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淺記瀋陽(劉克慶)

淺記瀋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淺記瀋陽》中國當代作家劉克慶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淺記瀋陽

旅遊的人大多是走馬觀花地看看景致,在陌生的地方浮光掠影地感受一下新鮮,充其量看到的是表象,不會有太深刻的見識。我也是這樣,故把在瀋陽見到的想到的寫了下來,稱作淺記……

1

在瀋陽站下了火車,接站人就聯繫上了我們,很快就坐上小車向酒店駛去。車跑得不快,但也不堵。透過車窗,我們看到了古色古香的北陵公園大門,也看到了瀋陽城的街景。

在一個寬闊的立交橋下,有近20張桌子,約有100多人在安閒地打着撲克、搓着麻將,全然不顧身旁你來我往的車流。我想這時的氣溫30度左右應該有的吧,打撲克、搓麻將的人難道不熱?再者這個時段正是上班時間,這麼多閒人玩着,他們是退休人員還是未上班人員?如果將來各行各業都用上了機器人,是不是閒人會更多?

安頓好酒店房間,我和發祥兄帶着夫人決定到街上走走,步行到十字街口,發現有幾攤人在打撲克。只不過這些人在邊玩邊做廣告,只見有個人臂上掛着白牌紅字招牌,上面寫着:「干零活、水暖、電工、防水、通下水道」等。還有一伙人乾脆將隨身帶的招牌鋪在地上,不管不顧地在路邊打起撲克來。那塊地面上的招牌和隨身掛的招牌大同小異,只是多了「水鑽、雜活、地磚」等字樣。邊玩邊等活,屙屎逮虱,兩不耽擱。不用說,他們是鄉下來瀋陽城攬活的農民工。

2

瀋陽博物館的入口已經關上玻璃門,看來我們來晚了。出口保安攔着,能出不能進。在說明我們是外地遊客明天就要走的情況後,保安開恩打開出口欄杆,讓我們進去抓緊看一會,再有20多分鐘就要閉館了。我們一行四人急忙進入展廳,走馬觀花地瀏覽了一樓。還好,看到了清代皇太極宮內的雕花傢具,有雕龍雕鳳的獨板紅木長條幾,紅木炕桌,紅木古玩架,金鑲玉珍寶箱,凸雕屏風等等,雕刻工藝精美,器物精良。

在「戒得堂」內,陳列着紫檀浮雕山行圖,樓堂亭榭圖等等。另有凸雕的乾隆御筆四條屏書法,材質也為紅木。如此眾多的國寶級精細紅木雕,每件都價值不菲,而堂號卻稱「戒得堂」,真不知堂里「戒得」了什麼。

3

眨眼日落,歸寢尚早,便打聽瀋陽哪裡夜市熱鬧,有市民推薦北市場,於是一行人打的前往。

北市場果然人潮湧動,燈火輝煌。鋪天蓋地燈籠掛,夜空彩鳳盤旋飛,小吃店門庭若市,燒烤攤生意興隆。

戲台上鑼鼓傢伙咚鏘響,戲台下俊男靚女傻傻噍。啥蟲拱啥木頭,我和發祥兄都是書法愛好者,對戲台上的表演似乎興趣不大,便帶着夫人移步前行,在稍偏僻處發現了一家主題書房。

只見這家書房門口兩邊陳列着醒目的黑底白字甲骨文,向店內瞟去,廳堂闊大,約有兩百平方米,牆上掛有雕刻的甲骨文字、書寫的甲骨文字。如「羊、牛、馬、豬、犬、雞」等,象形象物,古樸高雅,奪人眼球。問店家可拍照否?准許後便舉起手機拍個不停。

二樓有閱讀區,上樓脫鞋,落座靜聲,捧書閱讀。讀者可端端正正坐凳閱,可半躺半靠側身閱,也可地板屈膝盤腿閱。赤腳走路無聲息,心沉在淵讀真經,好一個神仙境界。

文創交易區更是字的世界,甲骨文對聯、書籤;書法摺扇、團扇;書法小捲軸,書法紙燈籠,書法掛件應有盡有。喜吉祥的有多字組合成一字的「紫氣東來」,想發財的有「日進斗金」「招財進寶」。價格有20元,30元,60元不等。雖不算貴,但買者寥寥,遠沒有賣25元一串的大肉燒烤生意火爆。

4

次日早晨,旅行團來到瀋陽方城文化區。時間尚早,街上行人稀少,太陽好像沒睡醒似的,懶洋洋地升了起來。高大的城樓門三孔洞開,卻少見車流人流。

眾人大致在街區轉了一圈,卻發現了「劉老根大舞台」建在這裡。正樓四層,玉柱通天,黃瓦遮頂。樓上鑲鉗的文字也極具特色,一樓頂為「趕大集」「過大年」「唱大戲」九字,二樓頂乾脆來個「齊得龍一一戚得嚨咚鏘——齊東鏘」招客大字。樓頂紅底金字一匾額,上書「劉老根大舞台」,落款趙本山。還別說,字寫得還是像模像樣的。

舞台左邊有一牌坊建築,通身紅色,立柱頂托,下空上實。上下兩層鑲嵌着十二生肖彩色剪紙圖。牌坊頂上「劉老根」三個紅色立體大字,在蔚藍色的天空下分外奪目。

低頭看,劉老根大舞台的地坪磚上竟然鑲嵌着一塊黃銅地牌,上面鑄的文字是:

劉老根大舞台,始建於1908年,曾用名「慶豐茶園」「會仙大舞台」「奉天大舞台」等。現經翻修,面貌一新,乃沈城一大文化亮點,人稱不到大舞台,東北算白來,快樂二人轉,伴你樂開懷。公元2007年12月。

不得不說,東北以二人轉為母體,催生了眾多的演藝界明星,瀋陽城不光成就了當今一些知名的藝術家,還助推了小品藝術的發展和壯大。

街左的一幅巨型宣傳畫上赫然寫着「共和國長子」的幾個大字,上面列舉了瀋陽無數個第一。如「新中國第一爐鋼水」「第一台東方紅二八輪式拖拉機」「中國第一台數控鏜床」「中國第一架高空高速殲敵機」「中國第一台國產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新中國第一枚硬幣」「新中國第一枚國徽」,如此等等,列出了24項新中國第一。

應該說瀋陽城是座英雄的城市,是一座擔負着「共和國長子」重任的城市,更是新中國大廈堅實的奠基石……

5

以前只知道北京有故宮,後來才知道瀋陽也有故宮,只不過此故宮比北京故宮規模小得多。

走進瀋陽故宮,發現宮裡建築的主體色調和北京故宮相差無幾,都是紅牆黃瓦,飛檐斗拱,都是以金、藍、綠、紅顏色為基調,也都在崇政殿裡掛着「正大光明」四字金匾,殿內也都有龍柱、龍椅、龍屏風。

導遊講瀋陽故宮從草創到鼎盛,經歷了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期。

瀋陽故宮初創時較為簡陋,努爾哈赤起兵征戰,統一女真(滿族)各個部落,奠定了大清基業。後經皇太極開疆拓土,清朝實力逐漸壯大,但當年他們在瀋陽皇宮裡議事,無非是大土炕上坐滿了文臣武將而已。

直到乾隆皇帝在北京執政時返鄉祭祖,只覺得龍興之地的宮殿太寒酸了,才修建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

北京故宮始建於1406年,瀋陽故宮始建於1625年,僅建築時間就相差200多年。北京故宮占地72公頃,瀋陽故宮僅占地6公頃,其規模遠沒有可比性。北京故宮中軸線對稱布局,瀋陽故宮則分為東、中、西三路布局,具有滿族特色。

建築是外殼,內核應該是它的精神。

清朝的江山是在馬背上奪取的。當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其建立的八旗軍的的確確是真老虎,這八旗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而努爾哈赤是全軍的統帥,八旗的總旗主。他統領全局,調度兵馬,征戰四方,所向披靡,為大清帝國奠基了雄厚的基礎。

旅遊時看景、看物、看外貌僅僅是看熱鬧,看門道應該是它的內在關係。一個朝代的萌生,發展,興盛,衰落的過程,才是主要的東西,而外部形象,固態建築僅僅是那個朝代的印記而已。

6

大帥府是瀋陽的另一處歷史印記。

我一直認為今天是書寫,明天是前景,而昨天才是歷史。從歷史的角度看,人生的意義是物質,是精神,更是時空追溯後的結論。

大帥府的大帥指的是張作霖,少帥指的是張學良。大帥府的官方名字為「張氏帥府博物館」,再直接點乾脆就叫「張學良舊居」了。這座帥府既是官邸,又是私宅,始建於1914年,其建築風格多樣,有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等等,主要建築有大、小青樓,西院紅樓及趙四小姐樓等等。

「前政後寢」是帥府的建築格局。前樓行政區的會議室,會客廳,辦公室,辦公桌,檯燈,筆筒,硯台,電話機乃至蠟像做成的值班人員、警衛員等,如實地還原了大帥府當時的場景。

生活區裡的張學良、於鳳志乃至趙四小姐舊居的樓房,自然少不了會客廳,舞廳,餐廳,琴房,書房等。也少不了火炕,鏤空隔斷,床幔,窗簾,中式條幾、桌椅、板凳,當然還有西式沙發,西式皮座椅等。潔白的鋼琴,帶喇叭的唱機,無不彰顯出權貴家中的高雅奢華。

如前所述,這些經典建築以及內在的陳設都是外表,其內核是人。

想當年張作霖家境貧寒,賣過燒餅,當過貨郎,學過木匠、獸醫,後投身綠林為匪,慢慢由小匪變大匪,再由大匪被清政府招安為地方官員,然後替朝廷剿滅小匪,最後統一東北成了奉軍總司令,再然後又成了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成了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應該說張作霖憑着自己的膽略、謀略和軍事才能成為虎踞一方的東北王,他的人生是精彩的。

歷史人物應該用歷史的眼光去評判,張作霖作為封建軍閥,儘管他主政時在東北開礦山,修鐵路,修電站,設銀行,屯軍墾田,守護國土,創辦東北大學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他下令絞殺李大釗等20多位革命黨人卻是喪心病狂的。

大帥府前的張學良銅像更引人注目,只見他一身戎裝,手握腰帶,目視前方,一副英姿勃勃的形象。

帥府西院的紅樓建築群是張學良執政時修建的辦公場所,但未完工便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所以這個場所張學良一天也沒有使用過。他主政東北時也和其父一樣都在大青樓里。比如張學良處決奉系元老楊宇霆、黑龍江省省長常蔭槐的老虎廳都是在大青樓里。

張學良的一生,簡言之有三個看點:

一是其執政時宣布東北易幟,服從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這標誌着北洋政府的結束和南京國民政府對中國的統一。東北易幟後張學良變少帥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和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

第二個看點是他和楊虎城將軍共同發動了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促成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而他也被蔣氏父子軟禁了54年。

第三個看點是張學良因禍得福、年高壽長,竟活了101歲,而且還得到了趙四小姐的終生相伴,成就了一段美女愛英雄的佳話。

當然還有他在不知情的背景下資助毛澤東的兩個兒子去蘇聯生活,還有他幫助美國記者斯諾去延安採訪毛澤東等等事例,都得到了史學界的認可。

我以為瀋陽的大帥府如果沒有張氏父子的傳奇經歷,充其量不過是一處豪華建築

行讀瀋陽不足兩天時間,浮光掠影,步履匆匆。好在科技發達,余持手機拍了不少照片,也算是補充了兩眼看景之不足。歸來依據照片寫了《淺記瀋陽》,僅僅是淺記,也只能是淺記,君若想深層次的了解瀋陽,還需親自前往……[1]

作者簡介

劉克慶,字慎之,河南濟源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