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浮丘丈人


浮丘丈人

浮丘广州一石,与海珠、海印合称“广州三石”。浮丘的得名,是因浮丘公的传说而来。相传浮丘公是南海人,在周灵王时,他陪同周太子晋入嵩山修炼。后来,浮丘公至罗浮得道,经常往来广州西门外。后人指其地叫“浮丘”。[1]

目录

简介

浮丘是广州一石,与海珠、海印合称“广州三石”。浮丘的得名,是因浮丘公的传说而来。相传浮丘公是南海人,在周灵王时,他陪同周太子晋入嵩山修炼。后来,浮丘公至罗浮得道,经常往来广州西门外。后人指其地叫“浮丘”,浮丘的山称之为“浮丘山”,浮丘的石称之为“浮丘石”。古时文人骚客常常在其地成立“浮丘社”,吟诗作对。据清范瑞昂《粤中见闻》记载:明万历年间,学士赵志皋以谪官至粤,在浮丘开浮丘社,与士大夫赋诗,并塑造浮丘丈人、葛稚川二仙人像,供人们祭祀。

相关典故

屈大均(1630-1696年),初名邵龙,字翁山。广东番禺茭塘人,出生于明清鼎革之际,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诗人、学者,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第一人。屈大均出生于南海县西场(即今之广州西场),少年时期居住在广州撒金巷(今广州积金巷),浮丘山就在撒金巷附近。古老繁华的撒金巷附近流传着很多传说。屈大均在《西园》一诗中有“少小撒金仙巷住,仙人精舍傍芙蓉”的描述;在《答伍炼师》诗中又写道:“予幼好吹笙,吹笙作凤鸣;浮丘垂玉手,相接上层城。”屈大均幼年所受民间传说的有益涵养,在他后来的反清斗争和诗词创作中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屈大均幼时聪明活泼,数就珊瑚井旁嬉戏为谣。他从小听歌谣、唱歌谣并创作歌谣。《浮丘谣》是他流传下来最早的诗歌作品,一共只有三句:浮丘叔、浮丘丈人同一目撒豆成金人不知肩上珊瑚担一束。

相传浮丘丈人和浮丘叔两人合共只有一只眼睛。平日里,两人互相搀扶,一起上山打柴,卖柴禾度日,日子过得很艰难。附近的居民很同情他们,经常送一些杂粮给他们。但他们哪里知道,浮丘丈人和浮丘叔是神仙,装扮成残疾人到人间察看善恶。他们得到人们善意的帮助后,便以法力报答那些救助过残疾人的人们。他们背上一袋黄豆,挑上一束禾草,来到这些善良人家的门前,向屋内撒一把黄豆,黄豆立即变成金子;又向屋内塞进一把禾草,禾草立即变成珊瑚。撒金巷的得名据说由此而来。 

长安君反心早决,假以伐赵为名,领十万大军在手,意在和樊於期里应外合,取孙儿而自代也。赵国闻知吾大秦铁骑将临,大惧,三遣使节入咸阳媾和。一旦秦赵言和,长安君再无名据十万大军自有。因此,赵国使节三度,皆于途中为长安君所杀。长安君迄今未反者,为王翦、桓齮所阻,胸无胜算,故而遥遥观望,不敢骤然发难,绝非天良发现,自惭戴罪也。”

昌平君帮腔道:“长安君垂涎王位已久,纵无谣言在先,长安君谋反必也。太后何疑哉!” 

华阳太后动情道:“夏太后在日,尔等兄弟曾发誓相扶相持,永不离弃。夏太后西去未远,言犹在耳,陛下却已欲取长安君性命,老妇誓死不能从。手足斩断,不可再续。骨肉相残,动祖宗之怨,招天下之笑。陛下三思。长安君纵千错万错,陛下为长兄,独不能慈怜而活之欤?”

华阳太后祭出感情攻势,嬴政自然不便接招。好在他帮手众多,落井下石之事,自有旁人代劳。昌平君接话道:“太后想来定然记得,长安君常欲追查先王死因。臣以为,先王英灵已逝,不宜多扰。其中纵有蹊跷,也不必再究。有些秘密,该当长久沉睡,不为生者触及。未知太后之意如何?” 

华阳太后闻言心中一沉。昌平君话里有话,隐含威胁。说起来,孝文王之死,她是脱不去干系的。那日,她和孝文王例行房事,孝文王本已酒醉,还硬要竭力索欢,是为双斧伐柴,不觉马上风而亡。华阳太后暗想,听昌平君的意思,明明是在暗指此事。这内宫秘辛,难道他已然知晓?一念及此,华阳太后不由默然。昌文君也站出来发言道:“长安君恃太后之宠,目无今王,妄生不臣之心。太后仁厚宽慈,疼爱幼孙,却不免为长安君所欺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