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平縣
泰平縣山西省歷史上曾經先後有過兩個太平縣。位於現在的晉北大同盆地的大同市西5公里,又稱西城,離它不遠就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的雲岡石窟。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置縣,但是這個太平縣只存在了21年,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後,就改太平縣為雲中縣。屬北朔州。開皇元年(581年)因避諱(隋文帝楊堅之父名忠)改雲中縣為雲內縣。唐永淳元年(682年)雲內縣為東突厥默啜所破,縣廢,移百姓於朔州。[1]
目錄
基本信息
山西省另外一個太平縣的範圍就在位於臨汾盆地南部,汾河中下游的襄汾縣境內。襄汾縣是1954年由襄陵縣、汾城縣合併而成。襄陵縣就不說了,春秋時晉國大夫篔簹的封邑,公元前621年晉文公重耳之子晉襄公死後葬於此,故稱此地為襄陵。汾城,顧名思義,就是汾河岸邊的城邑。汾城這個概念早已有之,但和汾城不是一碼事。《史記》中提到秦魏交戰,秦兵直搗魏國腹地"兵屯汾城"。這個"汾城"指的是戰國時期三晉之一魏國的城邑,襄汾縣趙康鎮的晉城。北魏時期,將西漢時設置的臨汾縣北境分設泰平縣,縣治即今襄汾縣古城鎮。北周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諱,改為太平縣。後來,唐太宗把汾城這塊地方封給大將尉遲恭,尉遲恭封號鄂國公,這裡就稱做鄂公堡。尉遲恭比太平縣令的名氣可大得多了,於是,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太平縣城就從古城移治到這裡,這裡從那時起改名成為太平縣。千百年來,襄陵縣和太平縣沃野連屬,經濟富庶,人們安居樂業,素以"金襄陵,銀太平"並稱於世。 民國三年,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調整省內區劃地名期間,鑑於當時全國已有3個太平縣,所以又選了縣城裡擁有悠久歷史的汾城為名。再到1954年,襄陵縣與汾城縣合併後稱襄汾縣。汾城縣就"降格"成為汾城鎮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