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底生物界
圖片來自scitechvista

海底生物界是與水域基底相連的生活區域,可分為濱海海底生物界(光線可透射的,夏季溫暖的水域底層)和深海海底生物界(暗的,冷的水域底層)。在海底生物界棲息的生物稱為海底生物[1]

目錄

生物種類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占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數量占50%。

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涂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

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涂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涂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全世界的科學家正在進行一項空前的合作計劃,為所有的海洋生物進行鑑定和編寫名錄。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一項綜合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出爐了。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科學家正在進行的這個計劃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預計要花上10年時間,至少需要花10億美元的經費,共有來自53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參與到這個史無前例的合作計劃中來,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海洋科學家可以一起合作。從2000年開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個新的海洋物種被發現。根據這個研究計劃的估計,大約還有5000種海洋魚類以及成千上萬種其他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還沒被發現。

這個普查計劃希望能夠評估各種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地理分布和數量,並且解釋上述情況如何隨着時間而改變。這個計劃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已經瀕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區域,可以幫助漁業管理機構發展出有效的連續經營策略。而隨着成千上萬的新種海洋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將開發出新的海洋藥物和工業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路特葛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爾說:「這是21世紀第一場偉大的發現之旅的開始。更重要的是,這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努力,去測量海洋的各種生物,也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防止海洋生物繼續消失。」海洋至今依舊是未被探勘的領域,我們對于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極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學家羅納爾德•多爾說:「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不只是海洋狀況的重要指針,同時也是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

保護狀況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物種的有儒艮、中華白海豚、中華白鱘、紅珊瑚、庫氏硨磲、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鸚鵡螺、短尾信天翁、白鸛、黑鸛、玉帶海雕、白尾海雕、白腹軍艦鳥。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物種的有斑海豹、北海獅、北海狗、長鬚鯨、座頭鯨、黑露脊鯨、灰鯨、江豚、蠵龜、綠海龜、玳瑁、太平洋麗龜、棱皮龜、黃唇魚、松江鱸魚、克氏海馬、文昌魚、虎斑寶貝、冠螺、中國鱟、大珠母貝、鵜鶘、鰹鳥、海鸕鶿、黑頸鸕鶿。屬於國際性保護的生物種類有鯨類、大硨磲以及珊瑚礁生態系和數十種鳥類。

目前正在考慮需要增加保護的珍稀物種有海豆芽、海馬、椰子蟹、和金絲燕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