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河口沙壩》是自然地理常識一個名詞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目錄

名詞解釋

入海河流在口門附近形成的泥沙堆積體稱為河口沙壩。

在河口地區,由於水流擴散,流速降低,導致泥沙沉積,形成河口沙壩。河口沙壩的形態和分布取決於河水流態、河水與海水密度差、河口床底坡度、潮差、潮流及波浪作用的強度等因素,並因這些因素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類型。

河口沙壩的主要類型有放射型、新月型、心灘型、水下突堤型和潮流脊型等。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