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风吹楠
海南风吹楠 |
中文学名:海南风吹楠 拉丁学名: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 界:植物界 |
海南风吹楠(学名: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是肉豆蔻科,风吹楠属乔木,高可达15米,小老枝棕褐色,叶坚纸质至近革质,易折碎,叶片长圆状卵圆形至长圆状宽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干时褐色,总状花序式圆锥花序,苞片卵状披针形,小花密集,几成团,圆球形,花具梗,花蕾圆球形,花被裂片厚革质,广卵形;果通常单生,黄色,椭圆形,果皮厚肉质;假种皮肉质,红色。5-8月开花,7-11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海南和广西南部。生于海400-450米的山谷、丘陵荫湿的密林中。
海南风吹楠树体生长快,木材结构粗糙,心材暗褐色,是胶合板等用材。树冠浓绿可作庭园绿化树种。种子可榨油。
目录
目录
形态特征
乔木,高9-15米,胸径20-30厘米;小枝密被锈色星状毛,老枝棕褐色,无毛,被稀疏的卵形皮孔,髓中空。 叶坚纸质至近革质,易折碎,长圆状卵圆形至长圆状宽披针形,长(12-)15-30厘米,宽5-9(-12)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幼叶背面密被锈色颗粒状星状柔毛,老时无毛或近无毛,干时褐色,通常密布泡状突起的小粒;侧脉12-16(-18)对,表面略显,背面起,第三次小脉近平行,几不明显。
雄花序腋生或从落叶腋部生出,总状花序式圆锥花序,长1.5-7厘米,幼时密被锈色星状柔毛,老时渐疏;苞片卵状披针形,密被锈色星状柔毛,成熟时脱落;小花密集,几成团,圆球形,长1-1.5毫米,几无梗;雄蕊聚合成球形,花药20枚;雌花序着生老枝落叶腋部,长3-5厘米,密被锈色星状柔毛,老时渐脱;花具梗,略与花等长;花蕾圆球形,长2.5-3毫米;花被裂片3-5,厚革质,广卵形;子房密被锈色星状柔毛,无柄。
果通常单生,黄色,椭圆形,长约4.5厘米,直径约2.5-3厘米;果柄长约1.5厘米,冠以宿存、不规则的花被片;果皮厚约4毫米,肉质;假种皮肉质,红色。花期5-8月,果期7-11月。
近种区别
该种J.Sinclair(nGard.Bull.Singap.28:75.1975)认为与H.kingii(Hook.f.)Warb.非常相似,但依据不够确切,未作充分肯定,归并入该种中是不恰当的。该种与H.kingii的区别点为小枝具明显的皮孔;叶较小,成长圆状宽披针形;雄花序的花密集,几成团,被锈色的星状绒毛;花药20枚;雌花裂片3-5;果通常单生,有宿存不规则的花被片等特征与该种有较大的区别。
产地环境
海南风吹楠分布于中国海南和广西南部。
海南风吹楠是热带沟谷雨林与季雨林树种。林下的土壤为淋溶石灰土或为砖红壤、赤红壤,有机质含量高。幼苗期耐荫蔽,状龄后需要充沛的阳光,在石灰岩季雨林中常居林冦上层,但下层亦常见幼苗、幼树。在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等地的低峰丛石山。海南风吹楠常与广西樗树、光榕、人面子、丛花厚壳桂、假肥牛树、金丝李等混生,海南风吹楠处林冠上层,为群落优势种。
繁殖方法
采种与种子处理:果熟期7-11月。果实由青绿变深褐色。果皮肉质变软,假种皮肉质红色时为果实完全成熟。上树采集果实,采回稍放2-3天,果实完全熟软后,洗净即可播种。出种率约20%。种子无休眠期,切忌堆沤和曝晒。宜随采随播。不宜久藏,一般贮藏15天。发芽率低50%左右。种子千粒重1500-1700克。
育苗:播种育苗,播种前先准备好细沙床,将种子密播在湿沙床内,用湿沙覆盖以不见种子为度,然后用遮光网搭盖荫棚遮光。每天淋水1-2次。约10-15天发芽,出土持续时间7-8天,发芽率85%-95%。小苗生长3-4对真叶时可以分床育苗,或移入容器袋培育。按常规方法管理,1年生苗高约20-40厘米,即可上山定植。
栽培技术
种植:造林地选择石灰
岩谷地或开阔度较小的大石山地坡下部,土壤为黑色或棕色石灰土,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造林前清除藤蔓、杂草。保留乔木及部分灌木,株行距2×2米,穴状整地,穴规格40×40×40厘米,3-5月,阴雨天气进行定植。袋苗造林。不必修剪枝叶,祼根苗造林,需修剪过长或受伤的主侧根和部分叶枝。定植时一定要踩实,回土稍高于地面5厘米。 抚育管理:定植2-3个月后抚育1次,主要是砍除杂草和藤蔓,以免影响幼树生长,以后每年松土、除草、施肥1-2次,直至幼林郁闭。
主要价值
海南风吹楠树体高大,树干通直。生长快,木材纹理直,结构粗糙,材质中等,心材暗褐色,为胶合板、床板、农具等用材。树冠浓绿,可作庭园绿化树种。种子可榨油,油的成分组以十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以豆落酸,月桂酸最多,是国防工业、高寒地区的工业的特殊材料。
保护级别
保护等级:Ⅲ级。 濒危原因:濒危种。分布区狭小,因雨林过度毁坏,数量极少,加之伐树收果,雄株多,雌株少,天然更新极差,濒临灭绝。 保护措施: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合理采收种子,并栽培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