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招慶寺
招慶寺
泉州的招慶寺據《泉州府志・壇廟寺觀》記,「福先招慶院,在府治北山梅岩,唐天祐中刺史王延彬建,後廢」。 遺址就在清源山彌陀岩的南麓。
招慶寺歷史事件
後晉開運初,黃紹頗為泉州刺史,遷省僜住持招慶寺,稱明覺大師。 後泉州亂,招慶寺毀於兵。 留從效為清源節度使時,重建招慶寺。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延請省僜禪師為招慶寺第一住持。 留從效還延請省僜住持泉州承天寺,表明招慶寺與承天寺同為南禪曹洞派的寺廟。 留從效於後周顯德年間,「以別墅南園為寺,號南禪,舍田莊九百石」,並以毀廢的招慶院之產業歸南禪寺(承天寺)。 現存的還有「淳化元年(990年)庚寅歲十二月二十八日」創立的《泉州招慶禪院大殿前佛頂陀羅經幢記》,為招慶禪院僧元恪撰,是「清信長者劉熙與弟闡,同發菩提心,舍淨地之所建。」 可見,這座唐末義存分燈弟子的招慶寺,北宋仍然存在。
祖堂集
招慶寺的名僧主要有義存的高足惠稜、道匡和法因、省僜、靜、筠等人。 省僜是仙遊人,俗姓阮,初在龍華寺菩提院出家,後唐天成年間(926—930年),王延彬在開元寺建千佛院,請省僜來主持。 後省僜主持招慶寺,從學者近千人,在這裡,他寫了《泉州千佛新著諸祖師頌》,其內容是省僜為禪宗西土二十八祖和東土八祖所撰的頌,其書錄於敦煌遺書斯坦恩劫經錄1635號。 靜、筠二禪師合寫了《祖堂集》,由省僜作序。
《祖堂集》寫於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初名為《古今諸方法要》,收集了從形成禪宗淵源的過去七佛、西土二十八祖和東土六祖到五代時256人的列名及代表各自家風的問答句語,其中泉州本地的禪師有義存、湧泉、化度、招慶等13人,內容非常豐富,「可謂珠玉連環,卷帙浩瀚。 總其學術價值:一為禪宗最早之史書;二為現存閩南方言古老之資料,其書所記俗語俚言、文法古字及社會風俗,彌足珍貴;三為載有南禪於閩粵一帶發達之祥況,且多有新羅僧(今韓國)來華學習之記載,可列為中外佛學交流史的重要篇什。」 過去人們一提佛教史書,通常以為宋代景德元年(1004年)所出的《傳燈錄》為最早者,其實《祖堂集》要比它早50多年。
《祖堂集》是一部重要的佛教海外交流史書,書中錄有朝鮮禪師:雲岳陳田寺元寂禪師(道義)、東國桐里和尚(惠禪師)、東國實相和尚(洪直禪師)、東國惠目山和尚(玄昱禪師)、溟州窟山故通曉大師、嵩嚴山聖住寺故兩朝國師、海東雙峰和尚、五冠山順之和尚、福清和尚等。 其中道義禪師在德宗建中五年(784年)入唐,於穆宗長慶元年(821年)返國,為海東迦智山第一祖; 順之和尚在大中十二年(858年)入唐,為新羅國溈仰宗初傳。 該書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
《祖堂集》編後曾在國內流傳,宋初禪學大家佛曰契嵩(1007—1072年)在自編自注的《夾注輔教編》里提到他看過《祖堂集》,北宋《崇文總目》列有該書的名字,但後來在國內失傳。 公元1245年,當蒙古人進攻朝鮮半島時,高麗皇帝在高宗三十二年從京城逃到江華島上,繼續雕刻後來舉世聞名的《高麗大藏經》,不知如何傳到朝鮮的《祖堂集》成了《高麗大藏經》的附刻本。 為了免遭兵患,高宗將所有版木運到朝鮮慶尚道陝川郡伽耶山海印寺保管,因未印行,《祖堂集》就在寺中靜伏,未能得到傳播。 直到近代,日本學者關野貞、小野玄妙對海印寺所藏高麗版大藏經調查時才發現失傳已久的《祖堂集》。 1989年,留學日本的泉州籍學者孫立川博士,在日本花園大學調看了高麗版《祖堂集》,並影印一部轉贈泉州學界。這部漂泊域外近千年的佛學經典著作,終於得返故鄉。 此後,在海內外熱心人士的支持下,這部流失海外近千年的招慶寺名著《祖堂集》,終於在2003年重新線裝出版,得以重回故鄉泉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