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魚
海口魚 |
海口魚(haikouichthys)(ハイコウイクチス)是一種原始的似魚類生物,只有拇指般的大小,但卻是生命進化史上的巨人,雖然沒有堅實的外殼,但身體非常獨特,擁有一根原始脊椎。1997年8月,羅慧麟、胡世學、陳良忠在昆明海口地區首次發現首次發現了第一塊脊椎動物化石——海口魚。
目錄
簡介
脊椎動物的特質就是演化出了脊索,在當時,我們的祖先沒有選擇堅硬的盔甲,反而長出背部的脊索以便彈性地應付這個世界:又因為捨棄盔甲選擇智能,所以長出個大腦來,以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脊索與大腦,成為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最大區別,而海口魚兼具這兩種構造,它被認為是生物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演化的典型過渡代表在5億多年的繁衍中,脊椎動物是這樣演化的——從無頜到有頜,由水體侵入陸地、空中,從冷血到溫血,從卵生到胎生,演化台階步步提升。而驅動以上這些演化的核心力量是什麼呢?就是智慧的大腦和堅強而靈活的中軸脊柱。所有這些演化的始點都可追溯至「天下第一魚」。得益於「第一魚」的腦和脊索創新,才會有中生代的恐龍稱霸地球,才會有新生代鳥類和哺乳類雄踞海陸空,才會有人類用智慧君臨天下的輝煌。
評價
海口魚是地球上最早的脊椎動物是一種無頜的魚形動物,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科學家們終於在我國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迄今所知的最早的脊椎動物--昆明魚和海口魚。這一重大發現表明,「脊椎動物在早寒武世就已經開始分化了」。地球上的第一條魚終於發現了。現生最低等的無顎魚中的圓口類,它包括盲鰻和七鰓鰻兩個類別。脊索的周圍並無任何脊椎組分,所不同的是,在脊索的背方出現了很小的弧片狀脊椎組分。而海口魚則在脊索的周圍形成了按節排列的軟骨型原始脊椎,進一步強化了中軸構造對軀體的支撐作用。前者僅以縱貫軀幹的粗壯脊索構成它的軸向支撐,脊索的周圍並無任何脊椎組分;後者的情形相似,達爾文在撰寫時,寒武紀地層突然出現了結構非常複雜的三葉蟲的事實讓他感到非常頭疼,因為在當時還沒有發現任何寒武紀之前的動物化石記錄。以後,雖然前寒武紀的化石不斷的被發現,但化石記錄給世人展示的仍然是一幅早寒武世生物在短短的幾百萬年間爆發式演化的圖景。自1960年以來,人們開始用「寒武紀大爆發」來稱呼這一生物演化事件。寒武紀大爆發最有力的證據就是1984年發現的生物群。研究表明,5.3億年前雲南東部是一個充滿勃勃生機的汪洋大海,幾乎所有的「門」一級的動物--從低等的海綿動物到高等的脊索動物,在這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早寒武世昆明魚和海口魚的發現,不但將脊椎動物的化石記錄至少提前了2000萬年,而且豐富了生物群多姿多彩的面貌從古生物學實證研究上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做兩個階段的工作,首先是探尋最古老最原始的脊椎動物,接着便是在其「源頭」時段追尋它們源出於無脊椎動物的祖先過渡系列。從無脊椎動物「無頭類」躍進到脊椎動物(即「有頭類」)包含一系列的胚胎髮育和形態學上的創新,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個方面:1.胚胎早期神經崎的出現,它引發了成體中諸如背鰭、咽腔鰓骨等重要構造的形成;2.原始脊椎的出現為這一大類動物最終登陸、上天等一系列生態空 間的拓展奠定了基礎;3.頭部的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的出現引發了脊椎動物的形態學分異。我們新近發現的數百枚海口魚軟軀體構造標本,不僅進一步證實了原先報道的「之」字形肌節、背鰭、腹鰭、圍心腔、鰓區軟骨等構造,而且還首次揭示出其原始脊椎構造以及頭部視覺、嗅覺和可能的聽覺器官構造 (暗示它已有明確的腦分化)。這些特徵都顯示 , 海口魚己經由低等脊索動物無頭類跨入了高等脊索動物有頭類(或脊椎動物)的行列。然而有趣的是,海口魚卻還保留着其祖先的原始生殖性狀:即與具有「集中型」生殖腺體的所有現生脊椎動物不同它仍保留着無頭類的多對「重複型」生殖腺。海口魚這一混合性狀顯示, 與從魚類進化到非羊膜卵低等四足類、或從爬行類分別進化到鳥類和低等卵生哺乳類等脊椎動物常規演化特點一樣,海口魚生殖器官的演替也明顯滯後於其非生殖器官的進化。也 正是這一獨特的鑲嵌構造特徵,恰好證明海口魚代表着進化科學界期盼已久的由無頭類過渡到有頭類的關鍵環節。實際上,對現生和化石低等魚類進行分支譜系分析的結果也證實, 海口魚不僅是已知最古老的、而且也是最原始的有頭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