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渡鎮
流渡鎮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鎮內風景秀麗,景觀別致,有清代抗糧首領鄭光耀古墓一座,解放前建造的古木橋6座,東門朝原始森林1000餘畝,楊柳溪溝古壁畫一處等,很有旅遊觀賞價值。
流渡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城東南56公里,東鄰中觀鎮、市坪鄉,南與謝壩鄉、綏陽縣大埡毗鄰,西靠土坪鎮,北與和溪鎮接壤。全鎮總面積176.76平方公里,耕地33480畝,山坡及可開發荒地面積22135畝,轄8個行政村,98個村民組,共9156戶,42177人,其中勞動力21643人,是國家武陵山區規劃建設的重要區域。
流渡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城東南58公里,東鄰中觀、市坪,南與謝壩、綏陽縣大埡毗鄰,西靠土坪,北與和溪接壤。全鎮最高海拔達到1400多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鎮中心海拔968米。2006年底,全鎮總面積176.76平方公里,耕地23480.1畝。
流渡鎮所轄8個行政村、98個村民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玉米、土豆、紅薯;經濟作物:油菜、辣椒、優質烤煙;畜牧產品:養豬,養牛,養羊;另外所轄區生態保護完美,野生動物豐富,到處野雞橫飛,出處白鷺集群,刺蝟,野豬等也隨處可見。流渡鎮資源豐富,一條清澈透底的河流橫穿境內6個村,總長達30多公里,沿河一代具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發展優勢。鎮內中藥材品種有1000多種,有大理石、氟石、粘土等礦藏10餘種,開發價值極大。流渡還有「茶葉之鄉」的美稱,現有林關茶場,規模2000餘畝,生產加工一體化,茶葉品質優良,遠銷省內外。[1]
目錄
地理環境
流渡地形多為山地,流渡河發源於與市坪鄉交界處的龍塘溝,那裡山清水秀,淙淙長流水,處處小瀑布,自然景觀美輪美奐,更為可觀的龍塘溝觀音壁畫和古人商道,美名山水如畫。流渡河呈東西走向,貫穿全境,境內流程38.3公里,水量1.75m3/s。支流有丁家溝、小寨河、楠木灣等七條,盤旋迂迴流入芙蓉江。全鎮多為岩溶地帶,喀斯特地形,溶洞較多,著名的有田壩、村台等地溶洞,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正(安)湄(潭)、流(渡)中(觀)公路為交通主幹線,各村和大多數組都通公路。年平均氣溫16.2℃,無霜期300天,年降雨量1052mm,年均日照時間1080小時。
流渡鎮境內山多礦產資源,有大理石、鋁土礦、氟石礦等,古城村尚有部分原始森林, 1994年全鎮有森林面積7036畝,2004年以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大規模的植樹,森林總面積大有增加,2006年森林總面積為87206.1畝,林場覆蓋率42.3%。1983年以來,先後創辦了3個林場,分別是:東門朝林場、孤家咀林場,山梨林場,總面積3316畝。古城村東門朝有原始森林,保護較好,林中樹種較多,林中心有一山塘,水清澈見底,塘中魚兒穿梭,再加上部分悠閒的自然景觀,在那裡垂釣獨享自然恩賜的那份清閒和清靜那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流渡鎮全景
植物品種繁多,喬木以松杉柏為主,松有馬尾松、華山松,主要分布在林關村境內。珍稀、古老、特色樹種也較多。最具特色的是境內杜仲樹木的栽種面積分布較廣,遍及全鎮8個村,數量達100餘萬株。在九十年代杜仲曾是農民的經濟來源。全鎮有古老珍稀保護樹木154棵,小寨壩有古老的銀杏,村台較大的桂花樹,最出名的是流渡村院子組境內的一棵鬱鬱蔥蔥的岩鱗,胸徑200厘米,冠幅450平方米,樹齡500餘年,生長茂盛,四季常青,極富頑強生命力,幾百年來,該組村民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拿着酒肉祭拜它。
鎮內礦藏分布在和平一帶的大理石和林關村爛壩組一帶的鋁土礦,另外新橋村、星光村、流渡村一帶的氟石礦在全縣也較有影響和開採價值。野生動物,獸類有山羊、野貓、狐狸、猟貓、松鼠、拱豬、野兔、刺蝟、野豬等。鳥類有老鷹、岩鷹、猴面鷹、野雞、竹雞、紅腹錦雞、喜鵲、八哥、野鴨、長頸鶴、白鶴、布穀、麻雀、畫眉、陽雀、燕、黃鶯、灰斑鳩、麻斑鳩、啄木鳥、秧雞、水丫雀等;山岔,大嘴烏鴉等已消失。爬行類有:烏梢蛇、菜花蛇、松花蛇、竹葉青、水蛇、五步蛇、壁虎等。昆蟲類有蜻蜓、蝴蝶等。水生動物有鰱魚、白魚、鯉魚、鯽魚、黃鱔、青魚、泥鰍、黃魚、白魚、甲魚(團魚)、水獺、鬍子鲶魚、螺、蝦等。
特產
石磨辣椒醬由正安縣香仡佬石磨辣椒醬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該公司坐落於流渡鎮街上,成立於2005年10月,占地1400平方米,有廠房1300多平方米,總投資150餘萬元,2006年投入生產,當年加工鮮辣椒60餘噸,產品按照綠色食品CB2715—81國家標準生產,原料以當地老品種為主,肥料以有機肥(農家肥)為主,原材料產品都是無公害綠色食品,為了保為了保持傳統的民族(仡佬)風味,仍採用石磨配置電子傳動系統加工,經過發酵後,以300g/瓶、24瓶/箱、6瓶/袋裝等形式無害保鮮防腐的包裝。當年投放廣東、浙江、重慶、上海、貴陽等市場,受到消費者的好評,其味感較現今市場上的產品更具有特色。
該公司現現今生產能力300噸,能解決60人就業。當前公司正在加緊研製與之配套的糟辣椒、泡椒兩產品,並在本鎮建立相關的生薑、大蒜、花椒、八角等調料基地。2007年可望實現辣椒醬、糟辣椒、泡辣椒三產品投入市場的工作目標,原材料基地建設得到加強,農民可獲利60萬元,實現利稅十萬元。
2006年,流渡街上居民王其干經多次試驗,研製生產洋芋粉絲,可謂流渡優質特產,深受廣大人民的青睞。現今停產,但為流渡的加工業開劈了一條路子。還有1997年重慶人趙雲聯辦的長富牛肉乾,質量與長富廠生產的完全一樣,產品投放市場,遠銷全國各地,受到顧客好評,年產量15—20噸,年創稅5萬元以上。後來因外出務工人員太多,肉牛基地尚未建立,原料短缺等原因,2000年3月停辦。
林關茶 茶葉加工,流渡林關茶場海拔高度1203米,東西寬3.5公里,南北長8公里,整個茶場期間有零星荒地夾雜,風景秀麗優美,該茶場是1991年冬由縣武裝部牽頭,流渡鎮武裝部具體實施開展的民兵茶場,1993年,投產茶園1500畝,產茶3.25萬斤,更名為林關茶場,經茶為主,1993年流渡鎮專派4名幹部駐進林關茶場進行管理投產,茶葉產量、產值不斷上漲,到1995年收入餘80餘萬元。當年交稅16.3萬元,利潤14萬元。
茶場實力增強,建起了職工宿舍樓,茶葉加工廠房、商店、職工娛樂場所,籃球場等。所產茶葉遠銷省外,經專家評定,質量優良,19年由於茶場體制的改革,流渡鎮把茶場承包給了個體,私人老闆經營管理。當地剩餘勞動力為茶場私人老闆管理茶場,幫助茶場的勞動,這樣,林關茶場為解決當地群眾就業,發展致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去處。
人口
1978年,流渡區轄謝壩、市坪兩鄉、和溪的米糧村以及現今的流渡鎮全部區域,地域廣闊,人口居住分散,面積較大。1992年建鎮時總人口33568人,人口密度為193人/平方公里,境內和平管理區人數最多,人口密度最大;林關管理區人口數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和平管理區為11663人,面積48.7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9人/平方公里,林關管理區3847人,面積為38.2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100人/平方公里。
2006年末統計總人口38623人,人口密度199人/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集鎮,平壩和公路沿線低海拔區域,聚姓聚族而居,人口密度大,村寨居住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0%左右,林關村、白花村等高山邊遠貧瘠的地方人口居住較為分散,人口數量相對較少,近些年來逐漸都往鎮公所駐地及主要公路幹線搬遷,或是外出務工遷移。
境內人口漢族比例占98.22%。由於婚姻關係促成部分少數民族等,人口交錯居住,分布全鎮,其服飾、居住、飲食、生活習俗方面都已漢化。境內少數民族主要有:仡佬族、苗族、土家族、哈尼族、壯族、布依族、侗族、黎族等。姓氏有119種,主要姓氏是鄭、王、李、楊、嚴、潘、陳等人口居多。
2006年末,全鎮人口中有小學文化以上15860人,其中初中文化6850人,高中文化以上2540人。
人口結構歷來是男多女少,解放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基本趨於平衡,但近幾年來人口性別比又有失衡,各年齡階段的人口比例中女性比例總是比男性少。2006年末男女性別比為100:154。
但有一特點的是在85周歲以上的活着的女性比男性多,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
流渡居民主要是農業人口,其農村勞動力為主體。2006年全鎮有農村男性勞動力3857人,女性勞動力3092人。
人的壽延普遍提高,2006年,境內90周歲以上活着的老年人有18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11人。
名跡
龍塘溝觀音閣建在半山的峭壁凹型石隙間,整個壁畫面積大約400餘平方米,距離溝面高約400米,是不知哪個年代久遠的宏大雕刻巨獻,現今只是殘缺不全的塑雕壁畫,但卻令人嘆為觀止。
觀音閣壁畫中最大的雕塑是觀音佛像,大約橫寬3米,體態形象逼真,很是莊嚴肅穆。觀音塑像周圍雕刻有各式各樣的石雕,上邊一條黃龍,張牙舞爪,雕刻細膩輝煌,龍耳長約16米,鱗甲遍豎,氣勢磅礴,整個一幅石壁畫的雕刻,人在下面仰望,一種久遠陰深的氣派讓人不寒而慄之感。觀音閣石壁畫的宏大氣勢和它久遠不可考究的歷史價值上很多遠方的遊人嘆為一絕妙奇。石壁畫上各形各態的石雕塑像同時體現在遠古時代流渡人民的智慧結晶和文化底蘊的豐富內涵量,如有機會光臨流渡的客人,不妨到龍塘溝一睹石壁畫為快。
龍塘溝的觀音閣巨壁石雕體現在它的「三絕」。一絕是雕藝精湛中的「險」,整個區域壁畫是依岩石而建,岩壁無一寸草木,距地約30米的高度,古人是怎樣精雕細琢呢,至今也是個險中的秘。二是古人建造的「奇」巨石壁畫上雕刻的各式造型和氣勢,形態至今無法用語言表達,只是觀者心中的一個秘和「奇。三是巨石雕刻物上用的顏色塗料,古人以石灰和壁塗製成紅、黃、紫、藍為搭配的顏色,年代這麼久遠,無人管理,經歷了多少歲月的風風雨雨,至今還是那麼的艷麗,卻是讓人深感這又是巨石壁畫的一絕。石壁畫中各種錯落有致,大小適當的擺布與合理自安排,也會自然的讓觀者深感一絕。此巨石壁畫不但讓觀者深飽眼福,還具有很多的傳聞趣事色彩。據市坪鄉刀塘村75歲高齡的吳靜太老人和65歲的吳承剛老人介紹:龍塘溝發水源地處為龍穴,前些年常有蛟龍的出沒,危害人畜,後來被觀音覺察後,便製作巨石鎮守於石壁之上,後來這一帶的人畜才得以安寧。
據介紹此處還有一傳聞,曾有一老人是市坪人名,叫吳碧太。老人在龍塘溝砍柴,其妻已在家中病床不起多年,一直不見好轉可自他在那兒砍柴的時候,他知不覺入睡,在夢中見觀音佛祖開他講,天已晚了,早點回家,你妻子已經在家起床為你煮好飯菜在等你呢!他猛然驚醒中深感有蹺蹊,便急匆匆的趕回家,果見其妻已病好起床煮好了飯菜,吳碧太老人深感觀音的靈驗,便在此巨石壁畫邊建了三層亭式樓閣,現年代已久遠,但仍可依稀見到破舊的遺址。
黃魚塘
據乾隆年間《正安州志》記載,漁塘河,已達數百年之久,故名思意有「黃魚」居於塘中,地處流渡河上游,五華里有一碧波深塘,其水清澈透底,游魚成群,塘的左邊有一石岩,綠樹成蔭,遮蔭蓋於塘面上,石岩上有一觀音樓閣,倒影塘中,與對面的九龍閣相映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風景畫,塘的右側一條細長小道連接公路(縣道:流渡到中觀)行人來往穿梭。熱天男女在塘中游泳洗澡、嬉戲,給兩岸人民帶來無窮的歡樂。傳說:數百年前,有一陰陽先生給一位鄭的官員看地,離此百餘米的茶堡龍穴落成,掘墓時,見一石板,便撬開石板,一對黃魚展翅飛騰,落於此塘中後形影無終,故此人們便改名叫此塘為黃魚塘。現還留有當時鄭姓的墳墓遺址。
黃魚塘上游200餘米處的九龍廟建於清道光年間,其形如「寶」、「堡」左依河畔,右靠稻田,四周有九座青山環繞,形如九條青龍,龍頭都向「寶」地伸展,象似搶吞此「寶」之勢,由此得名九龍廟,廟中有木雕的神佛像,每到祥慶之日,廟中熱鬧非凡,來往祈拜之人不斷,廟中鐘鼓聲齊鳴,煙火不斷,人們常說,由於有了九龍廟和黃魚塘的靈氣,兩岸人家千餘戶如同一家人,和睦共處,共建美好家園。
因此、黃魚塘兩岸人民也時常經九龍廟、黃魚塘的美麗和靈氣而自豪、驕傲。
羊頭山
流渡的小寨壩奇山環抱,向東遠眺,有犀牛、白虎兩山對峙,順東一線擺開,有形象逼真的金雞山、鳳凰山、羊頭山、豬頭山、各具特色。羊頭山是小寨壩的文峰,坐落於小寨壩中心,東靠犀牛山,南鄰豬頭山、金雞窩,西接象鼻子岩,北有夫子店。山頂有80多平方米的壩子,古時就有觀音閣,古廟建於明末清初(1668年),古樹參天,山頂有一道清純的泉水流出,善男信女香客來來往往,廟有前廳後亭,廳前有一大鼓,鼓響時山內能聽到響聲,閣前有口大鐵鐘,口徑約一米,十里外都能聽到清脆的撞鐘聲,廟門上有一幅對聯:「平地拔石自成山,山頭山羊頭,雲天慈航臨佛地,地靈地顯靈」。可惜,上世紀「文革」中全毀,幸運的是到二00五年初,小寨鄭氏族人耗資六仟多元,重修觀音閣,古歷六月十九日完工,並修好上山路道,又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仙女蜂與古廟
仙女蜂古廟位於流中公路同心段左側,其山獨特,從公路上望去,恰是隆起的乳蜂,相傳為仙女乳蜂而得名。在很早以前,有個為財主放牛割草的牧童,一日放牧到山下的河邊,拾得一件華麗衣衫,正在躊躇之際,但見一妙齡美女羞澀地來到面前,牧童會意地將衣衫拱手歸還了她。後來這姑娘常在山上與牧童幽會,幫他割草放牛,意篤情真。殊不知被財主發現,即欲霸占為妾,豈料這姑娘乃上天仙女,巧施錦囊妙計將財主誅滅,化為乳蜂屹立懸岩之頂,以示貞節。後來人們為紀念這仙女,在仙女蜂山頂修建觀音閣,分為上殿下殿,設仙女真身,供人們觀賞朝拜,可惜上世紀文革中被毀。現有古廟為1999年重修,幾乎相似。
歷史傳說
犀牛山漲洪
流渡村瓦桶壩犀牛山,山腳有一干洞,離桶壩河大約150米,洞外雜草叢生,平時只有很小的一股水流出。前些年,在乾旱天,不見一滴雨的時候,洞內境泛出水桶大的一股洪水流出,渾濁的洪水要持續流2——3小時後才消失。當地村民多次見狀,傳說是犀牛滾水,有兩位書生觀後,各寫下一副對聯,分別為:「犀牛伏聖水人傑地靈,駱駝駕奇蜂水秀山明」;「犀牛滾水水流流渡,雙龍吐霧霧入龍孔」。如今干洞泉眼如故,隨時可觀。
金雞窩傳奇
金雞窩位於小寨壩東南,對面有一寺廟,傳說寺廟內香火常年不斷,夜晚擊鼓擂鍾時,就驚動了金雞窩睡眠的雌雄雞不停蹄叫,使豬頭山和羊頭山的山神坐立不安,山神就揮動神鞭,對準寺廟使勁鞭打,整個寺廟轟隆一聲,全部倒踏。從此,寺廟消聲滅跡,只剩擂鐘的聲音,雌雄錦雞安穩修驗。萬沒想到來了一位德道仙人,慧眼一觀,雌雄金雞快已成精靈,怕危害四方百姓,便抽出仙劍,口中念念有詞,只聽嘩嘩兩聲,金雞雙頭落地,一道毒光,仙人駕雲而去。後來,人們為紀念仙人,在羊頭山頂立一寺廟,塑仙人尊身像,南來北往的遊客都要上羊頭山,古剎敬拜仙人。從此,小寨壩與周圍村寨都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後人給金雞修精的方取名「金雞窩」。
金雞窩俗呼地名「墳嶺崗」,自鄭紹昆、鄭紹菕與其母楊氏三人同穴插作艮山坤向為塋後,墳後金雞叫,墳前豬嘴翹,四寶殿轉圈,地脈龍抬頭,古銀杏開花,吹嘯又鼓樂,怪事多端,鬧得沸沸揚揚,驚動上方,怕出「反王」,就組織挖龍脈,白天挖個小口,晚上又長攏,千軍萬馬長年累月勞而無功,只好告知天師,派員夜查究竟,卻聽地下有人說話「不怕千挖萬挖,只怕銅釘鐵插」。由此破解挖不斷龍脈,就銅鐵打樁,深插龍頸。其實龍脈深埋,直貫「墳嶺崗」。只是被挖的山口不再長攏,如今為一大田。從此一切正常,平安生活,繁榮富強。
跳岩訂婚
從和平到流渡要經過一地勢險要之地,名叫舉子岩。解放前,此地只有一羊腸小道,由於道路狹窄,不管是人、畜凡從此地掉下去的,從來無一生還。但人們對此地卻沒有恐懼,憎惡,有的卻是更多的懷念、感慨。相傳,在明末清初時期,有位秀才叫楊文進,此人從小聰明可愛,讀書成績優異,深得老師的喜愛。不到15歲的楊文進就取得了秀才資格,但他卻絲毫不曾驕傲,而是更加苦讀詩書,想博取功名。文進由於個性待人誠懇,對人禮貌,又加之他文采飛揚。因此,招來了不少年青女子的傾慕,楊家的門坎都被說媒的人踩爛了,但楊文進卻不理不睬,把心思和精力全放在學習上。
楊文進17歲那年,有一天他拿着書,口中朗朗有詞,信步走到屋後小山上,邊走邊讀書,不料被腳下石頭摔倒,旁邊樹林裡傳來一聲輕笑,楊文進抬頭一看,見一身着白衣,背着背篼的美麗姑娘正在含笑,注視着他。楊文進的臉騰地一下紅了。此女子名叫李之翠,她父親是當有地有名的算命先生,學識過人。在她父親的影響下,李之翠也讀過幾年讀書,但由於父親算命得罪當地一位土霸,不幸被活活打死。從此,李之翠家便陷入了困境,李之翠也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但她對有學識之人和讀書十分想念和嚮往,更是對楊文進這樣有士之人傾心愛慕。李之翠雖家境貧寒,但人去長得貌若天仙,楊文進自那次在林中與她相識後,發現她不僅長得漂亮,而且學識見解都有獨到之處,更是增添了楊文進對她的愛慕之心,倆人便偷偷相愛了,並協訂了終身。
不久,楊文進與李之翠相愛的事被傳開了,楊文進父親身聞此事後,堅決反對,並強迫楊文進與當地一富豪家的女兒訂了婚事。楊文進為此便整日閉門不出,精神委靡,常在夢中驚醒,口中念着李之翠的名字。事隔兩年,楊文進19歲,省府招考舉人,楊文進參加了考試,可是,他父母怕楊文進考取功名後與李之翠背着他們遠走高飛。就在楊文進考試回來的第二天就安排他與富豪的女兒婚事,強迫舉行婚禮。李之翠得知此事,覺得自己與楊文進成為夫妻已經無望,哭得死去活來,不顧家人的勸阻,便縱身跳於舉子岩下身亡。楊文進知道李之翠跳崖身亡之後,更是悲痛欲絕,在痛哭聲中喊着李之翠的名字,跟隨着縱身跳下山崖。
兩個月後,楊文進中舉的消息傳來了,當地人們都為此而深感惋惜、悲痛。為紀念這美麗而傷感的故事,人們把楊文進與李之翠跳崖的地方取名為舉子岩。
巨石手印三塊石
張果老,是人們所敬仰的八洞神仙之一,與呂洞賓、韓湘子、藍菜和、曹國舅、鐵拐李等齊名,至於張果老何許人也,生活於何年代、何時修道成仙,無法佐證,人們為什麼尊他為神仙無法考究,現將有關巨石手印張果老的傳說獻給讀者,供茶餘飯後聊聊。傳說一,流渡和平三角塘(芙蓉江支流)下游段經常遭受水災,老百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是由於三角塘內有水妖,興風作浪,作怪所致。於是便天天焚香,稟報天庭,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後,便召集各路神仙商議,讓何人來到凡間治理水妖,各路神仙議論紛紛,無計可施,張果老有事耽誤,就沒有按時到天宮議事,玉帝一怒之下,便派他到人間收拾水妖。一是對他進行懲罰;二是對他修道仙法的考驗,於是張果老接旨,隻身一人,心中帶有怨氣,沒來得及武裝,就駕着祥雲,沿天樓山到凡間。由於路徑不熟,只好手半遮着眼,察看水妖藏身何處。當行至大梯岩時,不小心登雲靴(俗稱草鞋)掛着大梯岩,靴被掛壞,岩被掛松,至今大梯岩經常發生泥石流(垮岩)。於是便在三塊石停下祥雲,重造登雲靴(打草鞋),由於用力過猛,打草鞋的繩子被拉斷,跌了個仰八叉,反手一按,便按在巨石上,留下了深深的手印痕跡,這就是巨石手印三塊石,如今手印的小地名亦用張果老名字命名,雙腿一伸,蹬成了2個洞,一個老木洞,一個哨空洞。屁股坐成了一塊約五畝大的田,至今只要你沿湄汶公路經過三塊石,便可看張果老的腳印、手印,以及腳蹬的2個洞。三角塘的水妖一見張果老神通如此廣大,便逃之夭夭,三角塘下游的百姓從此安居樂業,福及毗鄰。
流渡風光
傳說二:張果老為人誠懇,憨厚、老實,家庭比較貧窮,但他樂善好施,靠一雙勤勞的雙手打草鞋賣整個家庭,家有老母,多病的妻子及年幼的子女,偶爾賣得多餘的便買成糧食救濟他人,他打的草鞋耐磨,穿起舒適,且價格便宜,人們都買他的草鞋。由於做工精細,一天賣來只能維持一天,只要哪一天不打草鞋,家裡便無着落,至今都流傳着他的一句話,「一雙草鞋一碗米,不打草鞋餓死你」。一日他拿着木馬(打草鞋的工具)打草鞋,由於用力過猛,繩子被拉斷,失去重心,便反手按在一塊巨石上,形成手印,雙腳蹬成一個洞,一個老木洞,一個哨口洞,屁股坐的大田還養活了幾十口人,人們為了感激他,便把巨石手印的地方取名為「張果老」,也是對他的懷念,這也有可能是他修道成仙的要件之一。如今,人們只要進入三塊石,都要去看他的手印、足跡,且哪家有小孩染上夜哭症,都要去他的手印前焚香、燒紙、祭拜,尋求他的保護,手印前四季香煙不斷。
相關視頻
正安縣流渡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