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海宁县浙江省辖县级市,由嘉兴市代管。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钱塘江北岸,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15’~30°35’,东经120°18’~120°52’之间,东邻嘉兴市海盐县,南濒钱塘江,与绍兴市上虞区、杭州市钱塘区隔江相望,西接杭州市临平区、钱塘区,北连嘉兴市桐乡市秀洲区,距上海市100千米。截至2021年,全市下辖4个街道、8个镇,总面积863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海宁常住人口为1076199人。 海宁之名,始见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寓“海洪宁静”之意 [2] 。海宁以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最具地方特色,诞生过王国维、徐志摩、金庸、金学曙、蒋百里等名人。 海宁有内河航运贯通全市,京杭运河穿境而过;五条高速公路形成“两横三纵”的格局,沪杭、杭浦为两横,嘉绍、钱江隧道、杭州绕城为三纵;杭海城际铁路于2021年6月28日开通运营。 海宁市常年荣获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2020年,海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0.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1]

目录

历史沿革

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 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的武原乡、隽李乡、御儿乡属地。 秦朝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都尉治所在在盐官镇南10千米。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 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置海宁郡,寓“海洪宁静”之意,辖盐官、海盐、前京三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盐官始属杭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年),复置盐官县。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盐官属江南东道余杭郡。 五代,属吴越国杭州。 北宋,属两浙路杭州。 南宋,属临安府。 元贞元年(1295年),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年)改名海宁州,属杭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复升为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 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 1961年12月,海盐县恢复,原海盐的狮岭公社留属海宁。 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海宁市辖4个街道、8个镇:硖石街道、海洲街道、海昌街道、马桥街道、许村镇长安镇周王庙镇盐官镇斜桥镇丁桥镇袁花镇黄湾镇。市政府驻海洲街道海州西路226号。[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宁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介于北纬30°15’~30°35’,东经120°18’~120°52’之间,东邻海盐县,南濒钱塘江,与绍兴上虞区、杭州钱塘区隔江相望,西接杭州临平区、钱塘区,北连桐乡市、嘉兴秀洲区。东距上海100千米,西接杭州,南濒钱塘江。内陆面积699.92平方千米。总面积86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海宁市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狭长,东西长 51.65千米,南北宽28.94千米。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吴淞高程。下同)。古陆残屿与低丘集中分布在境东北和东南部,高阳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气候条件

海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暖季受热带海洋气团调节,盛行东到东南风,气候温润,降水较丰;冷季受副极地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北到西北风,气候干寒,降水偏少。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光、温、水配合较好。境内除东南部丘地和沿江高地外,平原地域气候差异较小。无霜期较长,农业气候条件优越,唯气候多变,尚有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出现。

水文概况

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千米,河网率为5.1%。水资源以河网径流量为主,外来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开采,水资源总量6.62亿立方米,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55.92千米,水域21730公顷;海塘长53.6千米,占北岸海塘总长的33.5%。“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以丁桥的“碰头潮”,盐官的“一线潮”,盐仓的“回头潮”闻名天下。[3]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海宁市动物约208科,500余种,其中无脊椎动物124科,约300余种;脊椎动物74科,约200余种。哺乳类动物主要有兔、白鸭、穿山甲、家鼠、田鼠、獾、刺猬等。爬行动物主要有龟、鳖及蛇类。鸟类有大白鹭、家燕、野鸡(雉)、野鸭、喜鹊、乌鸦、啄木鸟、猫头鹰、杜鹃等。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种类较多,主要有鳗鲡、鲤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鳙(花鲢)、鳊鱼、鳜(桂鱼)、塘鳢、乌鳢(黑鱼)、泥鳅、黄鳝、中华绒毛蟹、河虾、田螺、螺蛳等。

植物资源

海宁市原生植被绝大多数被裁培植被或次生群落所替代。据调查,境内有植物140科,728种,其中蕨类16科,17种;裸子类8科,49种;单子叶类19科,136种;双子叶类97科,526种。纤维类植物主要为棉花、苎麻。少量种植黄麻、黄草、棕榈。油料类主要为油菜籽,次为大豆、芝麻等。主要菜种有青头菜、瓢羹白菜、大白菜、油塌菜、菠菜、萝卜、莴苣、辣椒、夜开花、茭白、丝瓜等。树木有80余品种。用材树种有水杉、池杉、落羽杉、樟树、白榆、银杏等。观赏树种有雪松、黑山松、华山松、侧柏、罗汉松、女贞藤等。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海宁市常住人口85.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9万人。年末户籍总人口697717人,按性别分为男性340348人,女性357369人,人口性别比为95.24(以女性为100)。海宁市人口出生率为8.07‰,人口死亡率为6.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0‰。城镇化率为62.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海宁常住人口为1076199人。[4]

经济

综述

2019年,海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6.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一千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7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581.06亿元,增长6.8%,工业增加值515.23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427.23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56.6:41.6。 2019年,海宁市财政总收入157.36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02亿元,增长9.0%。税收收入91.39亿元,增长9.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94.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1.42亿元,增长34.0%,其中用于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卫生健康、节能环保等的民生支出89.6亿元,增长36.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4%,比上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 2019年,海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26元,增长8.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39元,增长9.3%。从消费支出看,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055元,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458元,增长10.4%。 2020年,海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0.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61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4.81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09.46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7.36亿元,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55.8:42.4。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46148元,增长1.3%,按平均汇率计算为21189美元。

第一产业

2019年,海宁实现农业总产值30.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2%。主要农作物中,油菜籽种植面积1.49千公顷,下降30.1%,蔬菜种植面积10.71千公顷,下降2.5%,果用瓜种植面积0.66千公顷,下降1.9%,花卉苗木种植面积5.73千公顷,增长16.3%。全市家禽存栏283.79万羽,增长16.4%,家禽出栏870.66万羽,增长11.6%;生猪存栏2.07万头,增长16.9%,生猪出栏3.51万头,下降4.4%。全市水产品产量2.27万吨,增长2.2%。

第二产业

2019年,海宁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026.35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1013.49亿元,增长0.8%;重工业实现产值1012.86亿元,增长15.9%。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85.44亿元,增长7.9%。分行业看,规上建材行业、金属制品业和电子行业增长较快,实现产值51.52亿元、77.54亿元和99.33亿元,分别增长39.9%、25.1%和24.3%。光伏行业、厨电行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实现产值234.65亿元、40.15亿元和401.85亿元,分别增长27.1%、24.7%和19.9%。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1.19亿元,增长1.4%,其中利润总额89.05亿元,增长7.5%。

第三产业

2019年,海宁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78.06亿元,同比增长11.2%,接待游客总数2209.6万人次,增长6.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203.2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6.4万人次。2019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74.22亿元,增长15.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63.67亿元,增长15.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62.78亿元,增长18.4%。 2019年,海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7.48亿元,同比增长8.7%。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1.94亿元,增长13.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86.43亿元,增长8.0%;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82亿元,增长2.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8.52亿元,增长15.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42.99亿元,增长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4.49亿元,增长8.7%。[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8年末,海宁全市拥有小学30所,普通中学26所,中职类学校4所,幼儿园7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高中段教育得到加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9.93%。全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481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134人,初中在校学生19347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小学在校学生44397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832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210人,普通中专在校学生3179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09人。学龄前儿童在园幼儿数24091人。学龄前幼儿三年净入园率为99.97%。

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海宁共有文化馆(站)13个。全年艺术表演场所演出场次895场;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4068场,观众人数68.69万人次。全市“美丽海宁大舞台”演出场次80场;文化走亲活动295场;文化下乡312场。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89.43万册、件,比上年增长7.8%。县级公共图书馆对乡镇图书分馆流通290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325场次,培训人员11.53万人次;举办各类文化展览活动 342次、讲座108次。全市档案案卷数61.11万卷(件),比上年增长2.7%。有电影放映单位 19个,全年电影观众223.72万人次。农村电影“2131”放映2735场,观众38.49万人次。全年出版《海宁日报》355期,发行量34979份,共出版《海宁日报》1242万份。

医疗卫生

截至2018年末,海宁共有医院、卫生院26个,有卫生技术人员6059人,比上年增长4.6%,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978人,增长7.2%,注册护士2540人,增长6.1%;有医疗床位数4619张,增长6.0%。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100%。全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89.07/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34‰,比上年上升0.27个千分点。“五苗”接种率保持在99%以上。

体育事业

2018年,海宁全年新增专项体育场地29片,健身器材828件,全市52所学校和1789个全民健身点向市民免费开放。在省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我市运动员获得国家级金牌28枚,省级金牌17枚。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全年共组织全市性体育活动54项,参加比赛运动员3.5万人次;镇、街道和体育社团组织群众体育活动295次,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运动员达10.2万人次。大力支持举办体育赛事,全年共举办省级以上赛事37项。

社会保障

截至2018年末,海宁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82万人,其中企业参保人数43.48万人。收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42.73亿元,收缴失业基金1.00亿元,劳动保障部门为4.25万人次发放了失业救济金。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8.61万人,其中大病统筹74.19万人。 截至2018年末,海宁全市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0个,提供夜间照料床位6560张,收养2673人。社会救济总人数20493人,年末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454人,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为 618人和3836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额3108万元。 截至2018年末,海宁拥有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21个,开展公益创投项目248个,共提供服务活动3.9万人次。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12个镇、街道。

水利建设

2021年12月8日,被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财政厅确定为2022年幸福河湖建设试点县。[6]

交通运输

海宁有内河航运贯通全市,京杭运河穿境而过,境内五条高速公路形成“两横三纵”的格局,沪杭、杭浦为两横,嘉绍、钱江隧道、杭州绕城为三纵。 2018年,海宁公路通车里程达960.49千米(乡道以上)。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2022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铁路6万吨,与上年持平,公路1237万吨,增长0.4%,水运779万吨,增长2.8%;完成货物周转量22.21亿吨千米,增长1.9%,其中,公路11.92亿吨千米,水运10.29亿吨千米。全年客运量604万人,其中,铁路264万人,公路340万人;客运周转量2.63亿人千米,其中,公路2.63亿人千米。 杭海城际铁路于2021年6月28日开通运营。

历史文化

世界遗产点:长安闸、长安镇历史街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项目通过了审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大运河上,现存最重要的古迹之一就是位于长安的一坝三闸两澳,也是整个大运河58处遗产之一。历史上的长安闸包括新老两坝(其中新坝又称为“长安镇拖船坝”)、上、中、下三闸和储水之用的两澳。在现存文物中,除老坝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各闸、坝都能确认位置,基本格局尚存。各闸都已经改建为闸桥,闸基闸槽都保存完好。

中国皮影戏

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入选世遗。海宁皮影戏现有包括国家级传承人张坤荣、王钱松、徐二男等在内的7位老艺人,传帮带着另外5位专职学徒。

地方特产

海宁特产有:海宁皮革制品,硖石灯彩,海宁缸肉,斜桥榨菜,庆云千张,长安宴球,盐官菜刀、冬菜,丁桥八宝鸡。

荣誉称号

2009年—2011年度,海宁市入选国家卫生城市(区) 2017年12月14日,海宁市获评2017年工业百强县(市) 2017年12月24日,海宁入围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18年10月,海宁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2) 2018年11月,海宁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2018年工业百强县(市)、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2018年12月,海宁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投资潜力100强。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54。2018中国最佳县级城市第6名。 2019年7月19日,海宁入选中国百强县。 2019年10月8日,海宁入选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 2019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 2019年11月13日,海宁入选2019年工业百强县(市)、 2019中国创新百强县(市)、第二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19年11月21日,海宁入选“2019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2019年12月,海宁入选“2019年综合竞争力全国百强县(市)”、“2019年投资潜力全国百强县(市)”、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2019年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网购百强榜,排名69;入选2020中国县域文化消费百强榜排名80。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2020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市。 2020年5月,入选“2020年全国百强县”。 2020年5月18日,2020全国县级市传播热度排名发布会在人民日报社举办。中国城市品牌评价项目组、《中国城市报》社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对全国387个县级市2019年5月1日-2020年4月30日有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分析,发布传播热度指数排名。海宁市占据第十一名。 2020年5月,入选2019年全国县域网络零售TOP100,排名第13;6月,入选2020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排名第71位。 2020年7月28日,入选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2020年8月,入选“2020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 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 2020年12月1日,入选“2020年综合竞争力全国百强县(市)”。 2021年1月6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命名为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2021年8月,入选“2021赛迪百强县”。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21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2021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2021年10月,入选“2021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市”榜单。 2021年12月,被全国爱卫办表彰为“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2022年2月,被评为2021年度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优秀县(市、区)。 2022年,被命名为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市、区)。 2022年4月,被浙江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列入首批浙江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2年4月,入选浙江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打造共富村试点县(市、区)。 2022年5月,入选《2021年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榜单,位列全国第15名。 2021年全国县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第3位。 2022年6月,入选2022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14位。 2022年7月,入选赛迪《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百强县排名第15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