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浪淘沙·其七 劉禹錫

浪淘沙·其七
圖片來自大眾網

浪淘沙·其七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潮。首聯寫潮來之勢,由遠而近,以一個動詞「吼」字,突出濤聲逼近的感覺;頷聯寫潮勢達到頂點時的壯觀場面;頸聯由開頭的動境描寫轉入對潮去之後的靜態描寫;尾聯描寫潮去後留下的又一奇景,洶湧的波濤以另一種形態展示出它的氣概。

目錄

原文

劉禹錫〔唐代〕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譯文

八月的濤聲如萬馬奔騰驚天吼地而來,數丈高的浪頭沖向岸邊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間便退向江海匯合之處回歸大海,它所捲起的座座沙堆在陽光照耀下像潔白的雪堆。

賞析

  這是《浪淘沙》組詩的第七首,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潮。

  錢塘江,又稱為浙江。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錢塘潮。錢塘潮以每年的夏曆八月十八在海寧所見者為最壯觀。潮水湧來之時,潮頭壁立,波濤洶湧,有如萬馬奔騰,成為古往今來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此詩的首句「八月濤聲吼地來」,寫潮來之勢,由遠而近,以一個動詞「吼」字,突出濤聲逼近的感覺。第二句寫潮勢達到頂點時的壯觀場面。悍湍的潮頭,昂揚着數丈高的身軀,撞擊著兩岸的山崖。一、二兩句,以「吼地來」和「觸山回」相對照,描寫出潮漲潮退的全過程,語氣上的急轉,更襯托出潮勢的奔騰急遽。據《海寧縣誌·浙江潮略說》,錢塘江口有兩座山,其南曰龕,其北曰赭,並峙於江海匯合之處,即所謂海門。第三句以「須臾」承接第二句,由開頭的動境描寫轉入對潮去之後的靜態描寫。當潮水退出海門之後,呈現在詩人面前的是什麼呢?洶湧的波濤以另一種形態展示出他的氣概——波濤捲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寫潮水,實際上恰恰正緊扣起句「吼地來」,以潮去後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襯托出八月潮吼地而來、觸山打游的壯觀場面。全詩不事雕琢,流走飛動,而又緊湊洗鍊,顯示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才能。

簡析

  《浪淘沙·其七》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潮。首聯寫潮來之勢,由遠而近,以一個動詞「吼」字,突出濤聲逼近的感覺;頷聯寫潮勢達到頂點時的壯觀場面;頸聯由開頭的動境描寫轉入對潮去之後的靜態描寫;尾聯描寫潮去後留下的又一奇景,洶湧的波濤以另一種形態展示出它的氣概。全詩不事雕琢,流走飛動,而又緊湊洗鍊,頗具畫面感。

創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氣勢頓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才人被外放。劉禹錫從京官調到地方官之後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組詩當為劉禹錫後期之作,且非創於一時一地。據詩中所涉黃河、洛水、汴水、清淮、鸚鵡洲、濯錦江等,或為輾轉於夔州、和州、洛陽等地之作,後編為一組。有學者認為這組詩作於夔州後期,即長慶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貶所所作,此詩為其中之一。

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