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浮華止水(張慧心)

​​ 浮華止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浮華止水》中國當代作家張慧心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浮華止水

這些年見過不少古寺佛堂,有的香火繚繞、人潮湧動,有的木魚聲聲、佛經輕誦,卻從未見過如此安靜的一座寺廟。隱匿于山林間,一路走來只隱隱綽綽瞥見紅磚綠瓦。忽而峰迴路轉,才現真容。

略微褪色的紅磚,雜草叢生的籬牆,幾棵沖天的側柏,一支似燃未燃的香。斂衣而入,便可見一個石佛盤坐在蓮花台之上,拈花垂目,笑得慈悲。

我常常在想,什麼才是真正的靜。人都說靜謐無聲,無聲如置身於宇宙,日月盈仄,星辰輪轉。而此刻我卻道那不是靜謐,那是寂寥。

靜謐有聲,如月照清泉,如風過垂柳。如一切沉寂之後,耳畔唯余空靈鳥語婉轉于山林。那,才是真正的靜。

曾有一本書提起,最好的生活狀態不是隱居,而是身在浮華之世,心如止水之安。身處浮華之世我已深有體會,然而心如止水,卻到如今才明白。古人云大隱隱於市,想來也是因為能在車馬喧囂的塵世保持內心平靜,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罷。而我們這些凡俗的人,只能偷得浮生半日閒,尋處青山綠水,嘗嘗清淨的滋味了。

拾階而上,漸漸可以看到錯落有致的祠堂。似為了應合那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庭前春紅未老,桃木灼華。山雨未來風已至,吹得桃瓣飄灑,檐角的銅鈴也噙了一口寒煙,輕聲嗚咽。於是雲聚雨落,梁瓦輕敲。細密的敲打聲和着鳥雀的碎語,迴轉在堂前的青石板上。此時才有僧侶緩步而歸,避在檐下抖一抖微濕的袖口,回身點燃佛前的燭火,高唱一句阿彌陀佛。那聲音低沉悠長,和檐角銅鈴的嗚咽,一模一樣。

此刻,僧侶、雀鳥與石佛,同在一個屋檐下緘默着。

我曾仔細思考過為什麼有人信仰佛,終得一個淺薄的答案。佛也好,道也罷,世間一切信仰,或許都是人們內心的一片淨土。就像我在抬頭仰望佛像時,會生出崇敬之心來,卻無法真正的去信仰。並非因為我不信鬼神,而是我所以為的佛,不是別人所以為的佛,更不會的佛。那只是屬於我內心的一片淨土,與那高高聳立的佛像無關,也與這忙忙碌碌的眾生無關。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佛,自己的淨土。無名,無音,無狀。是以佛者,眾生相也。

待思緒飄回時,驟雨初歇。傾身一步迴廊再轉,便登上了寺廟最高的樓閣。目光越過蔥鬱的山林,那是阡陌縱橫的田地,再遠一點,是黛青色的群山。層層疊疊,綿延無際,從濃得墨綠到淡得鉛灰,和廣袤的天空接壤。我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想要走出大山去,遇到這樣壯闊的美景,總想走近了細細觀摩,然而走近了,也便走遠了。

夕陽最後的餘暉落在指尖,觸手可及的溫暖。那麼多人千里萬里朝拜祭獻,所求無非家人平安喜樂。而其實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心靈的朝聖者。在生活的瑣屑中穿越風霜雨雪的消磨,有人放棄,也有人抵達。自己與心靈的距離,便是咫尺天涯的距離,只要你想,終觸手可及。

可是俗世人終於還是要歸於俗世,結廬人境,我這偷來的半日清閒已是難得。生活還是會忙忙碌碌地走下去,然而內心平靜的種子卻早已種下,只等那一天,開花,結果。

檐下的石佛依舊拈着花,慣看枯榮事的他,眉目低垂,笑得慈悲。

[1]

作者簡介

張慧心,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