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海况是中国海洋地质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是用于记录汉语,进行书面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书写符号系统[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书法艺术[2]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

目录

名词解释

海况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在风力作用下,根据视野内海面状况、波峰的形状及其破裂程度和浪花泡沫出现的多少等,把海况共分为10级;二是海区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及其变动情况,包括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水团和大洋环流的分布状况等。

海况与海洋渔业生产、海上运输、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关系密切,对舰船安全航行、飞机巡逻侦察和舰载武器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

海况是由天气变化造成的。风与海面之间的表面摩擦使风速减慢,所产生的能就变为浪。浪在海上移动的总的方向,与引起浪的风的方向是一致的,当波浪起伏向前移动,每一粒水珠都沿圆形路线运动,水珠从表面下落时,圆圈缩小。在深水里,可感觉到波浪影响的深度大约等于波浪长度的一半。因此,当波长为20m时,浪可引起深达10米的漩涡。在浅水里,水面波浪的能量无法用这一方法吸收,结果就产生碎波。

波的性质和情况可以改变波的许多可测量的特性,如长度、高度、形状和速度等,波速等于波长除以周期,这一点是唯一不变的关系。

对海面上或海面下工作的人员来说,天气的最重要作用可能是它对海面的影响。除了潮汐和洋流外,所有海洋的活动都是风的作用的结果。风通过三个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海洋,即通过风速,风吹的时间,以及风吹过海面的距离(风区)。局部产生的扰动叫做海浪,它是不同于远距离产生的扰动(涌)。涌甚至可能是大洋对面的天气状况的产物。

横涌是由与残余涌相反方向来的新形成的涌所引起的。其结果会产生一种极不规则的运动,可使浅水作业变得复杂化。

风可使海面以洋流的方式运动。这种风驱动的表层流的方向与风的方向并不一样,而是与风向成45°角。在北半球,表层流的方向是在风向的右面成45°角,而在南半球则是在风向的左面成45°角。这种效应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叫做科里奥利效应。

风驱动洋流的强度,随着深度的不断增加而减小,而且流动的方向也逐渐越来越偏离风向。除在很浅的水里以外,表层流的流速大概相当于风速的百分之三。然而流速是按一定的比率减小的,这种比率是取决于整个水柱的稳定性,风连续吹的时间长短,风吹过的不间断的距离(风区),以及现时的波浪的大小。

海况一般以表格形式来表示的。这通常与蒲福风级表很相符合,蒲福风级表是试图把风速与外界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海况和蒲福风级表的区别是,海况具有在观察时可借助于实际的海洋情况的优点。蒲福风级表指的是充分呈现出的海上的海面风浪状态,在有风的条件下,这种状态可能需要用几个小时才能达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