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泼机镇原名"博基"意为:博大的基础,后因其地人才蔚盛,经济活跃,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取活泼生机之意,改名"泼机"。是镇雄出滇入黔和对外开放的东南大门。[1]

目录

乡镇简介

作为镇雄"东南大门"的泼机镇,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清雍正七年(1729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置上南乐善里,第四甲。

地理地貌

泼机镇,地处东经104°54′58〞-105°01′01〞,北纬27°21′17〞-27°28′23〞之间。海拔1560米。东邻本县鱼洞乡、林口乡,南与贵州省毕节市青场镇毗邻,西接本县中屯,北与本县塘房镇相连,(东西最大横距2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公里)。离县城20公里,距贵州省毕节51公里。

泼机地形狭长,从东北至西南略呈长方形,北部山梁隆起较高,西为两山间一夹谷,泼机河由北至南横穿泼机镇中部,注入乌江,流经庙山、大院子、李官营、泼机、龙翔社区、张基屯、坪天六个村一个社区,全长10公里。是全县28个乡镇中拥有10万以上人口的两个乡镇之一。[2]

历史沿革

作为镇雄"东南大门"的泼机镇,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清雍正七年(1729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置上南乐善里,第四甲。

中华民国2年属上南区团,二十三年设为第二区,辖1镇10乡。二十九年改设泼机镇,辖8个保,108个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设为第二区,辖1镇2乡;1952年辖1镇13乡;1958年,改设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泼机区;1970年改为泼机公社;1984年2月恢复为区,改大队为乡,划陈贝屯归南台,划出中屯、齐心、头屯、青山、郭家河、柳林、平坝等7乡,新建中屯区。1985年,全区辖1镇13乡,有178个村民委员会,30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面积122平方公里。

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划出了亨地、长松林、堵密、关门山、摆洛、老包寨等6个办事处,设立亨地乡,改泼机区为泼机镇,下辖8个办事处,202个农业社。有汉、彝、苗、纳西各族居民15605户,72609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5人。田地55904亩。主产包谷、小麦、稻谷、烤烟、油菜。主要矿产有无烟煤、铁和硫铁矿。主要经济作物林木有木漆、核桃。

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后,全镇有22个镇直单位,辖8个村民委员会, 20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全镇共有人口79093人,其中农业人口77076人,占总人口的97.45%,人口密度为1133人/平方公里。

2006年4月乡镇撤并后,亨地乡成建制并入泼机镇,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 321个村民小组,16个镇直机关单位,26509户人家112936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45%,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102.6人,有白、苗、彝、蒙、汉5个民族。

2012年3月泼机村划出郎家院、邹家院、大坝子吴家院、上街、下街、沈家院、邓家港口成立龙翔社区。[3]

气候环境

泼机镇现有国土面积1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458亩。境内最高海拔2324米,最低海拔1397米;年平均气温12.9℃,气候类型属高原温带气候。《镇雄县志》载,这里是"终年和平,云开日丽,雨过晴风,引泉灌田、不虞旱潦、夏不须葛、冬不须裘"的地方。

社会经济

交通方便

正在修建的国家高铁路网中的"成贵高铁"(成都至贵阳)经过镇雄县以勒镇(正在新建火车站),这将会把全镇乃至全县的交通都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宜毕高速公路的建设正在进行,经由泼机镇二龙关古隘与贵州青场镇相连。

全镇有乡村公路49公里,所辖14个村全部通车,镇毕(镇雄至毕节)二级公路、镇雄至渔洞乡公路穿境而过。冷柳(泼机镇冷水洞至中屯乡柳林)、泼塘公路(泼机至塘房乡公路)已建成通车。各行政村的公路硬化进程不断加快。

不日也将开通公共交通,方便赶集。

通讯

程控电话普及率68%,电脑和宽带普及率还有待提高,移动电话大量普及,覆盖率达95%!广播电视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往只有闭路电视开通14个频道,而在现基本上都是自家安上一个卫星接收机,可以收到几十个到上百个电台,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信息都比较及时。

文教卫生

除文化站外,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1个,病床31 张,医生40多人,村医34人,完全中学1所,普通中学4所,附设初级中学1所,村完小22所,幼儿园1所,教学点45个,私学11个,在校学生21900多人,公办教师670多人。

工业经济增长

以庙山水泥厂为代表的建筑建材业秩序井然,煤炭产业开发、建材开发(小平坝炸岩取石)、劳务输出、交通运输、商饮业、信息、科技、支农服务等二、三产比重稳步上升。[4]

人文景观

泼机自然景观独秀,有"白骡腾空"、"罗汉把关"、"龙洞晴波"、"石关朗月"、"仙姑倩影"、"二龙抢宝"、"平天秋水"、"二童讲书"、"溶洞奇观"、"龙潭赏月"、 "盐井观灯"等自然景点;是苗民起义的古战场;有素以百计的营盘;有万亩森林草原;金竹林、秦宫祠、观音庙等旅游景点;有古傩祭祀文化遗产;有彝族火把节文化形态;有群众性的龙灯、花灯等群众体育文化艺术。

资源环境

泼机镇是一个农业大镇,支柱产业为粮食、烤烟和畜牧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洋芋、金豆、荞子、水稻、蚕豆。主要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畜牧业以生猪为主。优势资源有煤炭、非金属建筑建材(水泥)。到2005年底,全镇通过招商引资已建成年产3万吨以上的B类煤矿10个,现还有平均每口投资达2个多亿的煤厂3口正在进行前期工程之中,前景十分喜人。

泼机自然资源丰富,境内自然资源中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铁矿、无烟煤、硫铁矿等;水资源有泼机河,由北至南穿境中部注入乌江;另有白云石、石灰石等建筑材料。植物品种繁多,有杉、松、核桃、泡桐为主的十多种木材品种,经济林木有木漆、樱桃、核桃、梨、苹果等;中药材有天麻、杜仲等;旅游资源有幽深的溶洞,坪天的"二龙抢宝"、"平田秋水",李官营"龙洞晴波",大院子"仙姑留影"等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融自然景观于一体,令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按照中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十一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努力打牢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基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在坚持"三为主",推进"三结合"的基础上,坚决推行"一放二扎",加大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落实力度,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全面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千方百计确保我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真正遏制住人口过快增长势头,使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有序利用资源。认真落实节约能源资源基本国策,坚持资源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方针,严格执行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保护与开放并重的方针,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继续抓好"天保"、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对小流域、集镇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和农村矿产资源开发污染综合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着力推进新能源建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5]

特色产业

泼机镇境内拥有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其中具有市级规模的万亩韭菜生产基地1个;500亩冷棚香瓜生产基地1个;百亩特色花卉生产基地1个;百亩棚菜小区50个。泼机镇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达7:3格局。形成棚菜产业带布局。泼机镇积极调整布局结构,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以棚菜生产专业村为龙头,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规划区域为土地整理项目区域。

在该规划区内摆布高标准、高效益、高科技含量、规模化于一体的暖棚,在园区机耕道两侧栽植寒富苹果,建成高效农业带、观赏农业带、科技示范带、现代农业展示带。暖棚设计为钢骨架结构,带有标准的管理房,棚长为130米、棚宽8米,每棚设施面积为1.6亩。路为沙石路,宽度为3.5米。水、电、路、桥、涵实行综合配套。泼机镇是以棚菜生产为主,以裸地菜生产为补的蔬菜生产镇。棚菜以韭菜、黄瓜、西红柿三茬轮作为主;裸地菜以茄子、豇豆、芸豆为主;冷棚是以苣荬菜、婆婆丁等特色菜为主。这些种蔬菜在市场上很畅销。2008年发展5000亩棚菜,建棚1600栋。

综合发展

泼机交通方便,全镇有乡村公路49公里,所辖14个村全部通车,镇毕公路、镇雄至渔洞乡公路穿境而过。冷柳(泼机至中屯乡柳林)、泼塘公路(泼机至塘房乡公路)已建成通车。

泼机通讯便捷,程控电话普及率68%,电脑和宽带上网已经进入寻常人家,移动电话大量普及,广播电视普及率81%,闭路电视开通14个频道。

文教卫生事业同步发展。除文化站外,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1个,病床31 张,医生40多人,村医34人,完全中学1所,普通中学3所,附设初级中学1所,村完小22所,幼儿园1所,教学点45个,私学11个,在校学生21900多人,公办教师670多人。

工业经济增长迅速。以庙山水泥厂为代表的建筑建材业秩序井然,煤炭产业开发、劳务输出、交通运输、商饮业、信息、科技、支农服务等二、三产比重稳步上升。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泼机集镇是原地区行署规划的重点中心集镇之一,被省市立为重点中心集镇建设项目,是镇雄县委政府近段时间来确定的五大卫星集镇之一。集镇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辖区现有19个村民小组,16个镇直机关单位,2856户人家12650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953.1人。

发展优势

随着镇毕路、泼塘路和冷柳公路的建成通车,泼黑(泼机到黑树)公路的破土动工,华电集团和四川泸州王氏集团、吉林山秀园集团、四川成都地奥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入住泼机,泼机的交通将会更加便捷,也将更加凸现泼机镇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的重要地位来。伴随着泼机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气优势、形象优势的明显凸现和改变,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镇11万多人民,立足镇情,集思广益,紧紧围绕泼机镇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确定的"打基础、调结构、控人口、抓扶贫、建城镇、强支柱、创和谐、促发展"的24字工作方针,切实实施"12345"发展战略。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两个重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三大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实施四大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科教兴镇战略、城镇化和工业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五大产业(粮烟、煤电、劳务输出、建筑建材、畜牧业)。始终坚持 "高起点谋划泼机,大规模建设泼机,全方位开放泼机,严要求治理泼机" ,着力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富裕新泼机。

2006年,泼机镇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完成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355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82万元,人均纯收入1188元,粮食总产量1570万公斤,村组通路66%,通自来水从72%,通电达90%;贫困人口由2002年的10860人,减少到8500人,贫困面下降了8.3%

泼机镇将在党的"三个代表"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县委政府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积极培植新的支柱产业的号召下,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结合镇情订思路,形成合力抓发展,依托自身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的良好机遇,勇敢迎接挑战,积极创造条件,打造泼机良好的投资环境,利用自身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气优势、形象优势等,不断使泼机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新成绩。

发展方向

引进资金,重组庙山水泥厂,盘活资源,切实发展好泼机非金属建筑建材业的发展(让原来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庙山水泥重树光芒);

拟引进外资,在泼塘公路和镇毕公路交叉处建一个大型三星级"龙王山"宾馆。

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关心、帮助立项,投入巨资对泼机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宣传,采取各种途径,多方筹措资金,修建沿河两边的滨河路,架通泼机河两岸直通的大桥。

对我镇坪天河两岸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综合开发进行招商引资。

我镇还有着丰富的煤资源,现已有开始投产的合法煤矿12对,正在投产兴建的3对。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进行综合的大型开采。

社会保障

近段时间来,我镇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认真做好各种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抓好民政救济和优抚安置工作,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落实了非农业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安排救灾救济款,12341余户67875余人次得到及时救济,为构建和谐泼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一是切实开展五保救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和特困户救助等系列工作。2007年,全镇救助了1201名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了86.472万元五保救助资金;办理了3568户8656人3116160.00元的农村低保户相关工作。二是加大救灾救济力度。2007年,泼机镇大院子山体崩塌,全镇共发放了救灾款8(政府吃喝6万,其余2万作为车旅费)万余元,安置重建438户400余万重建资金,大力帮助群众渡过难关。

2007年,泼机镇一如既往开展五保救助、农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和特困户救助等系列工作。

人口卫生

全镇辖14个行政村,321个村民组,21987户120394人,其中农业人口105669人,占总人数的大部分,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86人。由于人口数众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需要大力促进生育观念转变,切实把控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计生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深化认识、整体联动、攻坚克难、规范管理"。

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建立干部包片挂钩联系责任制,实行镇村干部包村包片责任制和专业队伍责任制,任务落实到人。

全力推行"一放二扎",坚持"一放"不动摇,""二扎"不放松,控制多孩出生率。

加强台帐管理,提供准确数据。

规范征收程序,杜绝"以征代术"和"以术代征"的不良行为,依法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切实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

强化医学监护,抓好配套服务,落实补救措施。七、加大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对流动人口实行"谁带孩子谁负责";"谁住房子自水负责";"谁种土地谁负责"。采取电话、电报、捎信等形式,督促外流受术对象回家或在务工地点落实手术。

调整充实计生队伍,严肃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加强计生协会建设,实行协会会员包户扶贫制度,推动"三结合"进程。

营造宣传氛围,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党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法规。

全镇现有82878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75%以上,有一个中心卫生院,在职医务人员43人,配有B超、X光机、心电图机、生化仪等设备,14个村卫生所有乡村医生52人,可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

泼机镇卫生院建于1960年,占地面积13.5亩,院内科室设置有住院部、门诊部等。设村卫生所14个。[6]

文化

泼机镇文化底蕴绵远深厚,古代傩祭文化习俗至今仍存活于当地民众中。民间传奇故事,民族民间歌曲,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广泛流传民间,是当地人文史、地方史、艺术史的缩影,古老的手工刺绣、剪纸艺术、是民间艺术的瑰宝。解放前,曾有反映集体生产的劳动号子"打鼓草",集镇茶社,有"川剧"和"滇戏",的清唱科班,"泼机龙灯"是群众节庆的业余活动,耍龙灯,均表达"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良好祝愿,曾多次到市、县级表演,泼机花灯,源于解放初期,50年代中期,区政府曾成立花灯团,并排人到地区学习,培养了一批花灯艺人,丰富了泼机花灯艺术。"文革"时期,全镇各村均有文艺宣传队,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文艺剧目,推动了农村群众文化高潮。仍保持传统的彝族、苗族文化形态,曾余80年代在老包寨村举行彝族"火把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