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帶古鎮
洛帶古鎮
古鎮歷史
洛帶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後因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玉帶落入鎮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明朝時改隸簡州(今簡陽),清朝時曾更名為"甑子場"。1950年,簡陽成立第八區,區人民政府駐洛帶江西會館。1955年,洛帶區為簡陽第十四區,轄10個鄉。1976年,洛帶區所轄的十個公社劃歸龍泉,同時撤區建鎮至今。
古鎮概況
洛帶古鎮地處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是成都「東山五場」之一,是四川省打造「兩湖一山」旅遊區的重點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首批重點小城鎮、成都市重點保護鎮、成都文化旅遊發展優先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作為世界客屬第二十屆懇親大會的核心分會場之一,洛帶被世人稱之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天下客家」的定位也得以確立。洛帶古鎮文化底蘊非常厚重,鎮內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 格局,空間變化豐富;街道兩邊商鋪林立,屬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可以說,洛帶古鎮就是一部濃縮了的客家移民史,極具歷史、建築、文化、科學價值。2017年10月,洛帶古鎮入選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
鎮名由來
一說從前,洛帶鎮叫甑子場。場內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為東海龍王口中所吐,味極甘甜,泡茶茶香,洗臉美顏。井裡有東海鯉魚,肉味鮮美,食之可益壽延年。蜀太子阿斗聞之,擇一黃道吉日,率眾太監來到甑子場八角井旁。但見一條條金色鯉魚穿石洞於水井和池塘間游進游出, 煞是可愛。眾太監脫靴挽褲,下得池來,撲騰半日,終無斬獲,急煞阿斗。卻聞身後一聲「好」,一條尺長大魚隨一白髮老者釣竿甩動,劃一弧線,飛出井來。阿鬥眼紅,老翁卻不賣。太監強搶,阿斗得魚。魚落阿斗手中而不甘,奮力擺尾,阿斗連人帶魚跌入池塘。魚兒穿石洞進八角井,溜哉。阿鬥氣極,和衣跳入井中。那魚卻鑽進海眼,回東海去也。阿斗被眾太監拖起,忙亂中腰帶卻掉入井底。回頭欲找老翁算帳,已無人影,老翁坐釣處僅餘一白綢帕,上書一詩: 不思創業苦,孺子太荒唐。帶落八角井,帝運終不昌。 阿斗臉鐵青,團綢帕擲井中,堵住了海眼,井水從此變渾變苦。後人遂改甑子場名為「落帶鎮」,後演變為 「洛帶鎮」。
二說為鎮旁有一「洛水」環繞,形如玉帶,故名「洛帶」。
三說為場鎮老街蜿延一公里,狀如玉帶自天飄落,故名「落帶」,後演變為「洛帶」。
旅遊資源
四大會館
鎮內尤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大會館(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和客家博物館、客家公園最為出名,是我國古代建築「大觀園」中的一支奇葩,總面積達20000餘平方米。洛帶會館是一部濃縮了的客家移民史,客家會館的建築風格屬典型明清建築風格,各殿內圓木撐弓鏤雕戲劇場面,明間闌額彩繪,卷棚天花中棚和屋脊等,均雕刻了各式龍鳳花鳥戲劇人物,造型逼真,精工細雕,十分考究,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風火牆以磚砌,呈半圓形巨壁,高底參差,延綿起伏,猶如兩條青龍騰空欲飛。洛帶會館極具歷史、建築、文化、科學價值。 廣東會館 現存於洛帶鎮上街的"廣東會館"(原名"南華宮"),乃是四川客家建築中的傑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鎮" 的首要標誌。該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6年),總占地面積為3044.75平方米。它是目前四川境內保存最好和面積最大的一處客家會館。1981年 4月公布為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築由前、中、後三殿構成。其中,後殿為二樓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構建築,頂覆蓋以黃色的琉璃筒瓦,兩側有高拱曲起的風火牆,給人以氣勢恢弘,凌風欲飛和古樸莊嚴之感。除此,館內還保留有楹聯九幅。這些楹聯,既有對前人艱難創業的緬懷,同時又有對故鄉山水的悠悠思戀。
江西會館
江西會館是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18年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籌資興建。坐北向南,主體建築由樂樓、左右廂房、院壩、前中後三殿及一個小戲台構成,復四合院式,占地面積1185平方米。該館整體布局嚴謹,空間安排合理,尤其是中後殿之間的天井裡伸出一個小戲台 ,其構思獨特,為四川客家會館中所未曾見。 該會館具有較高的建築美學價值,經常被影視界選為拍片場所。現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和四川客家海外聯誼會均在該館中掛牌成立研究基地。
川北會館
川北會館後來遷至洛帶鎮,該工程總占地五畝。因成都市城市舊城改造的需要,將該館由臥龍橋街,遷至洛帶古鎮,該館始建於清同治年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湖廣籍移民於清乾隆11年(1746年)捐資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稱"禹王宮"。會館坐北朝南,依中軸線對稱排列,建築面積277平方米。館內現有大小不等、儀態各異的觀音塑像多尊,無不惟妙惟肖,其中尤以大殿一尊臥式巨型睡觀音為罕見。殿廊彩繪觀音故事壁畫獨具風格,引人入勝。館內天井雖無下水道,但無論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漲,該天井也不會淌水漫延,為該館一大奇蹟,傳為大禹保佑之故。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洛帶鎮的標誌性建築,又名「南華宮」,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廣東籍客家人捐資興建。會館座北向南,主體建築面積3310平方米。館內石刻楹聯條幅保存完好,聯文取意及書法鐫刻堪稱上乘。其中「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一聯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異鄉的創業艱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該會館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迄今為止四川省乃至全國保存和維修得最好的會館之一,是清代留存至今最為雄偉的廣東會館。該館的風火牆建築風格在四川也絕無僅有。
海內外友人和客家鄉親來此參觀,無不讚嘆該館建築的文物價值,讚嘆館中掛有的當代蜀中客家人的書畫作品和客家茶社的鄉土文化氛圍。1998年金秋,美英合拍的電影專題片《上下千年》在此采景,拍攝這座雄偉精雕的清代移民會館,拍攝清代移民後代在會館中的活動。廣東電視台1998年夏拍攝的大型客家專題片《中國客家人》,特在洛帶廣東會館拍攝四川客家人在此環境中款敘鄉情的場景。四川省、成都市各種新聞媒體皆多次報道該館。
燃燈寺
2005年10月13日重新恢復,開放的燃燈寺距今1400多年,是歷史時期就著名的古寺。為成都樂郊歷史上一大名寺,影響遍及川北。隋代 以來,建有山門(含東樓)、川主殿、鐘鼓樓、娘娘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燃燈古佛殿等,規模宏大、莊嚴巍峨。
燃燈寺歷史悠久,早在 隋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間。四川青城縣黑水溪人氏褚信相(女、公元581—604)自幼尚佛,樂善好施,選中三峨山為其結廬修煉處。當地時遇大 災,饑民遍野,褚鼎力布施,並親持「龍頭小鐺,散粥而施之,日救饑民千餘,又其平日常為大眾治病」,深得民心,被當地人稱為「活菩薩」。圓寂後,「奉之者 指其故地置祠」,初名「信相祠」,又傳號曰「米母院」。
會昌元年(841年),唐武宗詔令全國來佛廢寺(史稱「會昌法難」),該祠也在其中。
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丞相白敏中(著名詩人白居易之堂弟)自奉節至蜀,「首謀興建,尋得法潤禪師主之」,於原址上重修,並「刻舊塔石繪其遺 像」。唐咸通(公元860—873年)中,悟達知兀國師由長安入蜀,於此僑隱也繼任住持。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成都府府主任中 正聆其顯跡,上奏朝廷,宋真宗欽賜寺名曰「瑞應禪院」,由此名聲大振,香火盛及一時。其後歷經興廢,至明萬曆年間,「寺已殘破」。
清代已降, 隨着客家移民的大批到來,禮佛之風盛行,佛寺又得以恢復和維修重建。清代中葉後,因信士有感,供奉後鐵然燈佛一尊,其身108個穴位處,各鑄有一窩狀大 孔,孔內置燈芯,加油悉數點燃時,渾身通亮,信徒身體每有不適,在其對應之處的穴位點燃其燈,消災祛病,甚是靈驗,因而遠近聞名,該寺因此更名「燃燈 寺」,沿襲至今。
現寺院保存有大量清代碑刻,主要有《重鐫古蹟舊志碑》,內容包括《聖山母祈雨詩並序》、《靈泉縣瑞應禪院祈雨記》、《重鐫聖 母山瑞應禪院古蹟記》和《信相聖母碑記》等。這些碑記,主要記載褚信相應化事跡及燃燈寺的歷史沿革。
在寺院大雄殿內,陳列有本寺所鑄明宣德鍾 一口,造型古樸、音質洪亮。燃燈寺內還有不少歷代留下的楹聯,有的已為《全蜀藝文志》及《蜀中名勝記》等收錄。著名詩人流沙河曾撰聯云:「玉帶落井流到東 海,鐵鐘在亭叩響西川」。
燃燈寺氣勢雄偉的屹立在新型旅遊古鎮——洛帶鎮的八角井街(洛帶公園對面,洛帶鎮第一小學旁),是國內外信眾最信奉寺院。
燃光古佛
燃光古佛又名錠光佛,在佛教中是過去古佛之一。相傳他生時身體光亮如燈,所以名燃燈。後來成佛示燃燈為號。
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在過去曾名儒童,當時起碼是燃燈佛在世為教主之時,有一天,儒童看見一個叫瞿夷的女 子嚴持七支青蓮,心生喜歡,因此用五百金錢買其五支,瞿夷見他花高價買青蓮,覺得奇怪,就問他,買青蓮有何用,儒童回答;用以供佛。儒童來到燃燈佛處供七 青蓮,又見地上泥濘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脫下衣服鋪在地上,見還不夠,又解開頭髮,以發鋪地讓燃燈佛履其衣發而過泥濘,燃燈佛因而對儒童受記說,由於你這一 次敬佛的功德,所以過了九十劫即彼成佛。你一定會成佛名為釋迦牟尼如來,按照輩份,燃燈佛是釋迦牟尼前事的啟蒙老師,因為燃燈佛的輩份最高,法力最大,故 深受民間秘密宗教(如白蓮教)的敬仰,成為最受膜拜的偶像之一。
燃燈佛身上108個穴位處,各鑄有一窩狀大孔,孔內置燈芯,加油悉數點燃時, 渾身通亮,信徙身體每有不適,在其對應之處的穴位點燃其燈,消災祛病,甚是靈驗,因而遠近聞名,補叫做燃燈古佛。
金龍湖
金龍湖景區春花秋實、鳥語花香,寺廟晨中暮鼓、湖面碧波蕩漾。有難辯真偽的金龍仿古長城,香火旺盛的金龍寺和古老的摩岩造像等等。寶勝原生態客家村把發展生態農業與旅遊經濟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洛帶的客家生態文化旅遊區,被譽為「成都的後花園」。
金龍長城
這座長城並非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而是後人的仿作。因而也被稱為」山寨長城「。金龍長城的修建很艱苦,修建時每天大約有七八十名工人,分段修,整整修了一年的時間,磚石都是靠雞公車推和人力背上山。沒有先例,全靠自己摸索,憑肉眼沿着通道兩邊放白灰線。「長相」上還真沒有太大的區別。一路望去,金龍長城內外風景宜人。特別是順山脊上至山峰,兩邊全是鬱鬱蔥蔥的樹木,有些野生植物上還掛滿了鮮紅誘人的果子。
在洛帶長城的頂端屹立着有名的金龍寺,這就是洛帶長城也稱作金龍長城的由來。該寺廟常年煙火旺盛,是人們祈福求平安的好去處,為此有公路可以直達長城尾端,但是許多遊客為表祈福的誠心,都是爬過長城上去的,他就像龍頭,與長城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當地美食
客家豆腐菜
豆腐是中國的特產,更是閩西客家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菜餚,真可稱為「豆腐王國」。客家人由於長期的遷徙,艱苦的生活,和豆腐結下了不解之緣,創造了一整套製作獨特的豆腐菜餚。
豆腐乾
豆腐乾:豆腐乾是客家著名的「八大幹」之一。其大小約二寸半見方,薄如紙,呈金黃色,透明,嚼起來略帶鹹味,便於攜帶、保存,一般可保存兩至三個月。這便是客家人為適應遷徙生活而製造出來的一種特殊食品。
釀豆腐
釀豆腐:釀豆腐是客家人生活中常吃的小吃。其製作方法:把豆腐切成約一寸見方的小塊,投入油鍋中炸少許時間,取出瀝乾,再放入調有八角、五香、辣椒等佐料的肉湯中用溫火慢煨,吃時再撒上些胡椒麵、蔥花,味道尤為鮮美。1918年5月,孫中山先生到廣東梅縣鬆口視察同盟會會員時,特地吃了這道家鄉菜,讚不絕口。
豆腐丸
豆腐丸:豆腐丸是這道菜的總稱,它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水煮豆腐丸,將豆腐搗碎後,拌入地瓜粉及肉丁、筍丁、香菇丁,伴以佐料,待湯水煮沸後,用湯匙一個一個舀入鍋內,待豆腐丸浮上水面,便可食用,此菜常作家餚;第二類是清蒸豆腐丸。將豆腐搗碎後,調入肉丁、地瓜粉及其它佐料和捏成丸,放入蒸籠蒸熟,伴入調料食用,味道鮮美,並能充飢;第三類是年節佳肴,最著名的可算是寧化的「松丸子」。寧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時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輕輕鬆鬆,所以,它是客家人年節中常用的菜餚。「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蔥頭、地瓜粉、香菇丁、荸薺丁等等,捏成圓球狀,投入油鍋中炸至黃色,撈起瀝乾備用。待春節期間,有客來訪時,作為整個酒席的最後一道菜,獻給親友,祝願他們在新一年裡事事如意,輕輕鬆鬆。
白露雞
選用肥豬鬃腦肉和大雞腿肉,用刀切碎搗爛,再用適量的雞蛋青和精麵粉、食鹽調和後,鋪在盆內,放到鍋里蒸熟,如認為油膩過甚,可將浮在面上有餘的油質,移作他用,再蒸片刻,取起食之,質松滑、味香甜,入口消溶,津津有味。此菜四季適用,非普通的筵席上所有。
布袋鴨
選用肥鴨一隻,宰後,先用冷水浸片刻,再用滾水脫毛,然後用清水洗淨,從頸側處剪開二寸許的大口,把內臟取出,洗淨腹內,用鋒利小刀從兩翅膀處把鴨骨剔除,仍保持鴨體完整,再把在剔出鴨骨上削下的鴨肉,和切碎的金鈎、對蝦、尤魚、瘦豬肉、冬筍(或筍乾)、香菇及蓮子,加少許食鹽混合起來,從頸側開口處納入腹內,即用線將口縫緊,放在長盤內,置蒸籠中蒸到熟透,取出食時,剪開線,用筷子夾開,連肉帶餡一起吃,真令人說不出其中的妙味。也有用叉烤的,在鴨腹內加灌點肉湯,名為灌湯燒鴨,味比蒸的更香。此菜四季適用,在豐盛的筵席上才有。
全香菇
選用乾的厚菇或花菇每盆150克,淨茶油50克,先把菇腳剪掉,洗淨後,用清水浸泡發胖,倒去清水,將菇面向下貼在扣碗內,茶油從上淋下,放在蒸籠內蒸好,兩手即將扣碗倒在瓷盆內,加少許麻油,清香可口,別有風味。此菜四季適用,為葷素筵席上的佳品。
視頻
洛帶古鎮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