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海南省博物館

海南省博物館,是海南省唯一的綜合類現代化博物館,位于海口市國興大道68號,省文化公園東部。博物館於2008年11月15日開館。物館工程占地面積60餘畝,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積約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陳列展廳、文物庫房、技術用房、服務設施、辦公用房。正在規劃設計的二期工程建設面積約7000平方米,將依託」華光礁I號"沉船的保護修復及沉船中出水的近萬件瓷器,重點展示與南海歷史、海上絲路、地緣政治和海洋生物礦產資源等方面有關的文物和標本。[1]

海南省博物館

目錄

視頻

海南省博物館全面開放 25000件文物綻放本土文化魅力

創意系列

海南博物館黎錦元素文創系列 | 海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主任張清心老師一年前為海南省博物館做的黎錦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目前在新館三樓還有展示,部分出售。黎族的織錦文化底蘊深厚,張清心老師在對其十幾年的了解和關注中一直嘗試將其融進生活用品的設計中。黎錦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被收入保護名錄,希望設計回歸生活,融進現代日常才是對其最好的保護,與時俱進,「活」在當下。

鎮館之寶

另類綜藝《國家寶藏》在央視熱播,豆瓣評分高達9.2分,中國大地上,9家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令人讚嘆。幾乎每件文物的出場,都能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

在海南各大博物館內,也珍藏着近幾十年的各種國家級文物。目前我省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有不可移動文物數量4274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2處,可移動文物數量109647件、傳統村落16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有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28項。

它們有的是來自國家文物局調撥至海南珍藏,價值連城;有的則與「南海海上絲綢之路」息息相關……它們,體現了海南自古與大陸板塊的緊密聯繫,以及黎苗族少數民族的生活智慧。[2]

青銅綯紋環形器

原收藏於:昌江博物館
戰國,外徑10.6厘米,孔徑6.2厘米,厚0.2厘米
「1995年,這件文物出土於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大仍村。出土時挖出一件陶罐,罐子裡有陶紋環形器一套,共9件。」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介紹,這幾件環形青銅器全部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村民手中徵集而來。當年昌江七差鄉燕窩嶺的村民在山坡上犁地時,陸續挖出了這幾件以前從未見過的環形金屬器物。到了1994年11月,國家文物局專家鑑定組到海南各地巡迴鑑定時,確認這種器物為戰國時期的青銅環形器,並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瓊黎風俗圖》冊

原收藏於:海南省博物館
「這本對於瓊島來說極具價值的手繪冊,原收藏於河南新鄉博物館。它的回家之路,走了10多年之久,期間歷經反覆,頗多曲折。」王輝山說,經歷了幾年的時間,文博專家3次赴豫,協商近10次,費了無數口舌,動用了國家文物局、兩省領導同志等關係之後,省博終於在日前通過有償調撥形式,得到了畫冊,也創下了省博有償徵集文物的花費之最。

「朱廬執刲」印

原收藏於:樂東文物局
西漢,邊長2.5厘米,高1.9厘米
王輝山告訴記者,「朱廬執刲」印的發現,有一個戲劇性強的故事。1984年,有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深入黎族村寨進行文物普查。工作人員來到潭培鄉,看到一些農民利用農閒在打牌。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印了一些紅印印。如果誰輸了,就用一枚印章在臉上蓋個印。工作人員感到好奇,拿過印章一看,眼睛一亮。這是一枚銀質方形印章,製作得非常精緻,印章上盤曲着一條蛇。工作人員連忙詢問印章的來歷,一位名叫劉清高的黎族農民說,這是他種橡膠樹的時候,在地下30厘米處挖出來的。附近只發現了這枚印章,沒有發現任何別的東西。

一年後,中國文物鑑定委員會來到海南,鑑定該印為國寶級文物,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是海南目前發現最早的一枚古代官印,也是迄今在祖國最南端出土的古代銀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