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海氣交換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目錄

名詞解釋

海水表面與大氣接觸,必然會使大氣中某些成分溶解在海水中,這些氣體在海洋和大氣之間不斷進行交換,存在着動態平衡,這個過程就叫做海氣交換。 大氣中的氣體與海洋表層水進行交換的過程中,有些氣體(如CO2)可能被海洋吸收,有些氣體(如CO)則可能由海洋向大氣輸送。

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是天氣和氣候長期變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環境。這種作用是以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的形式進行的。側重於能里交換研究一般稱為海氣相互作用研究(Air-Sea Interaction),而側重於物質交換研究,一般稱為海氣交換研究(Air-Sea Exchange)。

海氣熱交換,是海洋和大氣之間,相互作用,穿越海氣交界面的熱量輸送。海氣熱交換連同其他的海氣交換,是研究海-氣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和基礎,在全球熱量平衡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各種尺度天氣系統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大氣環流系統的建立和維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隨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排放污染物也與日具增。每年施放的礦物肥料四億噸,其中有毒化學藥品約4百萬噸,而所有這些物質,近一半滯留在大氣和江、河、湖、海內,僅北半球,每年由於工業所排放的鉛,就高達40萬噸進入大氣,三千萬噸的汞以及各種有害金屬,二百萬噸石油通過不同途徑進入大洋。這些大氣和海洋中的有害物質正在改變着大氣和海洋的各種平衡過程,同時通過大氣和海洋的輻合作用,正在給全球環境帶來嚴重的影響。有人根據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速度推測,CO:含量增加會對全球的氣候和海洋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即所謂「溫室效應」。全球氣溫升高,南北極地冰原融化,海平面升高,淹役城市。但另一些人則認為,大量人為污染物進入大氣而形成氣溶膠,這種微粒的光散射,使到達地面的太陽幅射大大減少,引起地面氣溫變冷,即地球會面臨所謂「冰川前期」。上述現象能否發生?會發生哪一種逆轉?人類活動真的已改變了地球的能量平衡了嗎?海洋在這種變化中起什麼樣作用?是否是一切污染物的歸縮?海洋的自淨能力及對大氣的反饋機制怎樣?回答這些問題,只有對海洋和大氣的歷史、現狀及其相互作用機制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才有可能。因此,一門綜合研究海洋和大氣的邊緣新學科一一海氣交換,也就應世而生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