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河北武安國家地質公園

武安國家地質公園成立於2005年,地處太行山東麓中南段,總面積412平方公里,分地質地貌、科普科考和生態人文三個景域,轄京娘湖、長壽村、武當山、朝陽溝、蓮花洞、柏草坪、七步溝、武華山八大景區,地質遺蹟保護點86處。公園的標誌性建築——地質博物館,建在主景區京娘湖畔,總建築面積8200平方米,設走進武安、人類家園、遠古海洋、山色湖光、玉蘊金藏、多功能演示六個展廳,利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詳細介紹武安地理地質、人文歷史、公園概況及景區的主要地質遺蹟,展示了水上峰林和岩溶地貌等景觀。[1]

目錄

景區

公園主要由8個景區組成:

京娘湖景區:區內紅色石英砂岩生成於距今18—14億年,經多次構造運動,特別是距今2.05億年以來的燕山運動,推動太行山區地殼上升,並產生了北東向與北西向兩組斷裂。距今6500萬年喜馬拉雅運動發生後,太行山區地殼進一步上升。岩石受侵蝕、剝蝕等地質作用,形成今日的峽谷峰林地貌景觀。

古武當山景區:由距今28億年前形成的古太古界片麻岩和距今18—14億年生成的中元古界石英砂岩組成,兩個地層的接觸面記錄了該區10億年的地層沉積間斷。後經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使太行山進一步抬升,經過多年風化剝蝕,形成今日赤壁丹崖的地貌景觀和象形山「毛公峰」、「太極掌」、「茶壺山」、「大鵬展翅」、「雙龜對背」、「神猴獻瑞」、「陽山奇觀」、「雞冠山」等景觀。

七步溝景區:是由石英砂岩和寒武系鮞狀灰岩所組成的峰林、峰叢、峰柱、峰牆等景觀。

蓮花洞景區:在距今5.13億年—5億年,太行山區為淺海,沉積了寒武系鮞狀灰岩。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使太行山區進一步抬升,鮞狀灰岩中的裂隙由充水變為滴水,生成石鐘乳、石筍及多姿多彩的岩溶景觀。

長壽村景區:山上是鬱鬱蔥蔥的原始次生林,林中生長了100多種天然藥材。大氣降水在良好的植被中涵蓄,經過藥材根莖浸泡過濾,滲透到寒武系紫色頁岩隔水層上,沿岩層裂隙匯聚成泉。村民日常飲用浸泡過藥材的泉水後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成為遠近有名的長壽村。

朝陽溝景區:是由豫劇《朝陽溝》而得名。豫劇《朝陽溝》的作者楊蘭春是武安列江村人,他依列江當地的風土人情為素材,編排了豫劇《朝陽溝》,唱響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成為人文旅遊的景區之一。

玄武岩景區:第四紀玄武岩噴溢口;三層熔岩疊置剖面;玄武岩漿對圍岩的烘烤面及玄武岩中黃土包裹體,充分展示了系統、完整的火山遺蹟,對研究太行山區新構造運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古化石景區:景區內的太古代三個化石產地的化石群是華北准地台古生物化石的代表,對研究華北准地台的古地理環境、古生物進化史,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

生態文化景區:公園內生態旅遊資源有千年古柏、國槐、800年的側柏、板栗,有太行花、麻黃、蓮翹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一類保護動物金錢豹、二類保護動物糜鹿、獾等4種。

武安磁山文化距今已有7500多年。是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武安是革命老區,現保留有晉冀魯豫中央局、邊區人民政府、軍區司令部舊址,鄧小平、劉伯承等老一輩革命家曾戰鬥和生活在這裡,是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的基地,是紅色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

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蹟豐富多彩,30億年的滄海桑田,形成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層。多次構造運動,尤其距今2.05 億年以來的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 造就了京娘湖、古武當山、七步溝、武華山的石 英砂岩峽谷峰林景觀;第四紀以來玄武岩漿在柏草坪景區多期溢流,留下了奇特的岩流景觀,溢流口景觀,對圍岩烘烤景觀;岳莊寒武系地層中找到多 種屬的三葉蟲、蜿足類、牙形石, 尖山奧陶紀峰峰組灰岩中含的三 葉蟲、角石、蜿足類、螺等化石, 記錄了距今 5.43~4.38 億年的古地理環境;蓮花洞中有多姿多彩的岩溶景觀。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蹟和景觀需要保護,需要在保護中開發,成為普及科學知識的標本,成為發展當地經濟的資源。[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