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浣溪沙·欲問江梅瘦幾分 納蘭性德

浣溪沙·欲問江梅瘦幾分
圖片來自搜狐網

浣溪沙·欲問江梅瘦幾分詞的上片從江梅寫起,既是惜香,也是惜人,道出女子的愁緒和孤獨;下片開始描寫女子愁極無聊,索寞無緒的情態。結句用典,堪稱簡潔、平易而幽婉杳渺,方寸感傷油然而生。

目錄

原文

納蘭性德〔清代〕

欲問江梅瘦幾分,只看愁損翠羅裙。麝篝衾冷惜余熏

可耐暮寒長倚竹,便教春好不開門。枇杷花底校書人。

譯文

想問像江梅般清秀雅麗的她近來消瘦了幾分,只需要看她的翠羅裙寬鬆了多少。熏籠中的麝香已經燃燒殆盡,被子漸漸擋不住風寒,那一點餘溫最讓人憐惜不過。

無可奈何,她在寒冷的暮色中久久地倚靠着修竹,縱然是春光無限好,她也懶得開門走出去,只在枇杷花下,靜靜的寫詩填詞而已。

創作背景

  盧氏逝世後,友顧貞觀目睹納蘭的影只形單,從而帶來了江南才女沈宛。沈宛不遠萬里來見納蘭,二人一見如故,並盟誓次年聯姻。然而他們的金石之盟卻遭到了素來疼愛納蘭的明珠所阻,琴瑟相和不足半年,沈宛就悽然返回江南。而納蘭自是深陷入思念之中,江梅再度盛開時,納蘭便又想起宛妹,故作此詞。

賞析

  這首詞上片從江梅寫起,道出女子的愁緒和孤獨。下片開始描寫女子愁極無聊,索寞無緒的情態。結句用典,堪稱簡潔、平易而幽婉杳渺,方寸感傷油然而生。全詞語言表達含蓄婉轉,耐人尋味。

  上片從江梅寫起,大概是「花稍小而疏瘦有韻」的梅花總讓詞人不由想起他的那位宛妹。不然詞人就不會感慨江邊的梅樹瘦消幾分,只要看看她的腰肢如何清瘦便知曉。顯然, 「欲問」兩句用了互喻的手法,以梅喻人,又以人喻梅,看是梅瘦幾分,實際上是人比梅瘦。而人的瘦,不是因為發育不良,而是因為「愁」。

  為什麼愁,下一句交代得更加巧妙,「麝篝衾冷惜余熏」。「麝篝衾冷惜余熏」順暢的語序應該是「衾冷麝篝惜余熏」,轉而寫室內環境。麝香的熏籠在獨自燃燒,被子因無人擁蓋而變得寒冷,而那麝香燃後的餘熱總讓人心生憐惜。此處「惜」字既是寫薰香,也是寫女主人公追懷往事的心緒,既是惜香,也是惜人,寫出了在這美好的春光里愁極無聊,寂寞無緒。

  下片開始描寫女子愁極無聊,索寞無緒的情態。開頭兩句對仗,是浣溪沙這個詞牌的精華部分,容若這裡寫的是「可耐暮寒長倚竹,便教春好不開門」,這是描寫女主角的生活:天晚了,冷了,倚着竹子,就算春光好天氣也不把房門打開。而春光明媚也不開門則說明了至少兩種可能性:一是她心裡不痛快,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二是她心裡想着某個遙遠的情郎,因為得不到愛情的慰藉,便對撩動的春光也無動於衷了。

  這女子到底是什麼人,末句給出了答案:「枇杷花底校書人」,這人當指沈宛,站在枇杷樹下,無限悵惘。「枇杷」音同「琵琶」,而琵琶在古詩詞里是哀怨的象徵,不禁讓人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稱簡潔、平易而幽婉杳渺,婉轉曲折地將一種今古之悲輕輕道出,方寸感傷油然而生。

  詞的上下片的前二句都是折進的手法,婉轉含蓄地刻畫其形影情態。「欲問」、「只看」, 「可耐」、「便教」等連接之語起到了翻轉層進的作用。如此涉筆就更突出了形象的瘦損,愁情的深濃。語言表達含蓄婉轉,耐人尋味。

簡析

  詞的上片從江梅寫起,既是惜香,也是惜人,道出女子的愁緒和孤獨;下片開始描寫女子愁極無聊,索寞無緒的情態。結句用典,堪稱簡潔、平易而幽婉杳渺,方寸感傷油然而生。全詞語言表達含蓄婉轉,耐人尋味,婉轉曲折地將一種今古之悲輕輕道出,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