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沒有月亮的中秋夜晚(孫同林)

沒有月亮的中秋夜晚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沒有月亮的中秋夜晚》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沒有月亮的中秋夜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晚上要站在陽台上看望天空和月亮。

有時候,月亮正從東天升起,金黃的,圓圓的;有時候,月亮已經掛在天穹,亮亮的,像半張餅;有時候,月亮像一柄鐮刀,彎彎的,掛在西天;也有陰雨天,看不到月亮……

兒子兒媳去了遠方城市,退休後的妻子為了照顧孫女,也跟着去了那裡,我留了下來。不是他們不要我去,也不是因為我工作走不開,而是我覺得自己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身子骨還行,進了城,生活上不習慣不說,而且自己完全成了一個多餘的人,除了吃就是睡,當然也可以玩,也可以混跡於那裡的老年人群,打麻將、跳舞……但對我而言,這些都不喜歡。於是,跟妻子商量,決定我還是留在「後方」,畢竟有我守在老家,老家就還是個家。

平常沒有感覺,但是一到了特殊的日子,譬如生日或者節日就會覺得冷清、寂寞,有一種失落感。到了晚上,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陽台,望向天上的月亮,家裡的這個月亮,妻子她們也一定能看到吧?

中秋節到了,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望月更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記得祖父健在的時候,很看重中秋節每年的中秋之夜,必是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餅,一個都不准缺,還要祭月。祖父在院子裡擺上一張八仙桌,桌子上供着新挖的芋頭、自家做的藕餅和糯米屑餅兒,還有河裡采的鮮菱角,條件好的年份還有月餅,桌前點三柱香,孩子們在大人的指點下對着月亮磕頭……祖父的中秋節講究的是一種儀式,這種儀式成了一家人團圓的理由,這種儀式也成了我心中的中秋節習俗。自從祖父病逝以後,我家中秋節的這種儀式就開始淡了,直到父母親相繼去世,這種中秋儀式便不復存在。

對於中秋節一家人不再團聚,我自覺自己是有責任的。

今天的月亮沒有出來,以至超過了應該升上來的時間它仍然沒有出現。空氣有點悶。我站在陽台上的時間比往常要長一些,心裡還在痴痴地想等那顆圓圓的明晃晃的月亮。

中秋時節鄉間的夜晚格外地靜。喧鬧了一天的鳥兒歸巢了,或者,小鳥正偎在老鳥的羽翼傍安歇;小狗小貓們不知藏身在哪裡,白天追着尾巴玩了一天的小貓,可能正趴在它「母親」身邊安詳入睡了。小院靜悄悄的,幾棵小樹在昏暗的夜空里,像紙上的一團團墨跡,像一幅輪廓不太分明朦朧畫,但我根據它們的位置能夠判別,哪一棵是桂花,哪一棵是紫薇,哪一棵是雀舌……

忽然,我聞到一股淺淺的香氣,想必是發自桂花上的。便從樓上下來,一步一個階梯,腳步已經明顯沒有以前那麼乾脆利落了,生怕一腳踩了空。

是的,是院子裡的桂花開了。

我走到院子裡的時候,花香味更濃了。由於沒有月光,就看不到樹上的桂花,令我有點索然,在院子裡走了幾圈,索性打開院門走了出去。

路燈很貼心地跟我走了好長的一段路,才不甘心地被我丟在身後。我聽到地里蟲子的叫聲,蟲兒懂不懂賞月呢,它們對有月亮和沒有月亮是不是一樣的感受?

沒有月亮的中秋夜,我卻想起李白關於月亮的詩,並有了歌吟的衝動,我輕輕念出這樣幾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哎,怎麼會想起這樣的詩句呢,我朝前後看看,還好,沒有人聽到。

我定定地注視着月亮的方向,那裡被厚厚的雲層覆蓋着,但是,有一個地方的雲似乎比其他地方薄一些,有一點淺淺的光透出來,我想月亮也一定是想出來的,月色最理解世人的心情,願意對人間撫恤,卻苦於雲層的糾纏。

我抬頭望向四周,原野依然一片昏黑。我自覺自己走得遠了些,便又折回頭,朝家走去。路燈又把我的影子接回來了,很聽話地安順地陪在我的身旁,這是在沒有月亮的中秋夜晚路燈對我的饋贈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子的詩句響在我的耳邊。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