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油杉
海南油杉 |
海南油杉(學名:Keteleeria hainanensis Chun et Tsiang)是松科,油杉屬喬木,高可達30米,樹皮淡灰色至褐色,粗糙,小枝無毛,有裂紋;冬芽卵圓形。葉片條狀披針形或近條形,兩端漸窄,先端鈍,上面沿有氣孔線,下面色較淺,葉柄短,樹脂道邊生,形較大。雄球花簇生枝頂或葉腋,球果圓柱形,鱗背露出部分無毛,兩側邊緣較薄,微反曲;苞鱗中部較窄,上部近圓形,種子近三角狀橢圓形,種翅中下部較寬、上部漸窄,先端鈍,連同種子幾與種鱗等長。
分布於中國廣東海南島霸王嶺海拔約1000米的山區。
海南油杉木材紋理直,結構細,為建築、家具、船艙、面板等良材;樹形優雅美觀 ,可作庭園綠化樹種。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海南油杉
- 學名:Keteleeria hainanensis Chun & Tsiang
- 界:植物界
- 門:裸子植物門
- 綱:松杉綱
- 目:松杉目
- 科:松科
- 亞科:冷杉亞科
- 屬:油杉屬
- 種:海南油種
- 命名者及年代: Chun et Tsiang,1963
目錄
- 1 形態特徵
- 2 近種區別
- 3 生長環境
- 4 繁殖方法
- 5 主要價值
- 6 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30米,胸徑60-100厘米;樹皮淡灰色至褐色,粗糙,不規則縱裂;小枝無毛,一、二年生枝淡紅褐色,三、四年生枝呈灰褐色或灰色,有裂紋;冬芽卵圓形。葉基部扭轉列成不規則兩列,條狀披針形或近條形,兩端漸窄,先端鈍,通常微彎,稀較直,長5-8厘米,寬3-4毫米,上面沿中脈兩側各有4-8條氣孔線,下面色較淺,有2條氣孔帶,無白粉;幼樹及萌生枝的葉較長寬,長達14厘米,寬達9毫米,上面中脈兩側無氣孔線;葉柄短,柄端微膨大呈盤狀;橫切面上面至下面兩端有一層連續排列的皮下層細胞,兩端角部二至三層,下面中部一層,稀上面近中部有少數皮下層細胞,樹脂道邊生,形較大。雄球花5-8個簇生枝頂或葉腋,長約7毫米。
球果圓柱形,熟時種鱗張開後通常中上部或中部較寬,中下部漸窄,長14-18厘米,徑約7厘米;中部種鱗斜方形或斜方狀卵形,長約4厘米,寬2.5-3厘米,鱗背露出部分無毛,先端鈍或微凹,兩側邊緣較薄,微反曲;苞鱗長約為種鱗的一半,中部較窄,上部近圓形,中有長裂,窄三角形,長約2.5毫米,兩側微圓,常有細缺齒;種子近三角狀橢圓形,長14-16毫米,徑6-7毫米,種翅中下部較寬、約13-14毫米,上部漸窄,先端鈍,連同種子幾與種鱗等長。 海南油杉為陽性樹種,在林內天然更新不良,幼苗、幼樹不多見。1-2月開花,翌年冬季球果成熟。
近種區別
海南油杉與其他各種油杉的區別主要在於葉較寬長,兩端漸窄,通常微彎,樹脂道較大。大樹之葉長5-8厘米,寬3-4毫米,上面沿中脈兩側各有4-8條氣孔線;幼樹及萌生枝的葉長達14厘米,寬達9毫米,上面無氣孔線,亦為其區別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於中國廣東、海南島霸王嶺,海拔約1000米的山區。 海南島霸王嶺位於熱帶季風區,瀕臨南海;但處在海南西部背風面低平地方,氣候乾熱,而中山上較為涼濕。年平均溫約18℃,年降水量1797毫米,5-10月為濕季,11-4月為乾季,但地處霧線以上,相對濕度大,而常風較強。土壤為山地黃 壤,深厚,地表枯枝落葉層較厚。常與陸均松、樂東似單性木蘭和油丹、雅加松等混生。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方法參照油杉屬其它種類。
主要價值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 (EN)。
植物現狀:瀕危種,海南油杉為海南特有的珍稀樹種。分布區杉狹小,林木株數亦甚少,急需加強保護,大力育苗、造林,以免滅絕。
保護措施:應將海南油杉原產地劃為禁伐林或建立保護點,嚴禁砍伐。有關科研、生產單位應採種育苗,擴大栽培。[1]
參考文獻
- ↑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瀕危種-海南油杉,中國管科院紅豆杉中心, 1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