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

《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


作品名稱: 《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納蘭性德的妻子盧氏亡於康熙年間,納蘭因此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為了表達對亡妻的懷念與哀思,故作下此詞。[2]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鳳髻散亂,枯黃的秋草到處生長。

天上的月亮給人濕潤的感覺,好像哭過一般,冰冷沒有聲息。當年每逢七夕之夜,我們都在月下互訴着山盟海誓。而今,只剩我一個人伴着寒月哭泣。

原來相信仙人可以傳遞亡妻的信物,但後悔的是她的遺物都與她一同埋葬了。

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悵痛了,憑弔美好的曾經。

賞析

這是一首悼亡之作。詞中借唐明皇與楊貴妃之典故,將其對亡妻綿綿無盡的懷念與深邃哀思流暢地表達出來了。

首句「鳳髻拋殘秋草生」言妻子逝世。「鳳髻」指古代女子的一種髮型。唐宇文氏《妝檯記》載:「周文王於髻上加珠翠翹花,傅之鉛粉,其髻高名曰鳳髻。」「鳳髻拋殘」,是說愛妻已悽然逝去,掩埋入土,她的墳頭,秋草已生,不甚蕭瑟。「高梧濕月冷無聲」句描繪了一幅無限淒涼的月景。妻子去後,作者神思煢煢,而梧桐依舊,寒月皎皎,濕潤欲淚,四處陰冷,一片闃寂。臨此寞寞落落之景,作者不禁想起七夕時的深盟。據陳鴻《長恨歌傳》云:天寶十載,唐玄宗與楊玉環在驪山避暑,適逢七月七日之夕。玉環獨與玄宗「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當時七夕記深盟」句即用玄宗楊妃之事來自比,言自己和妻子也曾像李楊一般發出「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的旦旦信誓。

下片盡言悼亡之情。「信得」兩句亦用李楊典故以自指。據陳鴻《長恨歌傳》,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復歸長安,對楊貴妃思懷沉痛不已,遂命道士尋覓,後道士訪得玉環,玉環則「指碧衣取金鈿合,各析其半,授使者(指道士)。曰:『為謝太上皇,謹獻是物,尋舊好也。』」此處作者的意思是說,來相信道士可以傳遞亡妻的信物,但後悔的是她的遺物都與她一同埋葬了,因此就不能如玄宗一般,「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此言一出,即謂兩人之間已完全陰陽相隔,不能再幽情相傳,一腔心曲,再也無法共敘。於是只能「人間空唱雨淋鈴」。 「人間空唱雨淋鈴」,作者用此語,意謂亡妻已逝,滾滾紅塵,茫茫人間,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悵痛了。一句「人間空唱雨淋鈴」,悲惻淒絕,哀傷愴」,唱出了納蘭字字泣血的心聲,如寡婦夜哭,纏綿幽咽,不能終聽。

全詞婉麗淒清,沒有矯揉造作的成分,真摯深切令人讀罷不禁黯然神傷。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康震生動形象的描述納蘭性德的詩詞意境

納蘭性德文化之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