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油桐尺蠖 學名: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 類屬:鱗翅目尺蠖蛾科

目錄

形態特徵

成蟲 雌成蟲體長24-25mm,翅展67-76mm。觸角絲狀。體翅灰白色,密布灰黑色小點。翅基線、中橫線和亞外緣線系不規則的黃褐色波狀橫紋,翅外緣波浪狀,具黃褐色緣毛。足黃白色。腹部末端具黃色茸毛。雄蛾體長19-23mm,翅展50-61mm。觸角羽毛狀,黃褐色。翅 基線、亞外緣線灰黑色,腹末尖細。其他特徵同雌蛾。[1]

卵 長0.7-0.8mm,橢圓形,藍綠色,孵化前變黑色。常數百至千餘粒聚集成堆,上覆黃色茸毛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56-65mm。初孵幼蟲長2mm,灰褐色,背線、氣門線白色。體色隨環境變化,有深褐、灰綠、青綠色。頭密布棕色顆粒狀小點,頭頂中央凹陷,兩側具角狀突起。前胸背面生突起2個,腹面灰綠色,別於雲尺蠖。腹部第八節背面微突,胸腹部各節均具顆粒狀小點,氣門紫紅色。

蛹 長19-27mm,圓錐形。頭頂有一對黑褐色小突起,翅芽達第四腹節後緣。臀棘明顯,基部膨大,凹凸不平,端部針狀。

發生規律

年生代數因地而異,河南、安徽、湖南年生2代,廣東3-4代,以蛹在距樹基部10-50cm範圍內,1-4cm深的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初開始羽化。第1代幼蟲在5-6月發生,6月下旬化蛹,7月羽化;第2代幼蟲於7月中旬至9月上旬發生,8月下旬至9月上旬化蛹越冬。成蟲趨光性弱,交尾前雌成蟲釋放性外激素,引誘雄蛾交尾。卵產於樹皮縫裡或葉片背部,用尾端黃毛將卵覆蓋,每雌蛾產卵800-1500粒,最多可產2000粒。有時發現卵產於黃刺蛾的空繭內。幼蟲孵出後,到處亂爬,吐絲下垂,隨風轉移,初齡幼蟲啃食葉肉,蟲體漸大後,食量隨之增加,僅留葉脈,蟲口密度大時,能將整片油桐林葉片食光。此時,幼蟲轉食其它樹木或者雜草。

油桐尺蠖多發生在海拔200-300m的淺山丘陵區的油桐林內。油桐尺蠖的天敵種類較多,如卵期有黑卵蜂,幼蟲期有各種姬蜂寄生。鳥類啄食幼蟲、蛹、蛾的能力也較強。

分布與危害

國內分布在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福建等省。

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嚴重的把葉片吃光,致上部枝梢枯死,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2]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結合營林措施,於各代蛹期進行人工挖蛹,秋冬季深耕施基肥進行滅蛹,清除樹冠下表土中的蛹,減少蟲源;根據成蟲多棲息於高大樹木或建築物上,及受驚後有落地假死習性,在各代成蟲期

於清晨進行人工扑打;根據卵多集中產在高大樹木的樹皮縫隙間,可在成蟲盛發期後,人工刮除卵塊。

(2)根據成蟲趨光性,利用黑光燈誘殺。

(3)生物防治。

保護與利用天敵,幼蟲蟲口密度低,在3齡之前,用0.5億-1億孢子/mL的140菌劑(即武漢桿菌)噴灑防治,也可取得較好效果。還可施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每km2用多角體2500億,對水140L,於第一代幼蟲1-2齡高峰期噴霧(相當於1.4×108 多角體/mL),當代幼蟲死亡率80%,持效3年以上。

(4)化學防治。

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