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浮休 - 詞語解釋

浮休 - 詞語解釋

來自網絡的圖片

浮休,典故名,典出《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人生於世間猶如在水面飄浮,死離人世就像疲勞後的休息。後以"浮休"謂人生短暫或世情無常。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浮休

拼音『』 fú xiū

解釋; 指人生短暫或世情無常

典出; 《莊子·外篇

基本信息

詞目:浮休

詳細釋義

典源 《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遁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惡者,德之失也。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譯文

所以說,恬淡、寂漠、虛空、無為,這是天地賴以均衡的基準,而且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所以說,聖人總是停留在這一境域裡,停留在這一境域也就平坦而無難了。安穩恬淡,那麼憂患不能進入內心,邪氣不能侵襲機體,因而他們的德行完整而內心世界不受虧損。所以說,聖人生於世間順應自然而運行,他們死離人世又像萬物一樣變化而去;平靜時跟陰氣一樣寧寂,運動時又跟陽氣一道波動。不做幸福的先導,也不為禍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後內有所應,有所逼迫而後有所行動,不得已而後興起。拋卻智巧與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規。因而沒有自然的災害,沒有外物的牽累,沒有旁人的非議,沒有鬼神的責難。他們生於世間猶如在水面飄浮,他們死離人世就像疲勞後的休息。他們不思考,也不謀劃。光亮但不刺眼,信實卻不期求。他們睡覺不做夢,他們醒來無憂患,他們心神純淨精粹,他們魂靈從不疲憊。虛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所以說,悲哀和歡樂乃是背離德行的邪妄,喜悅和憤怒乃是違反大道的罪過,喜好和憎惡乃是忘卻真性的過失。因此內心不憂不樂,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專一而沒有變化,是寂靜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外物相牴觸,是虛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事物相違逆,是精粹的最高境界。所以說,形體勞累而不休息那麼就會疲乏不堪,精力使用過度而不止歇那麼就會元氣勞損,元氣勞損就會精力枯竭。水的本性,不混雜就會清澈,不攪動就會平靜,閉塞不流動也就不會純清,這是自然本質的現象。所以說,純淨精粹而不混雜,靜寂持守而不改變,恬淡而又無為,運動則順應自然而行,這就是養神的啟發。

釋義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成玄英疏:"夫聖人動靜無心,死生一貫。故其生也,如浮漚之蹔起,變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勞休息,曾無繫戀也。"後以"浮休"謂人生短暫或世情無常。

用典示例

唐 白居易 《永崇里觀居》詩:"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

宋 司馬光 《又代孫檢討作》詩之一:"人為天地客,處世若浮休。"

明 田藝蘅 《春雨逸響》:"人固不可輕於生死而忽之;知其為寄歸浮休,則人亦不可重於生死而惑之。"[1]

參考文獻

  1. 彌綸,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