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浮式防波堤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浮式防波堤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1]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2]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录

名词解释

由消波浮体及锚系设备组成的防波堤。消波浮体是由有一定吃水深度的箱体或浮排组成。箱体和浮排与一端固定在海底的锚链相连而漂浮在水面上。其消波原理是利用浮体阻止波浪传播或使波浪破碎,并在波浪作用下的上下浮动和前后摆动,干扰波浪的水质点运动,破坏波浪内部的水流结构,以达到消减波能的目的。浮式防波堤的优点是其修建不受地基和水深的影响; 修建迅速,拆迁容易,造价受水深影响较小等。其缺点是锚系设备复杂,可靠性差,在波浪作用一段时间后容易走锚,有时甚至锚链被拉断,箱体或浮排因相互碰撞而损坏。多用于局部水域的临时性防护,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浮式防波堤由浮体及锚系装置组成。浮体布置成一列,并用锚锭固定浮漂在海上。浮体的宽度不得小于波长的一半。优点是建造迅速,移动方便,可作水库、内河等临时性防波设施。缺点是锚系在海底的强度较小。

锚碇系统则用以固定消波浮体位置并承受波浪对浮体的作用力。为了防止浮涵相互碰撞,可将其布置为两排或若干排,每排的浮涵之间的间隙距离应略小于其长度,各排浮涵相互错位遮掩排列。箱涵要有一定的吃水淹没深度和宽度才能有效地消减波能。为了增加挡浪结构的淹没深度,可在浮涵底部设置挡浪板,构成形如伞状的消波浮体。它适用于水深大而波高较小、波陡较大的情况。它具有建造和施工简便、易于拆迁、消波浮体可适应水位较大幅度的变化、建造费用受水深影响很小等优点。可用于水库或用作临时性防浪设施。中国很早以前就曾利用排筏防止波浪对河堤岸坡的冲刷。1954年曾采用长达60余km的防浪木排保护武汉市的防洪大堤。近年来有采用尼龙袋贮水和用多层旧卡车轮胎构成柔性浮式防波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