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钱
洗黑钱(英语:Money laundering),亦称洗钱、清洗黑钱,或正其名资金洗净,指将zh-cn:通过;zh-tw:透過;犯罪或其他非法手段所获得的金钱、伪钞,伪币,经过合法金融作业流程之类的方法私下操作,以“洗净”为看似合法的资金。洗钱常与经济犯罪、毒品交易、恐怖活动及组织犯罪、武器买卖、人口贩运、海盗、赌博、偷渡等重大犯罪有所关连,也常以跨国方式进行。
除了掩盖犯罪所得,洗钱一字往往在使用时定义较广,通常包含资助恐怖活动,全称为“洗钱与资助恐怖活动”(Money Laundering and Financing of Terrorism),意在把资助恐怖活动从一般犯罪独立出来另外定义。洗黑钱有共通特征,例如高额、不明来历,在组织及帐户中间流动,主要目的是清洗或含糊资金的来源地,不计成本。通过不同国家相关法令及程序,及创造虚假及实质经济活动以使其资金在相关地区合法。
目录
历史
洗钱一词的来源为二十世纪初的犯罪者艾尔卡彭(Al Capone),他因为经营投币式洗衣店用以合理化犯罪所得,所以后来此种行为便以历史上此种“用投币式洗衣机掩盖犯罪金钱”的行为简称做“洗钱”。
而除了上述明确的名词,洗钱行为的历史在诸多层面都是难以记录的,主要原因即为洗钱行为本就不可能有官方统计资讯。故洗钱之历史或需从“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Anti-Money Laundering and Counter Financing of Terrorism, AML/CFT)”的资料作为反向的历史映射。目前洗钱防制的代表数据为占国内生产毛额数据,例如联合国曾在不同场合概估洗钱规模占全球GDP比例,例如:“全球每年在国际上流通的洗钱金额约达8,000亿至2兆美元不等,占全球GDP的2%至5%[1]”此类的新闻即为一例。
从反洗钱的法规历史论,最明确提及洗钱者为1970年的美国银行保密法(Bank Secrecy Act of 1970 (BSA)),与其法案名称略有差异,BSA旨在规范金融业针对不法金流需有申报的义务。其后,相关的法案陆续出炉,较有代表性的有1988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2001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虽然其主旨大致都是防制犯罪,但事实上都有规范针对犯罪背后的金流的防堵原则。
参考文献
- ↑ 苹果日报. 全球洗钱规模 上探2兆美元. 苹果日报. [201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