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法國朗香教堂

法國朗香教堂 - 十座全球最美的現代教堂之8

朗香教堂(法語:Notre-Dame-du-Haut)坐落於法國東部邊界的弗朗什孔泰大區上,索恩省廊香鎮(Ronchamp)的一座羅馬天主教堂,原是聖母瑪利亞的朝聖地。[1] 1944年,於戰爭中被炸燬

1954年,由瑞士籍建築師勒·柯比意於完成的。被認為是柯比意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紀教堂建築的一個重要典範。

2016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目錄

一個視覺領域的聽覺器件

柯比意(Le Corbusier)接受了重建教堂的委託,他被這裡的環境和歷史所吸引,決心建造一個「寂靜、祈禱、和平和內心歡愉的場所」。[2]

這座造型奇異的混凝土教堂是建築師打造的「一個視覺領域的聽覺器件」,象徵著人與上帝聲息相通的媒介,使前來朝聖的信徒能在這裡實現與上帝的溝通。此外,教堂的每座塔樓下還分設了禮拜室,信徒可以自由地在這裡祈禱、冥想。這時,光線從塔頂瀉下,置身其中宛若在進行一次人與神之間的對話。

造型奇異

柯比意把重點放在建築造型上和建築形體給人的感受上。

他摒棄了傳統教堂的模式和現代建築的一般手法,把它當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

教堂造型奇異,平面不規則;牆體幾乎全是彎曲的,有的還傾斜;塔樓式的祈禱室的外形像座糧倉;沉重的屋頂向上翻捲著,它與牆體之間留有一條40厘米高的帶形空隙;粗糙的白色牆面上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著彩色玻璃;入口在捲曲牆面與塔樓的交接的夾縫處;室內主要空間也不規則,牆面呈弧線形,光線透過屋頂與牆面之間的縫隙和鑲著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來,使室內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氣氛。

設計過程

創作思想和立意的形成

在創作朗香時,在動筆之前柯比意同教會人員談過話,深入了解天主教的儀式和活動,了解信徒到該地朝山進香的歷史傳統,探討關於宗教藝術的方方面面。勒氏專門找來介紹朗香地方的書籍,仔細閱讀,並且作了摘記。大量的信息輸進腦海。

過了一段時間,柯比意第一次去到布勒芒山(Hill of Bourlemont)現場時,他已經形成某種想法了。勒氏說他要把朗香教堂搞成一個「視覺領域的聽覺器件」(acoustic component in the domain of form),它應該像(人的)聽覺器官一樣的柔軟、微妙、精確和不容改變」(《柯比意全集1946—52》P.88)第一次到現場時,柯比意也在山頭上畫了些極簡單的速寫,記下他對那個場所的認識。他寫下了這樣的詞句:「朗香與場所連成一氣,置身於場所之中。對場所的修辭,對場所說話。

在另一場合,柯比意解釋說:「在小山頭上,我仔細畫下四個方向的天際線,……用建築激發音響效果——形式領域的聲學」。把教堂建築視作聲學器件,使之與所在場所溝通。進一步說,信徒來教堂是為了與上帝溝通,聲學器件也像徵人與上帝聲息相通的渠道。這可以說是勒氏設計朗香教堂的建築立意,一個別開生面的巧妙的立意。[3]

方案的設計和改進

1950年5月到11月,是形成具體方案的第一階段。現在發現的最早的一張草圖作於1950年6月6日,畫有兩條向外張開凹曲線,一條朝南像是接納信徒,教堂大門即在這一面,另一條朝東,面對在空場上參加露天儀式的信眾。北面和西面兩條直線,與曲線圍合成教堂的內部空間。

另一幅畫在速寫本上的草圖顯示兩樣東西。一是東立面。上面有鼓鼓地挑出的屋簷,簷下是露天儀式中唱詩班的位置,右面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有神父的講經台。這個東立面佈置得如同露天劇場的台口。朗香教堂最重大的宗教活動是一年兩次信徒進山朝拜聖母像的傳統活動,人數過萬,宗教儀式和中世紀傳下來的宗教劇演出就在東面露天進行。

草圖只有寥寥數筆,但已給出了教堂東立面的基本形象。這一幅草圖上另畫著一個上圓下方的窗子形象,大概是想到教堂塔頂可能的窗形。此後,其他一些草圖進一步明確教堂的平面形狀,北、西兩道直牆的端頭分別向內捲進,形成三個半分隔的小禱告室,它們的上部突出屋頂,成為朗香教堂的三個高塔。有一張草圖勾出教堂東、南兩面的透視效果。整個教堂的體形漸漸周全了。然後把初步方案圖送給天主教宗教藝術事務委員會審查。委員會只提了些有關細節的意見。

1951年1月,開始進入推敲和確定方案的階段,工作在柯比意事務所人員協助下進行。這時做了模型——為推敲設計而做的模型,一個是石膏模型,另一個用鐵絲和紙紮成。對教堂規模尺寸做了壓縮調整。

柯比意說要把建築上的線條做得具有張力感,「像琴弦一樣!」整個體形空間愈加緊湊有勁。把建成的實物同早先的草圖相比,確實越改越好了。

形象結構

朗香教堂的引人之處又在於它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形象結構。

本世紀初期,柯比意和他的現代主義同道們提倡建築形象的簡化、淨化。柯比意本人在建築圈內與美術界的立體主義派呼應,大聲讚美方塊、圓形、矩形、圓錐體、球體等簡單幾何形體的審美價值。

20年代和稍後一段時期,柯比意設計的房屋即使內部相當複雜,其外形也總是處理得光光淨淨、簡簡單單。薩伏伊別墅即是一例,人們很難找出一個比它更簡單光溜的建築名作了。

走向簡化的反面——複雜

在朗香教堂,柯比意放棄了往日的追求,走向簡化的反面——複雜。試看朗香教堂的立面處理,那麼一點的小教堂,四個立面竟然那樣各個不同,你初次看它如果單看一面,絕想不出其他三面是什麼模樣,看了兩面,也還是想像不出第三面第四面的長相,四個立面,各有千秋,真是極盡變化之能事,與薩伏伊別墅幾乎不可同日而語。再看那些窗洞形式,也是不怕變化,只怕單一。

再看教堂的平面,那些曲裡拐彎的牆線,和由它們組成的室內空間,也都複雜多變到家了。當年勒氏很重視設計中的控制線和法線的妙用,現在都甩開了,平面構圖上找不出什麼規律,立面上也看不出什麼章法。

如果一定說有規律,那也是太複雜的規律。薩伏伊別墅讓人想到古典力學,想到歐幾里得幾何學,朗香教堂則使人想到近代力學,非歐幾何。總之,就複雜性而言,昔非今比。

與中世紀哥特式教堂不同

朗香的好處:它的複雜性與中世紀哥特式教堂不同。哥特式的複雜在細部,那細部處理達到了繁瑣的程度,而總體佈局結構倒是簡單的,類同的,容易查清的。朗香的複雜性相反,是結構性的複雜,而其細部,無論是牆面還是屋簷,外觀還是內裡,其實仍然相當簡潔。

在這樣的教堂裡向上帝祈禱

朗香教堂的怪誕同它那原始風貌有關。它興建於1950—55年間,正值20世紀的半中間,可是除了那個金屬門扇外,幾乎再沒有什麼現代文明的痕跡了。那粗糲敦實的體塊、混沌的形象,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間的一個小山包上。

「水令人遠,石令人古」,它不但超越現代建築史、近代建築史,而且超越文藝復興和中世紀建築史,似乎比古羅馬和古希臘建築還早,……它很像原始社會巨石建築的一種,「白雲千載空悠悠」。

朗香教堂不僅是「凝固的音樂」,甚且是「凝固的時間」永恆的符號時間。時間都被它打亂了,這個怪誕的建築物!

由此又生出神秘性。朗香教堂那沉重的體塊的複雜組合裡面似乎蘊藏著一些奇怪的力。它們互相拉扯,互相頂撐,互相叫勁。力要進發,又沒有迸發出來,正在掙扎,正在扭曲,正在痙攣。引而不發,讓人揪心。

在這樣的教堂裡向上帝祈禱,多麼好啊!這都是猜測、是揣摸、是冥想,無法確定。因為它們在我們心中引出的意像是不明確的,有多義性,不同的觀看者可以有不同的聯想。同一個觀看者也會產生多個聯想,覺得它既像這,又像那,有多義性、多義性帶來不定性。

越出歐洲古典美學的軌道

20世紀中期的一個建築作品越出歐洲古典美學的軌道!

陌生、驚奇感、突兀感、困惑感、複雜、怪誕、奇崛、神秘、朦朧、恍惚、剪不亂、理還亂、變化多端、起伏跨度很大的藝術形象,其中也包括建築形象,在今天更能引人駐目,令人思索,耐人尋味,予人刺激和觸發人的複雜心理體驗。

因為當代有更多的、愈來愈多的人具有這樣的審美心境和審美要求。朗香教堂滿足這樣的審美期望,於是在這一部分人中就被視為有深度、有力度、有廣度,有烈度,從而被看作最有深意,最有魅力的少數建築藝術作品之一。

視頻

像蘑菇?像鴨子?它在法國🇫🇷一個神秘的地方!香朗教堂是最特別的教堂之一 勒·柯布西耶代表作 今天設計師帶你去認識它!#小柯柯建築設計分享#【教堂系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