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沪上美食蟹壳黄

沪上美食蟹壳黄

美食名称 沪上美食蟹壳黄

美食产地 上海

口味 美咸甜适口,皮酥香脆

主要食材 葱油、鲜肉、蟹粉

工艺 烘烤法

沪上美食蟹壳黄是沪上美食中最平民化的,蟹壳黄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蟹壳黄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小饼,外沾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烘烤而成。此饼味美咸甜适口,皮 酥香脆。有人写诗赞它 “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蟹壳黄的馅心有咸、甜两种。咸味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品种。该品以上海石门一路威海卫路口的吴宛饼家制作的为最佳。

目录

简介

上海小吃在南宋时即有记载,明初上海成为东南名邑,制作渐趋精美,在清时随着上海商业日益繁荣,应时适令的各类米、面类小吃品种更为丰富。蟹壳黄是沪上美食中最平民化的,它的外形和北方的烧饼颇具相似又像常州麻饼。扁平的外形、松脆的口感入口后颇具有蟹的味道,因此得名蟹壳黄。

一般情况下蟹壳黄早上供应的比较多见,几乎所有做大饼的摊头上都有。蟹壳黄在上海最出名的店铺莫过于吴苑饼家,这家隐藏在延平路上的店铺并不显眼,说实在的当年在延平路上班的时候没少在这里吃东西,唯独没有吃过这里的蟹壳黄。早期制作蟹壳黄,是将做好的生坯贴在直立式的烘炉壁上烘烤而成,当时的蟹壳黄也多半为咸口味,比如包入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后来,也发展出包入甜馅,像是白糖、玫瑰、枣泥等。蟹壳黄基本原料是面粉的蟹壳黄和面时很有讲究,除了加水还要放入素油,而且不是一点点的素油,要把面团和成烤熟了会起酥层的亮光光的生面团。其口味上之区分也不是伴随在面团里的,是把糖料和精盐拼了少量面粉用油搅拌成甜咸酥油面酱,这些东西备妥以后,就可以动手做了。把分均匀的小面团中包进不同口味的酥油面酱,按成各自的形状,多多的洒上白芝麻,贴进炉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就能烤出香喷喷咸甜的蟹黄壳。

历史

清末,上海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相继吸取了各地风味小吃精华,几乎包括了全国各主要地方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小吃特点是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便灵活。

上海久负盛名的特色点心蟹壳黄,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是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深受茶客喜爱。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了单卖这两个品种的专业店,如黄家沙、大壶春、吴苑等,名噪一时。

渊源

大圣贤陶行知曾有一首诗盛赞故乡的小烧饼:

诗写得几近大白话,却也素描了徽州人悠闲的生活于一二。此乃徽州传统风味小吃。形状小巧饱满,呈黄色,似蟹壳,故称“蟹壳黄”。

谁是把小烧饼叫做蟹壳黄的始作俑者,还真说不清。作为一道小吃,它在上海也是大行其道的。“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无论是白领,还是平头百姓,都钟情此物。

海派的作法有甜有咸:甜的主要以白糖猪油做馅,也有放玫瑰、枣泥、豆沙什么的;咸的以猪肉丁为主,考究的则要加进蟹粉、虾仁一类了。当然,萝卜丝拌葱段,一青二白的馅也很脍炙人口。

早期上海许多茶楼的门口,立着个酒桶式的烤炉和一个平底的煎盘炉,前者烤蟹壳黄,后者做生煎包,两种风格迥异的小吃联袂而出,相得益彰。一辆黄包车沙沙地过来了,下来的或是熬夜的报馆编辑、或是刚下课的教书先生。这边点了蟹壳黄生煎包各两个,那边茶楼的玻璃门已拉开了,跑堂的弯着腰,恭请你进了,一段上海滩上的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就此开始。

特点

基本原料是面粉的蟹壳黄和面时很有讲究,除了加水还要放入素油,而且不是一点点的素油,要把面团和成烤熟了会起酥层的亮光光的生面团。 其口味上之区分也不是伴随在面团里的,是把糖料和精盐拼了少量面粉用油搅拌成甜咸酥油面酱,这些东西备妥以后,就可以动手做了。把分均匀的小面团中包进不同口味的酥油面酱,按成各自的形状,多多的洒上白芝麻,贴进炉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大凡飘出一阵接一阵诱人的香味时,就做成功了。

一般情况下蟹壳黄早上供应的比较少见,而一到下午三点钟以后,几乎所有做大饼的滩头上只要是全天做生意,就有香喷喷咸甜各式的蟹壳黄卖给顾客。蟹壳黄可以当作小点心,入口那变酥皮的面粉一层一层的,增添口味的面酱又是酥层,再加上金黄色的芝麻,满嘴真是酥松喷香,赞口不绝!

蟹壳黄又称火炉饼,是一种用干菜和猪肉丁作馅的小烧饼。经火炉烤熟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得此名。刚出炉的蟹壳黄奇香浓烈,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其味隽永。

制法:用熬炼七八成熟的菜籽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层次的面卷,再包上馅,置烤炉烤熟即可。能存放一周而不坏,适合旅途食用。

香普做法

1.将猪板油切成丁,与绵白糖一起制成糖板油丁。饴糖加水50克调成饴糖水、盆内加面粉750克,加入熟猪油搓成油酥面。

2.另取盆放入面粉350克,加开水100克,拌匀成雪花面,稍凉后,加入温水或冷水400克左右,同时把撕碎的老酵面一同加入揉匀,静饧1小时,然后掺入食碱水揉匀。

3.发酵面团放在案板上,擀成约0.3厘米厚的长方形面皮,将油酥面搓成长圆形放在面皮上面,用手均匀摊平,由外向内卷成长圆形,再擀成上述形状的长方形面皮,然后一折三层,擀平,卷成长圆形,摘成每个重约20克的面坯,平放于案板上。面坯逐个按成中间厚、边缘较薄的圆形面皮,包入糖板油丁5克,收口捏拢,收口向下,压成扁圆形,一面涂上饴糖水,蘸上一层芝麻,另一面(即收口面)拍上少许冷水,随即入烤炉烤至金黄色即成。[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