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河洛古國,位於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經考古勘探發掘和科學測年確認,雙槐樹遺址是一處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1]

目錄

發展歷史

2020年5月,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學術機構多位知名考古學家現場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雙槐樹遺址為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2]

建築特點

河洛古國宏大的建築規模,嚴謹有序的布局,所表現的社會發展模式和承載的思想觀念,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北斗九星與「天下第一」的關聯以及其他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後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襲傳承,中華文明的主根脈愈加清晰。[3]

地理位置

「河洛古國的地理位置和所處時代太重要了,伊洛匯流後在這裡匯入黃河,遺址呈現出的景象與內涵,契合了《易經》『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記載。」李伯謙認為,不排除雙槐樹遺址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所在,至少是早期中國的醞釀階段。[4]

出土文物

河洛古國發現了國寶級的文物——中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它與青台遺址等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一起,實證了5300年前後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養蠶繅絲。這一時期各地代表性文化的農業都較為發達,但並沒有與桑蠶紡織業有關的確切發現。中華文明的一個典型特徵是農桑文明、絲帛文明。從這一角度講,位於黃河流域中心的以雙槐樹遺址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5]

牙雕蠶長6.4厘米,寬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這只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的蠶,造型與現代家蠶極為相似。蠶雕背部凸起,頭昂尾翹,呈繃緊的「C」形姿態,仿佛即將吐絲或正在吐絲。「識別出是家蠶,並且是吐絲姿態極其重要,這說明它不是古人對於物類的一般表現或單純的寵物性表現。結合附近青台、汪溝遺址發現的仰韶時期絲綢來看,中原地區的古人當時已經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說。

在顧萬發看來,牙雕蠶工藝之精巧從古人選材野豬獠牙就可見一斑。獠牙材質基本透明,符合蠶吐絲階段體態透明的特點;而牙雕蠶的一側是牙的原始表面,則是因為吐絲階段的蠶體會發黃。

河南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