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垤乡
洼垤乡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城东南部,地处小河底与元江汇合处的罗马山一带,经度102°、纬度23°,地形平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东与石屏县的牛街镇、帽合乡隔河相望,西南部隔元江与澧江街道和红河县的[[浪堤镇]为邻,北与龙潭乡相连,总面积为329平方公里,洼垤乡因驻洼垤而得名,“洼垤”,以人得名,姓白名挖垤,生于明末,卒于清顺治年间,始任“粮名码头”(粮站)故名。洼垤是中共元江县委会旧址,是玉溪市文物保护单位。[1]
中文名称:洼垤乡
别 名:洼垤
行政区类别:乡
所属地区: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
电话区号:0877
邮政区码:653306
地理位置:元江县东南部
面 积:329平方公里
人 口:7660人(2017年)
车牌代码:云F
目录
地理环境
洼垤乡位于元江县东南部,总土地面积32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0292亩,复种指数144%,最高海拔2007米,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雨量980毫米,主产:烤烟、玉米、稻谷。乡政府所在地洼垤村距县城58公里。
洼垤乡辖7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洼垤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412.9万元,财政收入382万元,人民人均纯收入2877.09元,境内群山起伏,地势西北部稍高,逐渐向西倾斜,三面被元江(江)和小河底河环绕,一面紧靠祭魂山东南麓,最高海拔2260米(么佐山),最低海拔320米(小河底岔河)。平均海拔1380米,农田分布在850米至1500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一月份平均气温10.5摄氏度,七月份平均气温22.3摄氏度,霜区多在12月至2月,平均40天左右。全乡常住人口7660人(2017年)。洼垤乡组建了治安、武装部、民兵等组织。辖区耕地面积为25501.8亩,全乡有水源的水库坡垤和瓦窑冲等5座,库容量为50万方左右,水利资源有小河底河,河床陡急、落差大,有40公里的河段经乡流过,已建成小河底一级电站、二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4×1000千瓦,2×2000千瓦。气温和海拔高程都比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出产稻谷、包谷、红薯、高粱、烤烟等农作物。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为种植烤烟、甘蔗和包谷等,还有农业加工的火腿、毛烟、高粱酒等。
农村经济
2007年实现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412.9万元,其中:种植业深入2659.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0.3%;畜牧业收入81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8.5%;渔业深入8.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2%;林业深入36.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8%;外出劳务收入179.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7.09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2万元。
全乡经济发展状况良好,2007年烤烟生产总产量138.66万公斤,收入12316.59万元,甘蔗总产量8105吨,收入133.2万元,全乡粮食总产量400.14万公斤,其中小春产量34.3万公斤,大春产量365.84万公斤。农民生产工具使用主要是微型拖拉机、农用汽车、传统的木犁、锄头、镰刀等,农民住房大部分仍然住土掌房,部份已住钢混结构房,生产条件较优越,运送化肥、粮食可用汽车、拖拉机,人背马驮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农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大部份家庭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手机、摩托车、洗衣机等高、中档家具。不愁吃、不愁穿,过上了幸福、祥和的生活。
历史文化
洼垤乡历史悠久,古建筑有武庙、家庙、文庙,武庙修复后作为宗教老年人活动场所,家庙修复后作为洼垤村老年协会、妇女之家、青年之家等活动场所,文庙1853年开始作为私立初小班、高小班,解放后,1949年12月归人民政府管理,由私立学校变为公办学校,至今已变为崭新的钢混结构校舍,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这里出来的学生考入清华大学1人,研究生1人,中央民族学院2人,北京师范大学1人,多名考入一般院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文化的劳动者,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有一批合格的学生,现用的洼垤村委会原是洼垤大恶霸杨华麟剥削劳动人民建盖的一幢三楼一顶瓦木结构古建筑豪宅,解放后归人民政府管理,是中共元江县委会旧址,是玉溪市文物保护单位,元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洼垤区政府、革命委员会、人民公社、洼垤乡人民政府均设在这里,领导全乡各族人民大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91年归洼垤村委会,由于古建筑造工精致,各级领导到洼垤指导工作、来往客人都非去参观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