興盛,加上遠離福建行政中心的九龍江港汊曲折、島嶼棋布而易於違禁通番,地處九龍江口的月港在元
末泉州港因淤衰落後,逐漸登上了歷史舞台。然而月港僅僅風光了約二百五十年,十七世紀中葉,九龍江口的廈門港開始崛起。
全鎮東西長 9.5 公里,南北寬 6.46 公里,境域面積 61.4 平方公里,全鎮轄設 23 個村(居)、 2 個農場,總人口 7.56 萬人。 先後被福建省評為「明星鄉鎮」、「百強鄉
鎮」、「沿海規劃試點鎮」、「文明鄉鎮」,被漳州市評為「十大衛星鄉鎮」。
海澄縣城
治所
海澄置縣後,縣治地在月港。
海澄城皇廟 |
官署
縣署,隆慶元年建,址在月溪東岸(今海澄鎮民政路27號),占地長四十五丈,闊二十五丈,四圍土牆。主建築分為正堂、二堂、三堂、內堂四進。四堂的周圍設軍器庫、糧餉庫、號房、庫書房、幕廳、書齋、書吏房、架閣庫、延賓館、牢獄、譙樓等。至清乾隆年間,先後修建二堂、內堂、譙樓及大堂。縣署大門外建有旌善亭和申明亭(在今月港公園,已廢)。
其它公署有:龍亭庫,縣丞署,典史署,海門巡檢司署,島美巡檢司署,海防館,圭嶼公館,安邊館,游擊署,守備署,左哨千總署,右哨千總署,左哨頭司把總署,右哨頭司把總署,左哨二司把總署,右哨二司把總署,軍器局。
城池
隆慶元年(1567年)海澄城池連結為三堡:東北一帶修葺一土堡,西一帶沿月溪築灰土堡與土堡相連,南一帶草坂堡附之。四年,撤草坂堡,五年始建石城,六年建成。城周長522丈,高2.1丈。辟四門:東門「清波」,西門「環橋」,南門「揚威」,北門「拱極」。共有3個月城,12個窩鋪,2045個垛口。又於新亭辟小東門,便利往來。
海澄城池自明萬曆六年(1578年)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歷經九次維修。其中萬曆十年(1582年)在縣治東北跨城築晏海樓,今尚存遺址。城池毀於民國時期。
自然環境地形
地處九龍江下游江海之濱,全鎮平均海拔10.6米,境內山丘為低山和高丘陵
氣候
年降雨量1400毫米,年平均氣溫15℃-20℃,終年無霜,是典型的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光溫水熱條件極適宜農作物生長,享有「閩南大溫室」美稱。
水文
境內屬九龍江水系。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淡水資源豐富,盛產魚、蝦、蟹等水產品,礦產主要有優質淡水砂,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旱澇、冰雹、山林火災、霜凍、雷擊等。
經濟概況農業
全鎮可供開發灘涂面積1萬畝,淡水養殖面積5000畝,耕地面積3.4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是全省高產糧食生產區。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的發展,已形成馬鈴薯、毛豆兩個萬畝生產基地,培育了香蕉、花卉等一批新興產業。全鎮已建成5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輻射帶動了周邊地區2萬多畝農業蓬勃發展,湧現出全國種糧大戶及一批新型農民。海澄鎮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範帶頭作用,引導當地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形成了規模經營,現已形成以馬鈴薯、果蔬、水產等農產品產、供、銷一條龍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共19個,建立馬鈴薯生產基地1.44萬畝,毛豆生產基地3000畝。
工業
海澄工業呈現「一區三園」分布格局,各個工業園相應分布不同產業群,各具特色。企業門類比較齊全,擁有食品、飼料、機械製造、造紙、包裝、家具等行業。工業區總規劃用地250公頃,已開發利用130公頃,落戶企業近300家,食品企業183家。為扶持食品行業做大做強,爭創食品名鎮,海澄鎮搶抓發展機遇,規劃建設千畝食品集中區,一期426畝已開工建設。全鎮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28家,投資500萬元以上新辦或技改擴建工業項目數10個,占年度任務數的111%;投資500萬元以上新投產工業項目數11個,占年度任務數的122%;全鎮已擁有福建省名牌產品5個,福建省著名商標8個,漳州市知名商標30個。
商業外貿
主動融入廈漳泉同城化建設,做大做強以商貿物流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着力推動旅遊娛樂、商貿物流、酒店餐飲等服務業成為重要產業。碼頭群集中,物流業發展,鎮區商貿活動繁榮,全鎮共有商業網點近300個,城鄉農貿市場1個,四星級酒店1個,年產值2000萬以上餐廳1家,500萬以上餐飲行業門店4家,超市、建材、竹木等市場交易發達。
財政金融
近幾年來,經濟態勢總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全鎮工業產值由2006年的15.35億元增長至2011年的63.94億元,增長了315.0%,其中規模工業產值由8.5億元增長至55.7億元,增長了555.3%。稅收收入由2078萬元增長至12556萬元,增長了501.9%,2010年,海澄鎮稅收首次突破億元大關。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590元。
社會文化
全鎮漳州市級「農村宣傳文化中心戶」有2戶,龍海市級有10戶,鎮級有100戶;建立了豆巷村、合浦、和平3家農家書屋閱覽室;農民健身工程有聲有色開展,溪頭居委會老年學校成為老年人文娛生活的重要領頭組織,校內開設薌劇、樂器、舞蹈、歌唱等8個課程,積極開展老年娛樂活動,被評為2003年漳州市「老年教育示範校」,2005年漳州市「優秀老年協會」;2006年「漳州市老年教育先進集體」,2009年漳州市「農村老年體育工作示範點」。
教育
全鎮現有完中校(省級重點中學龍海二中)1所,教師271人,學生3537人;初中校3所(龍海二中、海澄中學、蓮花中學),教師198人,學生2593人;小學及公辦幼兒園有19所,教師281人(含幼兒公辦教師18人),學生4941人。合格民辦幼兒園28所,幼兒2376人。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學教育入學率分別為80.02%、98.61%、99.96%,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96.88%。15-50周歲青壯年人口文盲率0.06%,成人文盲率1.110%。2009—2011年全鎮共撥付219萬元用於教育科技文化事業。同時積極動員社會捐資助學,累計發動社會捐助超過800萬元。鎮文化技術學校是省級先進單位,鎮文化站列入全省特級文化站、芳草計劃點。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鎮衛生院1個,村村配備合格衛生服務室,擁有一所集醫療、急救、預防、保健、康復、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縣市級綜合性二級醫院,被授予「愛嬰醫院」、「福建省交通事故傷員救治定點醫院」、「醫療保險定點醫院」。醫院編制床位175床(實際可容納250床),在職人員174人,其中衛技人員156人,高、中級技術職稱68人,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骨科、五官科、眼科、門診部、急診科、手術室、供應室、藥劑科、放射科、檢驗科等26個臨床和醫技科室,擁有CT、彩超、電子胃鏡、DR機、心電圖、腦電地形圖、意大利全自動生化儀、日本全自動血球儀、美國心電監護儀、全自動呼吸機、麻醉機等先進的醫療設備。預計今年門診量將突破70000人次,年住院人數超過4000多人次,業務收入將達到1700萬元。
體育
擁有一個漳州市國家級鄉鎮農民體育健身活動中心-城隍文化廣場活動中心,2個村級示範村和功能齊全的晨、晚練活動點3處,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人,全鎮5個村被評為漳州市農民體育示範村。全鎮建立了龍舟、太極拳、拔河、秧歌舞、舞龍舞獅、廣場舞等12個項目的177支隊伍。每年利用元旦、春節、元宵、端午、中秋、五一、七一等重大法定、傳統節日期間,舉辦慶祝晚會、籃球賽、羽毛球賽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極大豐富民眾文娛生活。2011年,投入140多萬元,新建了山後、內樓、豆巷等14個農民體育健身運動工程活動中心,配備齊全的健身器材。山後新村廣場、風雨球場、天后宮廣場等設備設施正在逐步增添和更新。
廣播電視
1992年建成海澄鎮廣播電視站,現有有線電視用戶轉為數字電視用戶已達約7985戶。
社會保障
全鎮新農合參合數72276人,參合率達99.82%,為4000 多人次的患者補償醫療費用1000多萬元,2011年發放270萬元低保補助金,解決1184戶2528人困難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問題。
基礎設施
海陸空交通、運輸十分發達,碼頭群一線鋪開,境內有瀋海高速、廈深高速支線出口2個,距廈漳高速公路僅2公里、省道漳雲線貫穿全境,距廈門國際機場僅70公里,是特區、港區、市區的重要輻射焦點。
水利電力
全鎮擁有日供水量3000噸的自來水廠和日流量達2萬噸的北溪引水系繞,11萬伏的變電站、工業小區配備專用電網;投資1.5億元的和平變電站項目選址于海澄鎮和平村,占地28畝,計劃建設180MVA主變壓器1台(遠期3×240MVA),配套鐵塔40基,架空線路11.4km,項目正在進行三通一平。
自2005年以來,共投入4600多萬元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重點抓好黎明、合浦、內溪、崎溝等4個村(總面積4800畝)和珠浦、下埭、羅坑、溪北、嶼上等5個村(總面積約6631畝)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通過維修灌溉渠道、加固防洪堤壩、規範用水管理、落實防汛器材等多種手段,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綜合防災能力,基本實現旱澇保收。
郵政電信
區域內金融機構網點齊全,中行、工行、建行、農行、郵政儲蓄、農村信用社等國家銀行均駐點營業;通訊設施完善,移動、聯通訊號覆蓋全鎮,村村通程控電話。
土特產品
海澄雙潤是百年老字號的傳統名牌糕點之一,迄今已有170多年歷史。最早的雙糕潤用白糖、糯米粉、豬油加冬瓜、栗子肉、油蔥精製而成,糕如樹膠,氣味芳香,甘甜適口,質純不粘。相傳因創始人名祥哥而被稱「祥哥潤」,以後定名為「雙糕潤」,也含有上下兩層之意。目海澄「雙糕潤」已形成產業化發展,產品遠銷海內外。2006年4月,台灣詞壇泰斗莊奴先生首度為具有百年傳承的「海澄雙糕潤」代言,並創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雙糕潤」歌。同年6月,海澄雙糕潤在廈門第四屆食品(國際)博覽會上設立獨立展館,進行產品推介。
文物古蹟
月港遺址
月港,原為龍溪縣八九都地,因其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其形如偃月,故稱「月港」。月港是明代中後期沿海對外貿易商港,遺址猶存。現存的主要遺址有:
1、餉館碼頭、路頭尾碼頭、中股碼頭、容川碼頭、店仔尾碼頭、阿哥伯碼頭、溪尾碼頭。
2、晏海樓 位于海澄鎮人民路中段東側,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晾望海防及演武操練之用。原為二層磚木結構,安八大柱,狀似八卦,又名八卦樓。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擴建,壘石增高至三層,高6丈8尺,周圍26丈,上為磚木結構,底層砌石,下築壕溝可通縣署,民國10年改為水泥檐沿,正門嵌「晏海樓』』石刻匾額,二樓東北門額鐫「攬秀毓奇」,1958年、1994年兩次重修。晏海樓現存有四層,高約30米,對角寬約8米。1987年3月龍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晏海樓嘹望台與周圍九都堡、溪尾銃城、大泥銃城、鎮遠樓等瓦為犄角,互相呼應,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防禦系統。
海澄文廟
又稱孔子廟,位于海澄鎮豆巷村,即龍海二中校園內。建於明隆慶元年(1567年)。明崇禎、清康熙、雍正、乾隆、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後多次修葺。廟坐東北朝西南,依次為泮池、大成門、月台、大成殿、崇聖祠。占地面積1005.53平方米,東南面為東廡、名宦祠。西北面為兩廡鄉賢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問,重檐歇山頂。殿前是月台,月台正面為御道,飾盤龍浮雕,雕刻精細。殿內最上懸聖祖仁皇帝御書匾:萬世師表。殿內雕刻精巧大成門,面闊五間,進深二問,左右兩廡各五間。20世紀90年代末,在各方人士的支持下,耗資近200萬元,對文廟(孔廟)全面修繕,並在大成殿門前的月台立了一尊二米多高的孔子石像,現兼做為龍海二中圖書館。1987年3月23日龍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萃賢坊
位于海澄鎮中山路42-44號居住房門口,是明嘉靖己酉年(1 549年)龍溪知縣林松、縣丞劉宗用為讚譽弘治甲子科吳元、正德丁卯林浩、庚午科張賀、癸科陳英、丙子科陳令、嘉靖戊子科高寬等相繼考中進士的業績而立,為龍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月溪橋
又名西門橋,位于海澄鎮西門,東西走向橫跨月溪。始建於明正德初,正德十一年毀於寇,嘉靖、隆慶、萬曆及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民國8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抗戰中炸毀。民國33年重修為簡易木橋面,1967年改建時拓寬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兩翼砌石扶欄,橋長32.5米,寬6.5米,2010年6月動工重建,2011年5月通車,重建後新橋長45.5米,寬26.6米,標準的雙人行道、雙機動車道,路燈、涼亭一應俱全,極大地方便了民眾出行。
閩南小刀會
在海澄鎮珠浦村珠浦社北門巷內,是小刀會首領江源故居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江源、江發兄弟在珠浦發展小刀會會員,同年7月閩南小刀會在廈門正式成立,不久會首陳慶真被清廷捕殺,江源等避往南洋,江源之妻(人稱江源嫂)留在珠浦繼續進行活動。咸豐二年(1852年)江源從南洋購買小刀數把潛回家鄉,重整武裝準備起義。翌年二月太平軍攻克南京,四月初,江源正召集各地會首在珠浦共商起義大事,不幸泄密,被清政府派兵圍捕,江源遭殺害,珠浦社小刀會會址及附近民房百餘問被焚毀,後族人陸續復建,現仍為江氏世族聚居地。
地下交通站
位于海澄境內,以下倉崇仁小學為中心。1926年秋,海澄的早期共產黨員鍾盛道、陳成德、蔡林輝及國民黨左派陳劍垣等人,在家鄉以海澄縣立第一小學為據點,開展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的工作。陳應龍也回到海澄參加革命活動,並以開小店鋪(店鋪名為「月溪商店」)為名,建立黨的地下聯絡站。「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夕,得知蔣介石要發動反革命政變的消息後,陳應龍就把商店關閉,把店中的進步書籍轉移到白水隱蔽起來,自己遠渡重洋到了新加坡。「月溪商店』』地下聯絡站停止工作。1928年海澄地方黨組織在蔡光宗、蔡振家領導下,重建地下聯絡站,並以他們在後厝村的家為聯繫工作的主要接頭點。至1929年,黨的地下活動遍及海澄全境。1930年春,謝少萍由黨組織派遣再次回到海澄,以下倉崇仁小學教員身份作掩護進行工作,在校長蔡壽康家中設置一個簡陋的印刷所,將從廈門寄來的宣傳品底稿印刷,並通過其他地下工作者廣為散發。同時,他在下倉組織赤色農會,發展多人參加農會組織。下倉崇仁小學則成為廈門福建省委和閩南遊擊區的聯絡點和轉運站。廈門黨組織曾經兩次利用水肥船運載槍支、服裝、醫藥到下倉江邊,由謝少萍等人把船上物資交給王占春派來接運的人轉送南鄉程溪一帶游擊隊。
城隍廟
城隍廟建於明隆慶五年(15 71年),明崇禎六年(1633年)知縣梁兆陽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縣壬作霖主持兩次大修,並有五次較小規模的修建。1994年海澄鎮成立修復城隍廟籌委會,擬訂分四期完成總體工程修復的方案,總投資200多萬。首期工程於1994年8月投資17萬元,動工修復主廟,面積1200平方米;二期工程於1996年10月動工,投資185萬元,拓展廣場4600平方米,比原有面積增加一倍以上,修建雄偉壯觀的東大門、2 1 6米長的園林式圍牆、獨具風格的戲台、集休閒娛樂於一體的老年宮、水沖式公廁以及逸苑園、放生池、石座椅、小賣部、值班室、廣場燈等配套設施,並修建前殿,地面增高86公分,重建前拜亭,配套擺設龍柱、石鼓、石獅、石馬各一對。
城隍廟為三進三殿,主體硬山式建築,坐北朝南,廣場寬敞,木雕藝術,典雅別致,古樸壯觀。廟堂供奉漢代忠烈人物周苛,系從福州城隍廟分靈,故海澄城隍廟掛匾「為秩二品威靈公"。廟裡保存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豎立的兩塊為清官頌德的石碑,分別為漳州分府兼攝澄篆趙太爺清政惠民頌德碑和署理丞海澄縣事邑尉裘公惠愛紀績碑。1994年5月被龍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靜將軍故居
始建於1850年,故居位于海澄鎮內溪村碑頭社(原六口碑社),旁有株百年老榕樹。故居坐北朝南,四房一廳,為土木結構平房,屋頂是閩南風格的燕尾屋角,總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18平方米。1910年,蘇靜將軍出生於該故居東北房間。2010年10月,市鎮兩級政府出資32萬元,對故居進行全面修繕,還原蘇靜將軍當年生活居室原貌,2010年12月20日完成修繕工程。故居修復後,將軍女兒蘇曉晴女士帶回大量將軍生平戰爭、生活圖片資料,對故居進行精心布置,現為龍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鎮區市政建設
山後新村作為市區東移重要站點,舊城新改成效頗為顯著,山後新村一期已完成花園式建設,二期正在抓緊建設中。
路橋改造
投入1400多萬元,先後完成了鎮區大眾南路、解放路、九二一南路改造、西門橋重建、海官線(東環城—合浦路段)擴寬工程、五口橋等重要路橋建設,改造後的鎮區主幹道寬敞、暢通。
文化場所建設
新城隍文化街別墅成排,店面林立,商貿繁榮;以城隍廟為中心的文化休閒廣場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居民文體活動頻繁。
視頻
海口繞城高速二期主線通車,助推「海澄文定」一體化發展 2021年04月02日發布
海口繞城高速二期主線通車 助推「海澄文定」一體化發展 2021年03月31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海澄鎮,古稱「月港」,福建歷史上四大商港之一,搜狐, 2014-06-27
- ↑ 位於今龍海市海澄鎮西南九龍江下游江海匯合處,搜狐, 2014-06-27
- ↑ 從海澄鎮順九龍江而下至海門島的這段河道,其形如月而得名月港,新浪博客 - blog.sina.com.cn/s... - 20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