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江河(李一鸣)
作品欣赏
泉江河
沿着流江桥横跨的泉江河往上,溯河之源是萍水。在萍水河上,我依次数过那些有名有姓的老石桥:萍实桥、亨泰桥、通济桥、香溪桥、善州桥、赤山桥、栗江桥等等。
这些老桥,至今当地的人们依旧耳熟能详。这些老桥,在我逐一抚摸过后,几乎都能发现某些人名在石头之上留下的温度。
想想真是奇怪,为什么这些老桥,这些艰难留存下来的历史见证者,大多数都是由民间捐建的呢?
即使在现在,一座桥梁的修筑,也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与时间。在几百上千年前修筑一座中小型的桥梁,也算是一项重大工程了。要启动这么一项重大工程,恐怕并不仅仅是“修桥补路功德无量”的意识能够驱动的。
我继续沿着河走,沿着一座一座古老的桥梁走。我发现有的老桥干脆就留着某个倡修者的名姓作为桥名。史料说,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的通济桥最早是由当时的知县倡修,此后先后三次被毁,第一次由李姓出资重修,第二次由姚、黄两族募资重建,第三次则是由姚惠中、姚汝发、施瑞九、叶青波等人牵头募捐重建。始建于宋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的香溪桥在多次被毁后,在清代时也先后由叶应祥、黎安烈两次重修改建。此外,位于莲花的秀莲桥是先由当地百姓朱雄莲于清代捐资独建;位于上栗的栗江桥是由当地在外任官的荣廷浩带头捐白银五千两加上当地部分百姓集资倡建……
我认真默读着这些陌生而平凡的名字。我发现,修桥的大多是乡绅富户。当然也可能附加了对邻近村民的某种募捐,但这其中出力最多的,还是乡绅;这其中起最大推动力的,还是浓烈的乡绅文化和乡绅表率意识。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修桥这种公益事业来体现自己在这人世间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这么多的人愿意通过倡导发起某种公共事务来证明自己在这乡村里的责任感和付出感。乡间的秩序,乡间的浩大工程,就这样在有意无意间被维系和推动。
我庆幸,这些民间捐建的桥梁,大多数都保留了下来,一直到现在依旧被使用着,并有很大一部分成了文物保护单位。
我曾经也在思考,这世间为什么要有桥梁这个事物。辞典上说,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地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或者其他设施跨越天然障碍 (如河流、海峡、峡谷等)或人工障碍的构造物。
作者简介
李一鸣,品诗文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