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洪亮吉[1](1746年-1809年),清代經學家、文學家。字君直,亦字華鋒稚存,號北江,別號又蘌天山戍客,晚號更生居士江蘇常州府陽湖縣(今常州)人。籍貫安徽歙縣。乾隆五十五年科舉榜眼,授編修。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詔以「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釋還。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駢體,與孔廣森並肩,學術長於輿地。洪亮吉論人口增長過速之害,實為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

洪亮吉
文學家
洪亮吉
朝代 清朝
亮吉
君直
北江,晚號更生居士
出生 1746年
陽湖(今江蘇常州
逝世 1809年(62-63歲)
卷施閣詩文集
附鮚軒詩集
更生齋詩文集
北江詩話及春秋左傳詁

目錄

人物生平[2]

先世祖籍安徽歙縣洪坑,三十七世洪璟曾任山西大同知府,其子洪公採為洪亮吉的祖父,入贅於常州趙氏,娶康熙四十八年狀元趙熊詔之女為妻,從此定居常州。洪亮吉生於1746年九月三日(10月17日),卒於1809年五月十二日(6月24日)。自幼喪父,刻苦讀書,以詞章考據聞名,尤其擅長輿地。與同里黃景仁、孫星衍友善,並得袁枚、蔣士銓的賞識。多年屢試不中,先後充安徽學政朱筠、陝西巡撫畢沅等幕府。乾隆五十五年(1790)44歲時終於以一甲第二名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編纂官。乾隆五十七年(1792)擔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後督貴州學政,任內為貴州各府書院購置經、史、《通典》、《文選》等方面圖書,提高了貴州學術水平。嘉慶元年(1795)回京供職,入直上書房,教授皇曾孫奕純讀書。嘉慶三年(1798),以征邪教疏為題考試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陳內外弊政數千言,為時所忌,以弟喪辭職回鄉。嘉慶四年(1799)為大學士朱圭起用,參與編修《高宗實錄》。同年,上書《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觸怒嘉慶,下獄並定死罪。後改為流放伊犁。百日之後,即被釋放回籍。從此家居撰述至終。洪亮吉坐姿像。

文學成就

洪亮吉精於史地和聲韻、訓詁之學,善寫詩及駢體文。洪亮吉的《北江詩話》,論詩強調「性情」、「氣格」,認為詩要「另具手眼,自寫性情」,讚賞杜牧的詩文能於韓、柳、元、白四家之外「別成一家」的獨創精神;批評沈德潛詩學古人「全師其貌,而先已遺神」(《北江詩話》卷四);非議翁方綱詩「如博士解經,苦無心得」(同前卷一)。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評論古代及當時詩人,亦多精到語。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吳、 越、 楚、黔、秦、晉、齊、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詩特多,有不少佳構。謫戍伊犁期間寫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頭台雪益甚》、《伊犁記事詩四十二首》等,寫塞外風光,尤具特色。詩筆於質直明暢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駢體文高古遒邁,「每一篇出,世爭傳之」(袁枚《卷施閣文乙集序》),如《出關與畢侍郎箋》、《游天台山記》、《戒子書》等都較著名。時人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曾評點當代詩壇108家,並以梁山泊好漢相擬,將洪亮吉比作「花和尚魯智深」:「好個莽和尚,忽現菩薩相。六十二斤鐵禪杖。」洪亮吉著有《卷施閣詩文集》、《附鮚軒詩集》、《更生齋詩文集》、《漢魏音》、《北江詩話》及《春秋左傳詁》。

流放創作

洪亮吉這位著名的清代學者1799年因上書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辭激烈,不避鋒芒,刺到了嘉慶皇帝的痛處;「人才至今日消磨殆盡矣。數十年來,以模稜為曉事,以軟弱為良圖,以鑽營為進取之階,以苟且為服官之計,由所遭者,無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缽相承牢結而不可解……士大夫漸不顧廉恥,……」。為此言語,差點丟了腦袋。幸「恩旨從寬,免死,改發伊犁,交將軍保寧嚴加管束。」

這對洪亮吉無異是一次重大的打擊。可洪亮吉卻能坦然處之,一笑置之。「半生縱蹤未曾閒,五嶽游完鬢乍斑。卻出長城萬餘里,東西南北盡天山。」《出關作》他一路歌風嶺雪,覓史尋蹤,贊西域山水之奇麗,記邊塞風情之異觀。觀察之深,描繪之細,確有輿地學者之眼光,又有詩人才子之文采。也許,他當初寫這些詩時並未曾想到傳世,然而,卻給後人了解西陲風物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

對於流放犯,詩是雙刃利劍。洪亮吉曾特意提到:(流放伊犁途中)至保定,甫知有廷寄與伊犁將軍,有「不許作詩,不許飲酒」之諭。是以自國門及嘉峪關,凡四匝日,不敢涉筆。及出關後,獨行千里,不見一人,徑天山,涉瀚海,聞見恢奇,為平生所未有,遂偶一舉筆,然要皆描摹山水,絕不敢及餘事也。

看來嘉慶帝相當了解這個才子。「不許作詩,不許飲酒」出自皇帝之口,真是意味深長。而創設伊犁流放地的乾隆帝早在20年前就責令伊犁將軍,對遣犯嚴加管束,「倘贍恂情面,任其置產娶妻,則伊等反得晏然安處,與無罪何異?至其遣發日久,不得歸籍,

或妄作詩詞,編選誹言,或不安本分生事,及潛行逃走者,一面奏聞,一面正法,不得稍事姑容!

次年二月,洪亮吉越過千山萬水,抵達流放都會惠遠。

惠遠,所居之房是有名的鬼屋。前居屋主在「環碧軒」遇鬼,又加上貶謫丟官後心情不舒,終死在自己的失落中。而洪亮吉在此居住百日,卻從未見鬼,實乃超脫於世,不為個人之失落而惱也。他寄情山水,賞花觀魚,飲酒做詩,將伊犁所見所聞詳錄於日記詩文中,這決不是一時遊戲之作,而是繼續他一生所從事的著述之業,以傳世人。

他寫伊犁山水:「看山不厭馬蹄遙,笠影都從雲外飄。一道驚流直如箭,東西二十七飛橋。」

他吟伊犁風雨:「畢竟誰驅澗底龍,高低行雨忽無蹤。危崖飛起千年石,壓到南山合抱松。」

他詠伊犁街巷:「日日沖泥掃落苔,一條春巷八門開。外台自有蕭閒法,攜具方家說餅來。」

他贊伊犁花果:「古廟東西辟廣場,雪消齊露粉紅牆。風光穀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

洪亮吉歌詠過的天山風光

縱觀洪亮吉的伊犁雜詩,決不僅僅是應酬抒懷之作,而是有意識地用詩的形式記下伊犁的山光水色、風土民情。這是跟他後來追述伊犁百日行的《天山客話》一脈相承的。他的《伊犁日記》對他來伊途中所見之物作了詳細的記載,而《天山客話》則詳細記載了伊犁的山川、物產、風貌等。這些都為後來研究西北地區的史地學者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新疆圖志》就引用了他的不少條述。後世史地學者對洪亮吉評價甚高。

洪亮吉戍伊百日之後,即被「皇恩大赦」。當他離開惠遠城時,「下馬步出城,百步屢駐腳。「長刀短後衣,未忍即拋卻。」他為失落而來,卻滿載西域奇珍而歸,在自己生命價值的天平上加了一個重重的砝碼。

作品欣賞[3]

【過水西渡】

已作如塵似夢看,殘春曾此一停鞍。 能迎三十年前客,只有參天竹萬竿。

【伊犁記事詩】

芒種才過雪不霽, 伊犁河外草初肥。 生駒步步行難穩, 恐有蛇從鼻觀飛。

【五鼓自伍浦渡湖至東山】

到來青歷歷,七十二峰巔。駭浪魚先拜,驚雷鳥已顛。

水聲搖短夢,風色眯長年。昨夜前山雨,茫茫笠澤煙。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